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小学生体育教育与心理素质养成的关系

2014-09-02 01:47李会涛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21期
关键词: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体育锻炼

李会涛

(重庆市忠县忠州中学,重庆 404300)

浅析中小学生体育教育与心理素质养成的关系

李会涛

(重庆市忠县忠州中学,重庆 404300)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而学校体育与心理健康关系密切。一个人只有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良好和道德四个方面都健全,才算是完全健康的人。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中小学生体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情况现状,浅析了体育教育与心理素质养成的潜在关系。

中小学生;体育教育;心理素质;关系

中小学开展体育教育不仅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的重要前提,更值得一提的是心理健康不仅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学校教育本身的内涵。运动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体育教学及课外体育锻炼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学生学习文化基础奠定一定的物质基础,而且能够促进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我们极有必要把中小学体育教育作为实施心理素质教育新的生长点和制高点,作为加强和改善中小学德育工作,提高其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一个具体举措。

一、我国中小学生体育教育和心理素质的现状

1.我国中小学生体育教育的现状。体育教学模式不能完全适应新课程标准实施的需要。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了许多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当前许多体育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理解不透彻,缺乏应有的教育观念和教学理念。大多数教师已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式,面对全新的课程标准难以适应,因循守旧,致使新课程标准难以落到实处。同时,由于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教育理论研究相对薄弱,对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往往由教育工作者提出,而教育理论工作者由于缺乏中小学教学实践经验,有时难以充分考虑到教学实情,导致新的教学模式难以实现。目前我国中小学生身体素质一直在下降,其中爆发力、力量、耐力等体质指标,都呈现出明显的不良趋势.

2.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近年来,国内的心理学和教育工作者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发现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小学生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占总数的10%左右;初中生占15%左右;高中生约为19%。他们普遍存在着嫉妒、自卑、任性、孤僻、焦虑、逆反心理、情绪反常、神经衰弱、社交困难、学习不良、学校恐怖、吸烟酗酒,乃至自杀、犯罪等心理行为问题。根据相关的研究和调查发现,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主要包括学习、自我、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尤其是对小学生来说,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方面体脑不协调、不适应的学生逐渐增多,5年级小学生问题最多。学习习惯方面的问题,2年级小学生最多,3年级最少。从整体发展趋势看,3~6年级小学生学习方面的心理行为逐渐增多。在人际关系的信任感方面,2~5年级小学生问题逐渐增多,5年级最多,6年级小学生明显减少。另一方面,小学生的人际建设性不断增强,在对社会自我、家庭自我、学业自我和自我认同上,小学2~5年级学生的评价渐趋消极,而6年级则有所回升。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后果将不堪设想。要预防、减少和解决青少年学生的这些心理健康问题,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就离不开扎实而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二、加强体育教育对学生心理素质养成的重大意义

1.体育教育为心理发展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体育运动能促进身心发展,通过体育运动,促使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并且体育运动也是推动心理发展的发动机: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内容和形式都不同。学生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原有的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

2.体育教育是释放心理压力的重要途径。体育活动可以使人的注意力转移,情感发泄,兴趣改变,紧张程度得到松弛,情绪趋向稳定。体育运动不同的项目,不同的运动强度、速度、幅度和节奏对人的心理施以不同的影响,破坏心理障碍患者的消极心理导向,消耗他们长期集聚的大量不利的心理能量,为郁积的各种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公开的,合理化的发泄口,尤其是可以使遭受挫折产生的冲动通过运动得到升华或转移,从而可以消除障碍,达到心理平衡。

3.长期的体育教育能对消极情绪进行长期有效地控制。关于体育锻炼对心理状态和个性特征的作用,大多数研究集中在对长期体育锻炼和一次性运动活动效果的比较上。长期体育锻炼是指每天都进行的锻炼活动,且这种锻炼活动持续很长时期。研究的长期体育锻炼安排一般都持续10天到2个月,一次性体育锻炼是指持续时间为30min左右的活动。有研究报告,仅一次自行车功率机的练习就使健康和不太健康的大学生焦虑程度下降。但是,这种一次性运动没有对消极情绪的长期控制作用。因此,必须定期坚持体育锻炼,才能维持对消极情绪的长期控制.

4.体育活动对消除疲劳具有特别显著地作用。疲劳是一种综合性症状,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当一个人的情绪消极时,或当任务的要求超出个人的能力时,生理、心理都会很快疲劳。然而,如果在从事体育活动时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信心十足,定能延缓和减少疲劳。体育活动能提高诸如最大吸氧量和最大肌肉力量等生理功能,这就能够减少疲劳的产生。因此,体育活动对治疗神经衰弱具有特别显著的作用。

综上所述,身体素质是心理素质的基础,身体素质的发展可以促进良好的心理素质。毛泽东同志就有过类似的评价:“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此言是也。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苛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通过体育锻炼和运动提高身体素质,在体育实践中,平时的练习、竞赛等活动其实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心理素质养成。

[1]李平.浅谈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06).

[2]李菁菁,李翠珍.体育教育对促进心理健康的特殊作用[J].中国市场,2011,(27).

[3]钱良.基于心理学理论的体育教学问题探讨[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5).

[4]刘明.学校体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的互动及应用的分析[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0,(03).

G444

A

1674-9324(2014)21-0273-02

李会涛(1989-),男,河南偃师人,本科,学士,重庆市忠县忠州中学体育教师。

猜你喜欢
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体育锻炼
身体素质对篮球技战术发挥的影响
体育教学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研究
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心理素质
论新闻记者的心理素质与写作思维
开展“解烦恼”活动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
吉林省大学生身体素质调查
体育锻炼也重要
学习毛泽东的作战指导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