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荒漠化的防治措施体系

2014-09-02 02:27吴亚茜谭汉基张克斌
中国科技纵横 2014年15期
关键词:荒漠化土地监测

吴亚茜 谭汉基 张克斌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北京 100083)

浅析我国荒漠化的防治措施体系

吴亚茜 谭汉基 张克斌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北京 100083)

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范围分布广、发展程度高且危害严重。虽然近年来荒漠化的防治工作也有了一定进展,但都仅限于局部治理,总体来看我国荒漠化的发展速度仍在扩展,并有进一步严重的趋势,环境形势非常严峻。以防为主,以治理保开发,再以开发来促进治理,将防、治、用有机合理的结合,是我国目前根治荒漠化,保障荒漠化地区的人口、环境与资源相互协调发展的必然途径。

荒漠化 防治措施 治理体系

荒漠化是指包括人类活动与气候异常变化在内的集合因素所造成的土地干旱、半干旱及土地退化。其中,土地退化包括风蚀、水蚀所造成的土壤物质流失,还有由于物理、化学或生物等因素造成的自然植被长期丧失[1]。荒漠化也是目前全球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而我国也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通过长期的努力,我国荒漠化的防治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仍没有从根本上遏制荒漠化加速的势头,这严重的制约了我国荒漠化地区人口、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2]。

1 荒漠化防治措施体系

1.1 防护措施

1.1.1 公民环境意识教育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人类始终所要面临和解决的重要问题。如今,人与自然的环境关系出现了紧张及对立,如大面积荒漠化土地的出现,使人类的整个生态系统面临着严重破坏。所以,必须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新文明法则。建立起保护生态环境的道德规范,有助于人们形成坚定的内心信念,以及强大的社会舆论公信力。这样的道德规范在未来必然会成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所遵循的重要行为法则,同时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与要求[3]。

1.1.2 政策法规措施

我国《土地管理法》虽然在相应的法律条文中已经明确的指出占用耕地补偿制度,但是在具本的实践过程中却还难以实现其最初的立法目的。应完善相关法规,对占用耕地补偿制定严格细致的审查流程[4],并且对开垦耕地加强事后监督,杜绝撂荒、撂耕的现象出现,并且明确相关导致土地沙化负责人的责任,从源头贯彻预防措施。

1.1.3 规划管理措施

在未来农业生产过程中,要注重农业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以保证农业和土地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具体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做起:肥料的有效管理与利用;适应气候改变;合理分配利用农业水资源;通过最佳管理措施来提高对肥料、土壤、养分有效性的管理;做好废物处理工作;提高农业食品的经济管理能力,为农业食品贸易建立最佳盈利性经济管理策略模式;制定能够增强农业土地风险应对能力的策略[5]。

1.2 治理措施

工程、生物和化学技术措施:荒漠化的生物措施是指通过建立人工植被来恢复和保护天然植被,最终实现防风防沙的效果。(荒漠化的工程措施是指通过对某一地区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它可以包括林业、牧业、资源的工程规划保护[6],以及农业综合开发、水资源开发、村镇建设规划、草场规划等多方内容。

1.3 荒漠化的监测和预警预报

对荒漠化的监测可以分为三种,分别是空中监测、地面监测和卫星监测。其中,地面监测也叫人工监测,另两种也被称为遥感监测。有了这些高科技手段的辅助,可以使荒漠化的治理工作更具科学性[5-8]。

1.4 国际合作

虽然越来越多的人们对荒漠化表示忧虑,但防治沙漠化的前景并不是全然黯淡的。在全球范围内,恢复旱地的努力正在取得成效,给当地社区不断提供援助可以保持和恢复上百万公顷土地[9],减少气候变化造成的影响。通过加强全球合作,对于逆转预防荒漠化土地的发生有着重要作用。

2 问题与讨论

2.1 以防为主,以法治理,改革现行体制和投资机制

应将以往以防为辅的方针改变为以防为主,制定相关荒漠化地区的行业行为法,使我国的荒漠化治理工作走上法制道路。要对各行业不同的开发建设工作对荒漠化的危害进行评估,然后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并且提倡土地有偿使用。使农民的生产生活行为与荒漠化的防治工作能够紧密相联。

2.2 积极开展荒漠化地区产业建设合理开发及利用资源

我国大部分荒漠化地区的光、热、矿产、风资源、畜牧资源、地下水资源都极为丰富。因此,应在土地规划利用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农林牧复合型生态系统,高效利用一切资源,做到利用与再生共存的良性循环[9,10]。

2.3 加强荒漠化监测工作

要加强我国的荒漠化监测工作,通过监测掌握我国荒漠化土地的现状、动态及未来发展趋势等信息,可以为治理荒漠化相关政策、计划调整提供相应的依据。同时,荒漠化监测工作也是开展国际荒漠化治理合作交流的基础[10],通过定期提供全国及各省市不同荒漠化类型和程度的动态宏观数据,可以为全球分析人为与自然因素和荒漠化过程的联系提供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1] Luc Gnacadja. Soil security a prerequisite for human security:The Third Annual Caux Forum for Human Security[R].Caux Switzerland,2010.

[2]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R].Global Assessment Reports,2005.

[3]唐克丽.中国水土保持[M].科学出版社,2004.

[4]孙武,南忠仁,李保生.荒漠化指标体系设计原则的研究.自然资源学报[J].2000(02):202-205.

[5]国家林业局.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技术规定[R].2008.

[6]杨晓阵,慈龙酸.基于遥感技术的荒漠化评价研究进展.世界林业研究[J].2006(06):103-108.

[7]潘竟虎,李天宇.基于光谱混合分析和反照率-植被盖度特征空间的土地荒漠化遥感评价[J].自然资源学报,2010(11):109-121.

[8]张仁健,周家茂,曹军骥.中国沙漠化及其防治[J].中国粉体技术,2007(01):45-48.

[9]韩芳,裴浩.内蒙古土地荒漠化类型及其成因[J].内蒙古气象,2008(01):23-29.

[10]周春蕾.山西省荒漠化防治的现状及建议[J].山西林业科技,2012(02):89-93.

猜你喜欢
荒漠化土地监测
我爱这土地
特色“三四五六”返贫监测帮扶做实做细
荒漠化地区复合生态系统管理——以阿拉善盟荒漠化治理为例
防治土地荒漠化 推动绿色发展——写在第二十五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我国召开第25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纪念大会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我国荒漠化和沙化面积连续10年实现“双缩减”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2月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1月
不穿戴也能监测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