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与回应:消费主义思潮影响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014-09-02 15:55刘信义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26期
关键词:消除中国梦

摘要:消费主义思潮是西方社会思潮的主要内容,它是20世纪初产生于美国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主张无限占有社会物质财富,并不断贪婪追求无度消费,是一种主张消费至上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消费主义思潮已对我国高校大学生群体的社会主义价值观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和挑战。因此,本文着重分析消费主义思潮影响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消费主义思潮给大学生的消极不良影响消除至最低程度。这对于实现“中国梦”、构建具有新时代特征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消费主义思潮;消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国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6-0038-04

消费主义思潮是西方社会思潮的主要内容。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消费主义思潮悄然渗透到大学校园之中,并逐步改变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对我国高校大学生群体的社会主义价值观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和挑战。目前高校大学生主要为80后、90后,思维极为活跃,极易接受新鲜事物,但同时辨别力和认知能力又较弱,难以抵制消费主义的侵蚀,并在整体上已明显表现出消费主义倾向。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采取高效有力的应对措施,将消费主义思潮给大学生的消极不良影响消除至最低程度,这对于实现“中国梦”、构建具有新时代特征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消费主义思潮的产生及其特征

(一)消费主义的产生

一般认为,消费主义是20世纪初产生于美国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消费主义主张无限占有社会物质财富,并不断贪婪追求无度消费,是一种主张消费至上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1]消费主义思潮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通过18世纪西欧发生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当时极少数人奉行的享乐主义在19世纪初期演变成为炫耀性消费。而19世纪末,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了大机器生产模式,改变了以人力、畜力和自然力为主的原始传统型生产模式,实现了社会大规模化的消费品生产。20世纪20年代之后,消费主义又逐渐成为一种“大众消费”观念。[2]随着人们生活资料的满足,工业化产品出现了“销售过剩”,因此,美国当时的政治经济政策大力鼓励大众进行大量消费,用以解决生产过剩和消费不足的矛盾。随着后工业化的发展,到了20世纪60年代,消费主义已经在西方发达国家开始泛滥,体现在社会政治经济的各个领域,并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力。对此,维克特·勒博认为:“我们庞大而多产的经济……要求使消费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要求我们从中寻找我们的精神满足和自我满足……我们需要消费东西,用前所未有的速度烧掉、穿坏、更换或扔掉”。[3]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扩大与深入,各种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流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也相互交融,消费主义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传播,并同时逐步走入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消费主义思潮伴随着跨国公司的商品、广告、代理人和机构纷纷进入中国,逐渐渗透到我国社会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领域,冲击着我国人们已有的消费观念和价值观,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深刻的影响,并伴随着资本的全球化不断变得更加国际化。对此,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早已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况,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生产时如此,精神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富,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文学。[4]

(二)消费主义思潮的特征

消费主义思潮的特征是由消费主义的本质决定的。消费主义的本质即以物质为占有内容,以炫耀性消费为目的。消费主义思潮可总结为如下一些典型特征:

1.消费的贪婪性。消费主义者对于物质产品的需求贪得无厌,极其重视物质消费,在物质上追求奢华,同时,对于物质财富的创造追求“一夜暴富”、“快速致富”,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对物品的占有是无目的的。表面上以物品和享受为轴心和导向的消费行为实际上指向的是其他完全不同的目标”,[5]通过这种过度消耗的形式来满足其内心颓废的精神世界。物质的消费与其使用价值往往不成正比,普通的生活消费根本无法满足消费主义者贪婪的消费欲望。

2.消费的挥霍性。消费主义者认为,人生的最大乐趣是尽情消费。这种观念直接决定不论是涉及物质层面的消费还是精神层面的消费都是可供消费的对象。在消费主义者眼中看来,对物质的占有及消费是通往成功人生及享受幸福生活的一个重要准则,而物质消费的富足性与体面性往往是被视为追求快乐的最直接体现。在这个层面而言,他们会为了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而不肆大力挥霍,以此来想方设法达到自己无限的消费欲求。

3.消费的炫耀性。消费主义者认为消费不仅仅只是单纯地满足于日常生活的需要,其消费是带有符号意义的炫耀性消费。他们的物质消费更多地用来炫耀自己的成功的事业、高贵的社会地位及庞大富有的财富价值,用以满足其虚荣的心理需求,赢取社会评价。他们只是认为拥有财富、高消费、奢侈消费才能体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对于日常的物质性消费并没有太多的感觉。“获得→短暂的占有和使用→扔掉→再获得,构成了消费者购买商品的恶性循环。”[6]

