挣脱写作的镣铐

2014-09-01 04:44温作辉
读写算·教研版 2014年13期
关键词:以写促读周记

温作辉

摘要:就阅读与写作的关系而言,阅读最终指向写作,写作是检验阅读效果的重要方法。践行“以写促读”新理念的“活动写作”是对传统“应试写作”的颠覆,符合知识经济时代的言语需求,是当代语文教育应当遵循的重要原则。课堂作文无法满足活动写作的需求,有充裕时间做准备的周记成为了这种写作模式的主阵地。

关键词:周记;以写促读;应试写作;活动写作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175-02

“戴着镣铐跳舞”的应试写作一直是写作教学的主要方式,而自由写作在教学上难觅踪影。对此,管建刚认为,应试作文隶属于“生存性写作”,而自由作文才是人的“存在性写作”,“生存性写作不是终极目标,它只是人生存的手段”,“写作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自由的心灵写作”。可喜的是近两年,中学语文教育的前沿理念绘制了“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的蓝图,为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带来了蓬勃生机,铸造了实践平台。其中对我们农村地区影响较大的重大活动是2011—2012学年举行的“河源市紫金县中学生名著阅读活动”,掀起了名著阅读的高潮,为写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营养。今年,紫金县又举行了以“追踪《小城小议》,你议我也评”为主题的中学生活动写作征文评比活动,为新时期写作观念的更新起到了很好的推波助澜作用。结合“以写促读”的最新动态,笔者根据个人的教学体会,谈谈以新闻、时评的阅读为手段,以周记为平台,开展“活动写作”所带来的收获与思考。

一、活动写作是解决应试写作弊端的良药

长期以来,“堂上作文”占据着写作训练的主体地位,这种训练方法的弊端是母庸置疑的。学生对作文的审题、构思、酝酿、写作都是在短短的课堂时间内完成,虽然美其名曰“有效地训练了写作速度”,可实际上学生仓促应战,素材准备、思想认识等都远不够充分深入,难以写出真正的好文章;而且更重要的是,学生难以利用作文训练为契机来有效丰富自己的素材、历练自己的思想、提高自己的认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对于以后在考场中真正需要写出好作文的临场发挥来说是十分不利的。对此,引入“以写促读”的活动写作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所谓“以写促读”的活动写作模式,即是以“写”为核心目的,在写之前引导学生进行有深度的扩展阅读,使学生从课堂的狭小空间中解放出来,在相对广阔的课外空间中有效提高自我,从而让学生实现在真正活起来动起来之后有所收获的目标。它强调以写作命题为核心,引导学生围绕核心进行专门的深度阅读,获取丰富的相关信息,然后转化为写作成果,促进学生实现“读写结合”、“阅读写作相得益彰”的目标。这种写作模式就是典型的“活动写作”,是一种解决“堂上写作”种种弊端而量身定做的良药。

但是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堂上写作”又是训练“应试写作”的不可或缺的手段,毕竟我们的学生谁也无法逃脱应试的游戏规则,我们对它是既恨又爱。江西省语文特级教师管建刚认为,应试写作属于“生存性写作”,“生存性写作不是终极目标,它只是人生存的手段”,“写作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自由的心灵写作”,而自由写作才是人的“存在性写作”。可见,应试写作是低级阶段的产物,自由写作级别更高,是人更高写作能力的体现。要想在不影响常规教学的前提下,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要多进行联系教学实际,紧贴时代内容的写作活动。

中学生普遍都有怕写的心理,要想克服这种心理,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首先还是要激发写作热情,培养写作兴趣。中学生喜欢发表见解,乐于与人交流,希望得到别人的倾听与肯定,同时又热衷网络、博客、论坛等媒介。针对这些特点,教师利用课堂、课余的空间,给学生引入最近的热点新闻、精彩时评,启发学生去关注现实,激发写作兴趣和表达欲望,然后以周记的形式,为他们提供一个发表见解、碰撞思想的平台,培养他们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分析、概括社会现象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对片面和全面、局部和整体、现象和本质、特殊和一般的辩证关系的认识,逐步克服看问题的片面性和表面性,逐步走向成熟。

