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秀琪
【关键词】主动参与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6A-
0050-02
任何教学活动,都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其成功与否的;一切教学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参与才能转化为其内在的精神财富。主动参与也是新一轮课改所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那么,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呢?
一、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个学生
尊重学生是主动参与学习的前提。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选择、个性,关心每一个学生。在平时教师要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把尊重学生的话语送给每个学生,把和蔼的微笑洒向每位学生。在学生有错时,不过分批评指责而是给他们改过的时间和机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在期待着我”,从而自觉地投入到积极学习之中。尊重学生还要学会宽容和接纳学生。宽容和接纳学生所犯的错误,尤其是学习基础差、有学习困难的学生及自卑的学生更应如此。如,笔者执教的一个班级有一个学习成绩一般、说话结巴的学生,在一次练习中,笔者发现他的算法很好,就点名让他回答,可他开始不愿开口说,在笔者和同学们的鼓励下,他终于说了出来,全班同学都给予他热烈的掌声。从那以后,他表现很积极,成绩也提高了许多。
二、激发认知兴趣
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来自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条件,内因是变化依据,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从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课堂上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按照学生的好奇心理采用各种方法,把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动作都看成是对学生的教育,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6、7的加减法》时,笔者让学生通过“玩石头”游戏来进行教学。开课前,笔者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喜欢!”小朋友兴高采烈地回答。“这节课我们就来做玩石头游戏。”小朋友们一听可以玩,都高兴得跳起来,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抛石头、写算式这一活动中去了。
三、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良好的课堂气氛是主动参与学习的保障。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只是角色上的分工,在人格上师生是平等的。现代教学论认为: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成为传递知识的无声媒体,它是启迪智慧的钥匙,也是陶冶品德的潜在力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一)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面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教学中,教师应该放下老师的架子,走到学生中,俯下身子与学生交流;学生也可以主动走上“讲台”争做小老师,还可以允许学生犯“合理”的错误。这样,学生情绪盎然,乐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思维活跃发散、发言积极大胆、不怕犯错误,敢于否定别人,提出自己的见解。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跳绳》时,出示图后,笔者先让学生自己认真观察,然后自由地把图上信息说一说,再让学生自己充当“小老师”,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人在跳绳?由提出此问题的学生叫别的学生发言,学生得出:6+2=8(人),因为2人甩绳,6人跳,所以共有8人。这时,笔者给予肯定后,问:“谁有不同意见?”同学们你看我,我看你。这时有只小手举起来了,笔者表扬了举手的学生并让他说一说。他说道:“我是这样认为的,有4个女生,4个男生,列式:4+4=8。”笔者高兴地说:“真棒,你观察得真仔细。”话音刚落,有位学生站起来就说:“1+7=8,因为1人戴帽子,7人不戴。”“老师,我的式子是:3+5=8,因为3人穿裙子,5人不穿裙子。”……由此可见,只有在这种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里,学生的思维才会异常活跃,更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
(二)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
学习的环境与条件是学生学习的外在因素,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情绪和意志。平时,笔者经常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实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为他们营造一个积极参与、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乘车》时,笔者创设一个开公共汽车的生活情景来让学生掌握混合运算。教师当司机,车上有3名乘客,到第1站上来2名乘客,“现在车上有几名乘客?”学生说出3+2=5后,汽车继续前进。到达第2站又上来4名乘客,列出5+4=9。最后,让学生把全过程(原有3名乘客,后上来2名,最后再上来4名)列出算式3+2+4=9。这样的教学,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这个生活问题中,达到掌握此类知识的目的。
(三)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课堂是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要让他们喜欢这个场所并主动学习,就必须使学生有足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自己探究寻找答案。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时,笔者先创设情景让学生思考,动手列出算式(4+4=8和2+2+2+2=8)后,再让学生改为乘法算式(2×4=8或4×2=8)。这时,笔者继续让学生观察这些算式,鼓励他们提出问题。有学生问道:“为什么乘法算式结果会一样?”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应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和宽松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能放胆地做、自由地想、尽情地说、充分地写,真正地做数学。
四、激励机制,体验成功
戴尔·卡耐基说:“人性最本质的愿望,就是希望得到赞赏。”教师适时给予学生激励性的评价,会使学生更有信心。具体做法如下。
(一)适时使用真、善、美的激励性评价语言
教育评价作为教育过程的反馈环节,对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起着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教学中,我们要对学生多作肯定性的评价,多表扬、鼓励,少批评、责备。尤其是对有不良行为或基础差的学生,更要给予真、善、美的评价性语言。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发新书》时,有一个同学列出了正确的算式,但他的计算结果错了。笔者是这样评价的:“你能自觉举手回答问题,声音响亮,且列出了正确的算式,真棒!其他同学还有什么意见吗?”这时便会有同学帮他改正不对的地方。在同学们和老师鼓励和帮助下,他算出了正确的结果。当学生尝到成功的甜头时,就会唤起积极情感,希望自己能做得更好,更加成功,行动上也会更加努力,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学习活动。
(二)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能发现千里马的人就是伯乐,能发现学生长处的教师是好的教师。学生最大的渴望是得到老师的赏识和表扬,因为它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他们走向成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特别是“潜力生”。俗话说得好:沙子也有闪光的一面。只要我们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加以引导和改进,他们照样也是“千里马”。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做到尊重学生,积极开展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提供主动参与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