4.消费的超前性。消费主义者认为不仅可以消费现在,还可以消费未来。在全球化市场经济形势下,即使消费条件不成熟,市场上依然存在“透支消费”、“分期付款”、“一次性消费”、“信用卡消费”、“套餐消费”等消费模式,消费主义者就可参与其中,不顾自身消费资金、支付能力的不足,进而满足自身的超前消费欲求。例如,美国2007年爆发的次贷危机便同超前消费有着密切联系。

二、挑战:消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

当前,消费已经成为大学生自我表达与认同的一个重要方面,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尚未成熟,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比较弱,很容易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消费主义思潮的传播,对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和完善过程中的大学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是由大学生和消费主义思潮的特征共同决定的。

(一)消费主义思潮影响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

消费主义通过大众传媒、广告等媒介工具,宣扬消费至上的生活观念,诱导大学生进行错误的消费方式。有学者研究指出:当前高校大学生的消费误区具有六种普遍性的错误:炫耀性消费、超前性消费、攀比性消费、情感性消费、低俗性消费、名牌消费风。[7]大学生作为纯消费群体,在高校里面的高消费、攀比消费等愈演愈烈,追求名牌与凸显个性的时尚,张扬性前卫消费等现象大面积出现,超前消费和贪图享乐型消费数量急剧增长,各类炫耀性消费充斥于校园之中。在大学生中,电脑的普及率非常高,笔记本电脑已不足为奇,同时在向高档次迈进,如苹果平板电脑;手机档次也越来越高,功能越来越多,价格也越来越昂贵,如苹果五代手机;在衣服穿着方面,普遍追求时尚新潮,一些衣服还是五、六成新的时候因赶不上时髦便被淘汰;而在烫发护发、美容美体、化妆品购买等方面,学生却花很多时间精力关注,在这些方面的支出成为大学生生活消费的重要方面,一些开销动辄数百元,而学生也不为所惜,出手往往较为阔绰。这些不良的消费行为加重了大学生的家庭经济负担,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学业,让大学生迷失自己的生活方向,使他们仅追求目前各种短暂的物质拥有,把握不住大学生活的正确目标和人生方向,误入消费主义思潮所带来的消费和生活误区。

endprint

(二)消费主义思潮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

消费主义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社会主义价值意识的改变、淡化和消解起作用,导致西方大众消费文化即消费主义思潮在大学生群体中传播、兴起与泛滥。英国学者汤林森就曾指出:“资本主义文化的扩散,实质就是消费主义文化的张扬,而这样一种文化,会使所有文化体验都卷入到商品化的旋涡之中。”[8]毋庸置疑,大众文化对大学生产生着巨大影响,它具备一种看得见的商品性,是消费主义思潮的绝好载体,由于大众文化通过文化产品的大批量生产消费、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根本目标,这就使得大众文化比起其他传统文化形式更加容易影响大学生。所以,消费主义思潮作为一种大众消费文化,一方面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卷入世俗化的文化消费浪潮,通过潜移默化的过程逐渐瓦解原有的大学生思想精神文明建设和稀释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极力倡导西方的特定伦理价值取向和政治意识,同时宣扬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消费娱乐性,不断淡化和消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三)消费主义思潮阻碍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及优良道德品质的培育

健康的人格是大学生适应高校校园生活和步入现实社会的前提条件。一方面,消费主义思潮过分强调消费至上、享受至上的目的,使大学生过度关注于不切实际的消费,容易让大学生形成爱慕虚荣的性格特征。[9]这是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背道而驰的。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国家青年大学生应该是经历过多种挫折,具备艰苦奋斗、自力更生能力的优秀公民,而吃不了苦的大学生,往往缺乏毅力,在面对困难时手足无措,难以承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任务。另一方面,消费主义思潮容易让大学滋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腐朽思想。近年来,不少大学生因为攀比消费、炫耀消费和超前消费产生经济问题和心理问题,不惜铤而走险,甚至违法犯罪,误入歧途。

三、回应:多渠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遏制消费主义思潮

消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多为负面性且形势日益严峻。因此,通过多渠道全方位地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刻不容缓,必须坚决遏制消费主义思潮在大学校园中的蔓延。其主要途径是通过教育引导大学生发扬中国传统消费价值观,形成科学消费观、绿色消费观。

(一)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科学消费观教育

科学消费观是指符合人们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要求、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追求人与自然和谐进步的消费观念。高校教师作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线工作者,同时也是施教者,其本身的消费观念和方式具有强烈的示范性和诱导性,对大学生产生最直接的影响。[10]消费主义是通过物质的占有或消费来达到心理的满足,即通过有形的物质消费来满足虚荣心,作为一种“看的见,摸得着”的实在的物质消费,大学生很容易观察到并模仿。[11]与此同时,消费主义思潮还存在的炫耀性消费、超前性消费等容易勾起大学生获得提升身份地位名声等欲望。科学消费倡导人们的消费行为不仅要有利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同时还有利于人自身的和谐,这也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消费主义思潮可以通过高校教师间接地影响大学生的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所以,我们想要遏制消费主义思潮的蔓延,必须首先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科学消费观的教育,强化高校教师的科学消费观教育,倡导文明健康的理性消费。

