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晓敏
摘 要: 作者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研究项目教学法在高职《机械制图》教学中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机械制图》的兴趣。
关键词: 《机械制图》教学 工作过程 项目教学 课程改革
我国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在各行业基层直接参与组织、实施、保障生产的技术或经营管理人员。这一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教育应从应用和实际出发,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行课程改革。
一、《机械制图》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1.课程的地位和能力目标。
《机械制图》是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它在专业建设中起着承上启下和贯彻始终的作用,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性。学好该课程是学好其他如《机械设计》、《机械加工工艺》、《机械制造》等专业课程的基础。
2.课程教学现状。
职业学生因知识结构的差距,感觉学习这门课程的难度较大。特别是剖视图、零件图及装配图部分,因为知识的综合与抽象,更成为制约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极大地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面对社会、企业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目前的《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存在不少新问题。
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基于工作过程的机械制图模块式课程开发方案,以项目为载体的机械制图课程开发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机械制图》课程改革的基点
以工作项目和任务为载体,开发“学做结合”的新课程;以技能为核心,整合对应知识。因此,《机械制图》课程改革的基点是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模式。
1.工作过程。
职业教育总是与工作和学习直接联系。从内容看,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是“以情境为中心”,即学生在真实或接近真实的情境中主动获取信息、建构知识,教师帮助学生修正、构筑新的知识结构,是基于职业导向教学的核心;从形式看,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是“真实存在”的,它就是在职业过程中遇到的真实情景,甚至是不经过加工而直接移植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实际职业情境;从目的看,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直指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并最终实现知识的迁移。如项目任务4-5测绘减速器,整个任务的完成过程和企业实际测绘部件的过程完全一致。通过测绘减速器既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2.项目教学。
所谓项目教学法,是师生以团队形式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的突出特点是:将教学过程和具体的工作项目充分融合,围绕具体的项目构建教学内容体系,组织实施教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它能在教学过程中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洞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协作和互助能力、交际和交流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
三、《机械制图》课程改革的实施
通过分析《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的现状,探索基于工作过程的机械制图模块式课程改革,将《机械制图》课程的知识点进行必要的筛选、提取、整合,结合企业行业的情况设计各种项目任务;在传统教学手段的基础上,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直观教学、加强实践操作实践教学等教学方法;创造性地改进考核方法,在原有笔试的基础上增加口试、大作业;创建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任务的教学特色,使学生的学习更趋向于完成各种生产任务,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1.整合课程内容。
传统的《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仅仅阐述制图的基本理论、机件的表达、零件图和装配图,与其他课程很难紧密联系,如《公差与技术测量》、《计算机绘图》、《机械零部件测绘》等课程教学显得过于松散。将这三门课程有机整合就可以避免课程之间缺乏衔接,这几门课程相互渗透、相互支撑,帮助学生建立立体概念,培养学生的误差意识,在生产实践中将知识拓展升华。在《机械制图》中讲到立体时,利用计算机绘图软件的应用创建立体,增加学生图物对照的机会,教会学生立体成型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学习兴趣。在学习零件的技术要求时渗透《公差与技术测量》的内容,通过对实际零件的误差检测,进一步理解公差的概念,掌握误差测量的方法,从而通过测绘零部件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2.重构课程体系。
传统《机械制图》课程体系注重学科的完整性,用很大部分章节叙述和论证点、线、面的投影原理、方法,量大又不切实际。学生常常为之困惑不解,教师往往在这方面花费不少精力,却收效甚微。《机械制图》的知识和技能获取主要靠学生通过学习性项目任务中自主获得。学生要完成教师设计的学习性项目任务,就必须主动寻求得到解决工作问题的相关知识和方法,这些知识和方法来自教师的引导,更多的是隐藏在教师设计的学习性项目任务中,需要学生动手操作。
以工作過程为导向,以完成项目任务为目标,让学生通过完成项目任务学习该课程各知识点和相关技能。将《机械制图》的课程体系重新构件,将教学内容设计成:基础模块、零件模块、简单装配部件模块、装配体模块和专业拓展莫开等5个模块16个项目任务,达到让学生掌握课程知识点的目的。具体课程体系见表1。
3.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是在黑板上画机器,加上机械制图的课程特点,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手段固然能够激起学生的新鲜感,但是学生往往像看电影一样,过后还是一知半解,课后作业无法正确解答、按时完成。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
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以实践为导向、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它从职业的实际需要出发,选择典型的项目为教学内容,通过师生共同实施项目内容进行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法在项目任务完成过程中,能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自觉地进行知识建构,是一种具全新教学理念的新模式。教师通过设计好的5个模块16个项目将学生所学的知识点有机融合,使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自觉实现知识的积累。
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挂图等手段讲解表达方法等基本知识。
实践教学法:通过CAD软件帮助学生建立立体概念,学生自己动手建立实体模型,体会组合的过程和零件的结构,从而学会正确表达。
实验法:实验室的亲手检测,体会零件的误差产生的原因,学会合理零件的技术要求。
理实一体教学:用实际生产零部件进行零件选择正确的表达方案。
实地教学:通过学生团队合作,到车间实地测绘零件,创造实际工作环境,使学生掌握零部件的测绘过程,体会实际零件设计方法。
4.调整考核体系。
教学方法和手段不同,考核方式自然也会有所改变,从学生全面掌握知识入手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进行考核,学生的课程成绩比重分配如下:课程成绩=平时成绩×10%+考试成绩×30%+实验成绩×10%+测绘成绩×50%。
测绘成绩即各个项目绘图完成成绩,该成绩分几部分:项目完成情况60%,小组团队得分30%,小组组长考核得分10%。
四、《机械制图》课程改革的效果
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基于工作过程《机械制图》课程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强烈的社会反响。
1.学生综合素质较高,职业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机械制图》课程学习,学生了解了自己所学专业及今后将要从事的岗位,激发了学习热情,为今后专业课程的學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提高了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
2.教师“双师”素质进步明显,教学团队结构合理。
通过搭建教师团队,校内教师与企业专家相结合,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师相互结对,锻炼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理实一体的教学能力、实训设备改造与开发能力、企业工作任务完成能力和相应专业技术研发、服务和咨询的能力,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
3.企业认可学生质量,拓宽合作渠道。
根据企业的调查反馈,参加过课程改革的学生自习能力强,设备上手快,综合素质较高,容易成为企业的骨干和培养对象。学校依托这些知名企业,定期选派教师到企业学习锻炼,熟悉企业工作流程和设备使用。同时,学校引进企业技师到学校授课,通过双向交流创造符合课改需求的内外环境,给予教学改革强有力的保障。
五、结语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与开发,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人员的认识与改革力度不断加大,经验与实践能力不断增强。近些年来,学校越来越重视教学改革,教学改革环境越来越好,教学改革水平越来越高,必将培养出更多高水平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郭绍青.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内涵[J].中国电化教育,2006,234(7).
[2]陈蕾,李金明,谷荣.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7(40).
[3]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汝宇林,郑劲,伏可夫.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课程解读与实践[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