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军
摘要:“问答法”是课堂教学中,教师最为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但长期以来,由于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束缚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使得惯用的“问答法”往往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课堂上,尽管教师激情洋溢,振振有词,学生却常常是启而不发,完全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不仅个性受到压抑,而且也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要改变这种不和谐的课堂气氛,必须从更新观念,从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入手,赋予“问答法”新的内涵。
关键词:更新;问答观;培养;综合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2-0256-02
“问答法”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针对有关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问题,要求学生思考回答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目的是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问答法”是教育前辈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早在苏格拉底时代就风行了“助产术”,如今“问答法”也成为实施启发式教学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课堂上师生一问一答,直接交流,温故而知新,不仅检查了教学效果,增添了教学情趣,同时也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却往往事与愿违,多数教师达不到课堂提问的预期效果,多数学生不愿回答问题,更不用说向教师提问了。继而教师怨学生不配合,学生怨教师不会问,造成恶性循环。
要改变课堂上师生对襟正坐、教师问学生答这种牵强提问或死气沉沉的局面,充分发挥“问”与“答”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的同时,使学生的交流能力得以提高,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转变师生的问答观
课堂提问,教师问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仅仅是为了考察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吗?学生为什么回答?为了表明记住了吗?问与答一定是教师问,学生答吗?这些问题不解决,课堂提问就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在问与答这一问题上,师生都需要转变观念。
1.教师“问”的观念转变。课堂上,教师常常为了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而直指结论而问,听见学生准确无误地背诵答案,则露出满意的神情。但教师也常常为学生回答不上来而大伤脑筋。于是,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准确地说出答案,常替学生思考,设计好思维路线,再层层设问,学生依赖现成的思路而回答教师的提问。表面上看课堂热热闹闹,学生也在思考,实质上学生处于被动状态,是被动的思维,而不是积极主动思考问题,去寻求答案。课堂提问确实能有效地检查和巩固学生学过的知识,但这不应成为教师提问的唯一目的。教师不应从教的角度出发,只重视传授知识,而应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重视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充分说明了增长知识是为了发展能力。因此,课堂提问的根本目的应是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会答敢问的综合能力。即利用有效的课堂提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发现与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交往能力等,使学生综合能力得以提高和发展。
2.学生“答”的观念转变。课堂提问过程中,学生在不知道答案时,通常采取的态度是默不作声或回答说“不知道”,多数学生没有主动回答问题的意识,有的学生甚至害怕教师提问。就此,在我们和学生交换意见时:有的学生说,回答教师提问都是背诵答案;有的学生说,回答不上来或回答错了在众人面前太尴尬,干脆就不回答;有的学生认为,回答教师提问一定要答案正确;而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认为回答教师提问应表述自己对该问题的见解。针对这一情况,教师首先要转变学生“答”的观念,告诉学生课堂提问其实只是师生直接交往的一种教学方式,如同朋友间交谈,回答也是一种礼节,面对教师询问的目光,拒绝回答是不礼貌的行为。既然我们拥有语言这一交往工具,为何不用呢?告诉教师你的见解或设想,教师才能更了解你,这也是作为学生的一种职责。教师亲切地告诉学生“能听到你自己独到的见解比听到书上正确答案更高兴、更满意”。教师要让学生清楚地意识到教师并不急需你直接阐述正确的答案,只要你积极思考,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或与众不同的新设想,并能完整准确地表述出来就可以,它与能正确回答出来同样好。只有激发起学生回答问题的欲望,转变学生回答问题的观念,学生才能从不怕回答问题到敢于回答问题,再到发表自己的见解,最终达到表述正确见解,课堂提问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逐步形成和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能力。
3.“问”与答“位置的观念转变。课堂提问是谁问谁答?还用说吗?仔细一想,用说。大雅之堂教师可以问学生,学生也可以提问老师,但实际上,学生主动发问的次数是教师提问的几分之几呢?虽然大家都清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但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使得教师的”导”越俎代庖,有的“领”着学生走、有的“赶”着学生走、更有甚者“抱”着学生走。如此之“导”怎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只需回答固有的结论,根本无须思考,哪里还用“问”。