(二)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艰苦奋斗传统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发扬中国传统消费价值观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同时也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工作作风。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便提及艰苦奋斗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包括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现代精神。关于艰苦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讲话中对青年一代提出的“五点希望”中也有提及:深刻认识矢志艰苦奋斗是青年成长成才的精神支柱,用顽强的意志和勤劳的双手攻坚克难、成就梦想,不断开辟事业发展的新天地。[12]因此,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对大学生养成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价值取向,抵制消费主义思潮的侵蚀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三)加强对大学生绿色消费观的宣传教育,倡导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

绿色消费观是我国当前大力宣传提倡的一种消费文化观念。“消费”这个名词被人们在前面冠上“绿色”两字,表明某一社会、经济活动或行业、产品等有益于环境或对环境无害。绿色消费应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倡导消费者在消费决策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二是倡导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置,不造成环境污染;三是引导消费者培养新的消费观念,在崇尚自然、追求健康舒适生活的同时,节约资源、保护生态。[13]因此,绿色消费包括的具体内容有:绿色食品、绿色用品、绿色享受等。这是人们环保意识在消费需求中的反映,也是我们国家当前应大力提倡的消费文化。所以,我们必须大力开展绿色教育,进一步增强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一是借助多种载体加强宣传教育,不断更新公众消费观念。通过加强创建绿色家庭、绿色单位、绿色学校等,进一步普及消费者绿色消费意识;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纸等大众媒介进行低碳生活方式的倡导宣传;结合节能宣传周、节水日和环境日等活动,广泛宣传发展绿色消费,倡导建立节约型社会。二是对高校大学生开展针对性的宣传教育。把环境教育贯入到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体系,在公民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普及绿色消费。三是充分发挥社会团体的引导宣传功能。充分组织调动消费者协会、环境保护协会等民间组织的作用,招募一些文化水平高、热爱社会事业、关注环境和有相关工作经验的大学生担任绿色消费志愿者形象服务大使,增强消费者绿色消费的信心。

(四)加强对大学生为实现“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引导形成以可持续为核心的消费生活方式

关于“中国梦”这一概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大型展览《复兴之路》展览时发表重要讲话中首次提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一定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把我们的党建设好,团结全体中华儿女把我们国家建设好,把我们民族发展好,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14]正如习总书记所言,“中国梦”凝聚着每一个人对中华民族的期望,凝聚着全民族的创造力。“中国梦”要求一种健康和满意的生活能同成功相提并论,即注重生活的消费观,而非注重“拥有更多”的消费主义。“中国梦”推行的是一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是发掘消费者欲望和取向的一种生活方式,这是同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密切关联的。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大学生是社会转型创新的主力军,我们必须加强对“中国梦”的宣传并扩大“中国梦”的影响力,转变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抵制消费主义的侵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消除消费主义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励行“节约”消费、“环保”消费和“绿色”消费,努力提高自身修养,促进形成以可持续为核心的消费生活方式,为共同实现“中国梦”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陈昕.救赎与消费:当代中国日常生活中的消费主义[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20.

[2][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译林出版社,2000:69-73.

[3][法]让·波德里亚,著.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70.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6.

[5]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49.

[6]陈学明,等.痛苦中的安乐——马尔库塞、弗洛姆论消费主义[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138.

[7]王星辉.当前高校大学生消费误区及其形成根源探析[J].经济师,2008,(3).

[8]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6.

[9]刘海鹰,刘昕.西方消费主义冲击下大学生消费观念探析[J].当代教育科学,2010,(19).

[10]王健.高校政治理论课应对消费主义思潮影响的策略思考[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5).

[11]董少凤,徐凌忠.当代大学生炫耀性消费文化探析[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10,12(1).

[12]李立红,陈凤莉.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精神[N].中国青年报,2013-5-6(1).

[13]李实.低碳经济时代绿色消费观的构建[J].价值理论与实践,2010,(4).

[14]习近平总书记深情阐述“中国梦”.人民日报,2012-11-30(1).

作者简介:刘信义(1987-),江西吉安人,漳州城市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辅导员,助教。

endprint

猜你喜欢
消除中国梦
体育锻炼缓解消除老年抑郁症的研究
口语是英语学习中的关键
例析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减轻与消除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