二、活动写作开展的策略

1、结合学生实际,为学生选取热点新闻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学生从早忙到晚,并没有多少时间去留意社会新闻,因此让他们去关注社会的热点话题、焦点新闻是不现实的,这时候就需要语文教师每天去留意社会热点,不断选择适合学生思想实际、教学要求的热点新闻给学生关注。所谓的热点新闻,就是指能引起社会公众重点关注,在报刊网络连续报道、评论的重大事件。我每天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都不忘抽出一些时间浏览报刊网络,当碰到适合学生阅读探讨的热点新闻,就马上笔录或下载,然后在晚修课提供给学生阅读。比如有一段时间网络持续讨论“老人路上摔倒,旁人该不该上去救助”的话题,我就选取了一段新闻给学生阅读:

“八旬老太节假日随家人到广州宝墨园游玩赏景,在水边廊道摔成十级伤残。老太现场指认前来搀扶的男子曾某将其撞倒,但对方称是好心帮扶。一审法院认为,本案只能依据证据链、日常生活经验和逻辑分析推断,并确认曾某撞倒李婆婆。近日,法院二审判决,认定该扶人者撞倒老太,判赔4.5万元。

又是一起因为搀扶老人而引起的法律纠纷。而且法院判决理由和南京彭宇案惊人地相似。当初,南京鼓楼法院的判决书多次使用了“从常理分析”、“符合实际”、“与情理相悖”之类的措辞,法官用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对案情进行推断,进而得出“不是你撞的,干嘛扶她”的结论。”

学生读完后,都有一种想表达呼吁的冲动,这时候我就顺势要求周末的周记就以此为内容表达自己的看法,学生都乐于接受。

东莞市玉兰中学的李园香老师在《学生,写点时评又何妨》中有这样一番论述:“不是所有的国家大事、新闻热点都能拿来给学生评论,也不是所有的生活现象、热门话题都能拿来做题目。语文课不是政治课,学生也不等同于社会上的成年人,教师在设计题目时就要考虑语文的课程性质、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份特征。”因此,我们教师让学生关注新闻时要注意避开一些不适宜学生实际和教学实际的内容,比如政治敏感性强、专业性强的时事,低俗的娱乐炒作新闻等。

2、阅读时评,增加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中学生由于年龄、学识、历练、素养等所限,看问题容易走向肤浅化、片面化、极端化,如何引导他们透过现象看本质,如何培养他们思维走向深刻和成熟,是我们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时候,我想到了时评文章。时评文章一般是紧扣最近的热点新闻,内容新颖,话题火辣,旗帜鲜明地亮出观点,发表主张,阐述论据,见解深刻独到,引人深思共鸣,让困惑者醍醐灌顶,让麻木者振聋发聩。而且著名时评专栏作家鄢烈山说过“时评作为议论文,与现在中学教的、中高考考的议论文差别在哪儿?就在于前者面对的是真实的情境,召唤的是真实的判断。永远陷于虚拟情境中进行虚拟的表达和虚拟的思考,就永远不会有真实的表达能力和真实的思考能力。”因此,学生阅读优秀的时评文章是非常有好处的。

上学期我给学生的看了这样的一则新闻:

“2013年高考7日举行。然而,并非所有高三应届生都将参与到这场规模达到912万人的大型考试中,许多人在没开始的时候就选择了放弃。据教育专家测算,今年大约有100万应届生不参加高考(6月6日新华网)。也就是说,将近九分之一的学子弃考。”

我要求学生就此事谈谈自己的看法,可是学生的回答大都停留在表面,无法深入到现象背后的本质去挖掘有价值的原因,这时候倘若强行要他们写,效果是不好的,于是我就提供了一篇时评给他们看:

“中国高考曾经被赋予太多的人生象征意义。每年高考季,地球村之所以出现“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的中国式奇观,当然是因为“一考定终身”的现实使然。于是有人说,在中国没有经历过高考的人生是不完整的。据专事出国留学服务的业内人士透露,现下高中毕业出国的学生每年都以超过20%的速度递增。在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一些学生高中毕业后选择出国留学 ,不再过高考“独木桥”,由于高考成绩留学时几近无用,大多准备留学的学子毅然选择放弃高考。这到底是为什么?一些选择出国留学的高中生家长直陈理由一言蔽之:希望能得到国外更前沿的教育。作如是观,学生选择弃考出国,实际上是对国内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否定与抵制。此其一。