教学民主不是一句口号,学生必须清楚地意识到他们的地位、权利和愿望,平等、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早应取代权威式、家长式、一言堂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子曰:“学而不思则罔”,还可以加一句,“思而不问则盲”。教师应从播音器中解脱出来,致力于激励学生思考、设疑,组织富有创造性的讲座,为学生创造提问的情境、气氛、时机,还得要让学生有胆量——鼓励学生提问,注意师生角色位置的互换,这样才会有相互问答的民主教学环境。
二、培养学生“问”与“答的能力
师生观念转变后,使用“问与答”进行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开口——回答问题并提出问题。学生只有积极参与回答问题并提出新问题,才能更好地巩固知识,锻炼思维能力,和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交流。教师才能了解学生对知识从理解到掌握到运用,形成能力的过程。让学生开口应经历以下过程。
1.由让我说到我要说。学生在课堂上不想吱声,大致可分两类:一是不会便不想说;二是无论会与不会都不愿回答。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一言堂,学生习惯于坐享其成,依赖性很强。落后的教学方式制约了学生个性的张扬,使得学生不愿表现自己,陈腐观念成为学习中最大的阻碍。同样,传统教育中教师高高在上,他们威严的眼神让学生望而生畏,使得不敢说的学生更加胆怯。教师要使自己教学引人入胜,富有情趣,就应主动以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内在的精神力量,使学生感兴趣,积极思考,主动地学习。学生只有听明白了才具备回答问题的前提条件,不知道说什么,怎么可能想说呢?只有打破陈腐观念,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才能使学生超越自我,产生初试身手的欲望和力量。
2.由想说到敢说。那些性格内向、腼腆,很少回答问题的学生,在课堂上,想说时,往往瞻前顾后,欲言又止,缺乏足够回答问题的勇气。据此,教师应帮助学生超越自我:首先,先培养一批积极主动,勇于回答问题的学生做榜样,来带动不愿开口的学生,用“滚血球”的方法,逐步扩大“敢说”学生的队伍。其次,让初次开口的学生回答简单的问题,教师及时、热情地予以肯定并鼓励,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以后便会有下一次。再次,适当采用集体回答的方法,给内向害羞的学生以开口练习的机会,使其渐渐习惯于回答教师的提问。最后,允许说错,但绝不批评、讥讽、挖苦答错的学生。给学生一个公正、准确、客观的评价,并允许有不同意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设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样,学生才会有说的欲望,才会敢说。
3.由敢说到善说。对能回答问题或经常回答问题的学生,在富有激情的表扬、鼓励、充分肯定的同时,引导学生回答问题要准确、清楚,不机械地背诵书上的原文,而是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对该问题的理解以及自己独特的见解。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思维敏捷、理解透彻、反应迅速、表达流畅、富有逻辑性等方面的能力。善于表达不是一日之功,多给学生创造练习的机会,并加以正确指导,学生的表达能力才能逐步提高,才会敢说善说。
4.由善说到敢问、善说。“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学习好的学生”,学生在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中,如果能够用心去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所获得的信息,必然会引起疑问。要使学生存疑,关键是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愤”、“悱”的心理状态中,有提问的欲望。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的任务主要是传递知识,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按部就班,哪来疑问。而今教师不仅要当好“输油管”,更要做好“火花塞”,点燃学生求知的火花,激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举一反三,在联想分析中产生疑问。教师不应把现成的“馍”塞入学生的腹中充饥,而应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富有高效和创造性的活动,想方设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得到这个“馍”。教师要鼓励学生敢想敢说,勇于创新,大胆质疑。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热情、耐心地解答,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方法。对一时难以回答的问题,教师要坦诚表述解决问题的设想,与学生共同探讨,决不能敷衍、搪塞、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而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发现“新大陆”。
总之,在精心设计的课堂上,“问答法”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一条主线,要使课堂教学能够达到师生各抒己见、有问有答、情感交融、气氛活跃、热烈的效果,必须建立正确的问答观,在愉悦的氛围中,教师要问得巧妙,学生要敢答敢问,会答会问。在“问”与“答”的交流中,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艺,发展学生的智力,形成学生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傅道春.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阎承利.教学最优化艺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