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探究

2014-09-02 03:06孙慧唐华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7期
关键词:教学手段定位问题

孙慧 唐华

摘要:随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此,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进行探究,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存在的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定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手段,以期促进学生终身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问题;定位;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7-0103-02

近几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教育部2011年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为公共必修课,并进一步明确了课程性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相关要求。目前,许多高校也已经陆续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王丽敏、卢勤等人的实证研究表明,心理健康课程是提高大学生整体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如何使这门课程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也是摆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课程定位不准、教学目标偏离,与其他专业课相比,没有受到明显的重视,甚至被看作是可有可无的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多采取传统的授课模式,以教师单向讲授为主且形式单一,利用PPT和课堂讲解的手段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坐在下面被动地“听”,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师生之间的互动,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甚至导致学生的厌恶感。此外,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任课教师是由德育工作教师或辅导员兼任,但由于他们缺乏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对课程教学不够系统[1],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发展缓慢,没有特色,不为学生所重视。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定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集知识、体验、操作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其宗旨是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系统传授心理健康和心理发展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优化心理品质,开发心理潜能,促进学生终身全面的发展。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同一般课程相比有其独特性:

1.教学的应用性

与其他课程不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并非立竿见影,而是授课对象产生知识内化并逐渐积累的过程。对于学生而言,掌握一个概念并非意味着就可以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是使学生在成长发展中遇到心理困惑时,学会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去分析、解决,是以实际应用为目的[2]。

2.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性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要帮助大学生掌握维护并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法,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解决自己实际遇到的问题。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师生关系应是平等、信任、和谐的。只有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真正的平等关系和信任感,学生才能在教师的引导和启迪下,勇于探索自我、体验感受、讨论知识。

3.应以学生为中心

人本主义学家罗杰斯认为,教学过程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改变教师传统“教学者”和“训练者”的角色定位,认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强调师生之间真实、接受、理解的人际关系,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了解他们想要什么,帮助他们发现所学知识的意义,从而安排适宜的学习活动和材料,维持某种滋育学习过程的心理氛围。因此,心理健康课程应尊重学生的主动性,根据学生的需求制定教学内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开发学生潜能。

4.应以学生心理体验为主

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主题性体验活动,学生通过亲身感受及情绪体验来掌握理论知识,同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分析。心理体验强调以体验为中心,引导学生互动,达到知情统一,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求,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的改革

(1)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中一个重要的教学方式。任课教师把大学生最迫切解决、最常见的,如在人际、情绪、恋爱、学习、就业等方面出现的实际问题综合成经典案例,师生就案例中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表现、原因及调适方法共同展开分析讨论。案例教学可以生动形象地把具体的心理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看到教师如何处理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从而得到实际的启迪。在教师分析讨论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获得相应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2)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设定某种特定的情景和题材,由教师或学生扮演其中特定的角色,通过行为模仿和替代,充分体会扮演角色的内心感受和心理冲突。角色扮演充分体现了教与学的开放性,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学生的观察、体验和分析讨论,在理解角色处境的同时,也学会合理有效的应对策略。

(3)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是学生主体性学习得到充分体现的方法之一,它使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的学习成功了一半。小组讨论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思想碰撞的平台和空间,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在讨论中,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学习中,不仅产生自己独特的见解、学会独立学习,同时也更好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是以活动为载体,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具有很强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在团体心理辅导中,教师运用适当的辅导方法,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互动,促使学生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从而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增进了师生的互动性,还促进了学生自我思考,进一步完善各种心理品质。如可根据课程需要设置“人际交往”、“情绪管理”、“悦纳自我”等不同主题的团体辅导。endprint

(5)心理测试。教师在课堂上穿插心理测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指导他们正确地看待测试结果,并通过测试结果指导自己的生活。如讲到大学生人格发展时,可以让学生通过《气质六十问》(陈会昌编制),了解自己的个性特征。

(6)心理影片赏析。心理影片赏析是在播放经典心理影片后,教师带领学生从心理学的专业角度走进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共同感受角色的心灵语言。通过对剧中人物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表现进行分析,让学生更加深刻地领会影片内涵和观影启示。欣赏电影时,学生并不是被动地接受电影的信息,而是在积极地思考,将自己所学的心理学知识还原到剧情中,在剧中人物的故事里解读自己对生命的体验,从而在更深层次认识自我的基础上重新规划自我。

2.课程评估多元化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殊性决定了课程的考核方式不能采用传统的纸笔测验法去检查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而应该通过多种评估渠道检验学生是否能主动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是否能正确客观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因此,对课程评估应该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教师观察记录、学生作品分析、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心理测验前侧后侧的对比等。

3.教材建设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思政厅[2011]5号)的通知,课程组编写并出版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课程教材,内容涵盖心理健康导论、大学生心理困扰及异常心理、大学生自我意识、大学生人格发展、大学生学习心理、大学生情绪管理、大学生人际交往、大学生恋爱与性心理、大学生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大学生涯规划、大学生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大学生心理咨询。教材紧紧围绕当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生活环境、学习实际以及常见的心理障碍展开系统论述,为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提供科学、实用的心理学原理与方法,内容更有针对性。每章内容都涵盖案例分析、心理小测试、课外拓展阅读、思考题等内容,力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4.教师队伍建设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与一般课程有着本质区别,因此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这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和保障。作为教师应首先需要具备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对学生真诚理解的态度。任课教师只有乐观、自信、热情、真诚、有爱心,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做朋友,平等互动,尊重学生的不同个性,用个人积极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一堂精彩的心理健康课不仅涉及到普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治疗等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知识,还可能触及社会学、文学、哲学等自然学科的相关知识,这不仅要求任课教师具有深厚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而且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要有较深厚的知识沉淀。

参考文献:

[1]黄群瑛.浅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J].探索研究,2010,(16).

[2]高艳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初探[J].文教资料,2006,(12).

[3]潘柳燕,刘惠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初探[J].高教论坛,2007,(5).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学手段定位问题
《导航定位与授时》征稿简则
Smartrail4.0定位和控制
找准定位 砥砺前行
《数据结构》中“插入”算法课堂教学实践与体会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青年择业要有准确定位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