其二、知识不能改变命运。事实上,不少弃考学生的理由简单直接,与其“毕业即失业”,不如直接就业。一位高考前毅然选择休学的贵阳姑娘直言不讳:“我觉得我考不上大学,就算考上了,也不一定能找到好工作。不如趁年轻有资本,先就业算了。”当他人正在埋头准备高考时,她已经找到一家酒吧打工。教育部门公布数据显示,百万弃考学子中,出国留学生不过20万人,其余80多万弃考生大多选择就业。也就是说,当“学习成就未来,知识改变命运”不再成为“条条大路通罗马”的成功神话,弃考或许便成为现实而又理性的“自古华山一条道”。事实亦然,80多万弃考学生中,农村孩子占绝大多数。“毕业即失业”的就业形势,给农村孩子和家长带来更多负面影响。既然一些高中毕业生外出打工,在私营企业每月能挣两三千元,现实则驱使更多学生放弃高考。一位校长中肯分析:“一边是大学生就业难给高考做‘减法,一边是收入不错给打工做‘加法。两者一起作用,让高考作为农村孩子上升渠道的优势地位被弱化。”在我看来,学生弃考,说白了是因为高校难以为他们提供真正改变命运的机会,或曰这种机会已然成为时过境迁的“隔日黄花”。它说明,国内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越拉越大,导致学用脱节、白领培养模式与蓝领需求相脱节。

其三、无奈“输在起跑线上”。如果说城市孩子弃考是想寻求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那么农村学生弃考则更多出于现实的无奈。弃考肇因之一,是学费昂贵上不起学而被迫弃考;肇因之二,则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公使然。山东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志业如是认为,当前农村与城市的教育资源配置差别较大,农村学生“输在起跑线上”,通过高考获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相对较小,近年北大、清华等高校农村生源持续低迷就是典型的反映。政府部门应当加大力度调整教育资源分配,补足农村教育资源短板,为农村学生创造更多机会。同时,加快推动城乡协调发展,为教育均衡发展提供社会保障。”(有删节)

这篇时评深刻地剖析了当前一部分高三毕业生放弃高考的原因,学生读完后深受启发,他们认识到国内当前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就业的社会问题、教育不公平的社会现象,极大地开拓了自己的眼界,启迪了自己的思维,丰富了自己的思想,为下一步的写作奠定了基础。

3、以周记为阵地,将读的收获转化为写的成果

周记:用文字来记载一个星期来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情况的文字记录。每周一次,并且是对自己的生活学习思想认识有一定的升华,是一周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惑、所获的记录。以往的周记写作,我通常是交给学生自由发挥,但自从引人了活动写作的理念后,我对周记内容进行了干预指挥,将它变成了训练作文能力的主要阵地,大幅减少了堂上作文时间,更新了作文训练的观念,教会学生捕捉创作信息。自从上学期开始,每两个周末我都会把选取的新闻材料发送到学生Q群,让他们思考,自己去围绕命题广泛搜集资料,进行有目的地阅读,然后写出有思想深度的文章来。比如我曾经布置过这样的周记内容:

2011年4月30日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有网友发帖反映,广西都安的一个教学点教学条件艰苦,只有一名老师,四年来学生们在危房中上课,用棺材当板凳。同样的报道是四川省平昌县一小学校舍用木棍支撑,51学生危房中求学;而早前更有报道,山西百余名小学生危房中上课 签下“生死合同”,这一切都让人心酸、感动又愤慨……

请你联系以上事实谈谈中国的教育不公平现象。

学生要想完成好这个作业,必须深入了解目前中国教育不公平现象的主要体现、造成的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必须进行较大量的阅读,才能高质量地完成。

三、活动写作是提高作文水平的真正途径一直以来,学生害怕写作文,尤其是议论文。通过活动写作,打破写作的撩铐,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大大增强,自身潜力被充分挖掘,个人价值得到了全面展现。我充分认识到,只要教师肯下苦功夫,无论是面对什么层次的学生,都能让他们写出优秀的文章。以“以写促读”为手段的活动写作不仅不会脱离我们的教学实际,而且紧贴教材内容。与此同时,还可以全面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不断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更可以启发学生思维,丰富学生的积累,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对写好中考作文也有莫大帮助的。

参考文献:

[1] 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革命》,福建教育出版社

[2]《语文教学通讯》(2013,6)

[3] 许海燕:《周记式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2012)

[4] 《教育革新》(2010,第三期)

猜你喜欢
以写促读周记
周记的烦恼
写进梦里的周记
品读经典名篇,书写生活点滴
侧重“以写促读”
帮忙
“以写促读”教学法探究
读写结合,相得益彰
周记辅导应符合学生的口味
架子牛标准化育肥生产技术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