袁颖
摘要:美术特色高中在实施历史校本课程时要在高中课程计划统一指导下,根据国家制定的课程标准,立足于学校的美术特色,充分整合各种课程资源,从而开展有效教学。
关键词:校本课程;资源;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2-0281-02
美术特色高中历史课程校本化的实施是指在美术特色学校中,高中历史教师或与其他学科教师、机构人员合作,在实施国家历史课程前提下,在高中课程计划统一指导下,立足学校的美术特色,充分整合各种课程资源,采用多种形式在校内实施建立评价机制的历史专业活动。它的实施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有效实现。具体资源整合如下。
一、历史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整合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提出高中历史课程的总目标。除选修课要求之外,其他都适用于美术特色学校。因此教师首先要准确解读历史课程标准,分析美术类学校和学生的现状,确立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基本思路和细则。在确立具体教学目标时,将课程总目标与学科三维目标有机结合,正确处理课程目标与学生特点之间的关系。首先要全面考虑课程目标的系统性,其次考虑课程目标的分层性和阶段性,最后考虑课程目标的具体性和可行性。这样才能保证历史课程校本化在实施时不会迷失学科教育的方向,从而全面达成历史课程目标。
二、历史学科教学内容的整合
教材是课程设计和实施的依据和抓手。目前,无锡地区使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作为高中历史教材。历史校本课程实施需要教师对指定教材做整合处理。
1.运用新史观整合教材。高中历史课程在坚持历史唯物史观前提下,借鉴和吸纳新的史学观念和理论,主要有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和全球史观等。这三种史观都着眼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是相互联系和包容的。如全球史观是研究认识历史的一种视角和思维倾向,即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过程;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是历史发展的两个相互关联彼此影响的基本方面。无锡地区现行的高中历史教材遵循专题史规则,突出的是历史的横向发展。三个必修细分为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和科技发展史,六个选修模块与必修内容相联系(目前美术生不考六个选修),采用中外历史合编体例。新教材历史知识体系完整,专题性强。但实践中其缺点也较明显,如:理论性太强,缺乏感染力,内容多,容量大,课堂教学处理困难,主线不突出,甚至有些内容未能完全达标。例如有关抗日战争的内容,人教版教材仅用一节课讲述,由于容量限制对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的描述轻描淡写,对国际不同力量的联合、对广大华侨的经济援助等内容甚至只字未提;同时新教材用专题方式学习,时间和空间的跨度大,美术特色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本来普遍较差,这些缺点必然给高中历史教学带来很大的压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简单照本宣科,需要运用新史观全面整合教材,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整体的知识结构,提高理解、阐释历史的能力。
2.改变课程体系整合课程教材。在进行校本整合时,要根据美术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结合人类文明发展的不同主题内容,改变原有的课程体系,梳理补充相关的历史材料,帮助学生生成新知识,拓展新内容。如:可根据人类文明的时间和内容结构,将现有的主题性教材内容整合为中国古代史和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和近现代史、人物史、改革史等,重点是以时间为顺序展示历史发展的整体线索,贯穿以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在各时期的发展,从而将教材中被割断的历史重新整合,构成一个视野更加广阔、联系更加紧密的通史体系。
教材整合凸显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时代性。比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中可以补充古代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相关史实,整理儒家文化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儒家文化的内部冲突,以及推动儒家内涵不断变化的原因,帮助学生理解儒家文化对古代中国、乃至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社会生活等带来的影响,甚至可以结合近期西方排挤孔子学院的事件探究其背后的真相。
三、课堂内外教学活动的整合
美术特色学校的学生自主意识较强,学生的艺术气质较浓厚,单纯的课堂教学活动往往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感,因此在实施校本课程时可根据本地区、本学校的优势与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历史课程资源,在教学中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首先教师在教学中可安插多种形式的历史研习活动,如课堂讨论、辩论;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人物小传等;搜集整理历史资料;编撰小历史剧等。其次还要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充分利用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参观历史遗迹、博物馆、纪念馆等,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课外读物,收看有益的历史影视作品;组织历史名著读书活动、校园历史小论坛等。最后尽可能地与创设校园文化相结合,开设漫画历史、历史图绘等,从而发挥美术生的特长,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扩充学生的历史知识面。
四、历史学习能力与要求的整合
高中历史课程要求包括:识记与鉴别、领会与诠释、分析与综合、评价与论证四个层次。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要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但各种能力的培养并不是彼此割裂、独立进行的,是通过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整合在一起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是“授之以鱼”,而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让学生自己探究,是“授之以渔”。通过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最终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精心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态度,并且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有机结合起来。如在学习“经济全球化”一课时,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后,教师可提问:“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为什么中国还要加入WTO呢?”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利用校内外各种学习资源,搜集相关信息,查询论证,归纳整理,相互交流。不管哪种观点,教师都应当给予积极的肯定,学生的看法和研究的方法不一定科学,但是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品质值得鼓励。通过此种探究活动,学生可以体验历史学习探究的过程与方法,锻炼学生合作交流、获取信息、处理和分析史料、组织表达等各能力。
美术特色高中历史课程校本化实施细则的研究对今后更好开展课程校本化至关重要。此细则的出台在体现国家课程教育目标的基础上,充分彰显了美术学校自身特色,满足美术生的个性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蒋士会,陈朝晖.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策略[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5,(7).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