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庆平
摘要:语文教师要转变观念,重视语文综合性学习,掌握有效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全面发展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观念;有效;综合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198-0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提到"实践"二字,也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个中原因,虽说十分复杂,但教学观念的落后和教学方法的陈旧应是问题的主要症结。正是由于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脱节,缺乏现代生活气息,正是由于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注入式,学生缺乏自主的实践,才导致了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因此,需要我们语文老师改变观念,提高认识,重视语文综合性学习。
一、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新课标理念
在教学中,不少的语文老师不惜花大量的时间进行课内的阅读教学,有时,一篇考试重点课文讲解四五节课,却十分吝惜花在综合性学习中的时间。这些老师仍然是以应试教育为中心,通过让学生背相关知识点的方法来应付考试。综合性学习只能成为一种摆设,完全背离了新课标中设置综合性学习课的初衷。
即使有部分老师偶尔开展语文综合性活动,也存在以下两种情况:一是放任自流型。活动开始前老师只作一些简单的安排,活动的过程中没有参与,最后只检查结果,以为这样就能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就能给学生一个发挥潜能的空间,却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兴趣爱好。二是让学生按老师的思路走,把学生固定在自己确定的学习活动范围内。结果导致学生越来越没有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牢骚语文越来越难教。
二、明确活动目标、重视准备过程
很多时候,教师只关注综合性学习的活动结果,而活动目标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稀里糊涂。教师应该首先让全体学生明确本次活动要达到的目标,课前对活动的过程尽量设计具体,在学生活动过程中可能碰到的困难尽可能要有预案。
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漫游语文世界”,首先明确以下活动目标:1、通过此次活动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语文学习的资源和运用语文的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初步尝试在语文学习中沟通课堂内外、课本内外的联系,从而开发利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2、通过此次活动,引导学生搜集家庭、校园和社会生活中最新鲜、最活泼的语言现象,了解社会上语言文字使用中的不规范现象,初步树立汉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3、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方法。
教师做好如下准备:1、制定此次活动的时间安排表。2、搜集一份比较详细的有关参考读物书目。3、搜集有关语言文字运用故事、趣闻,包括运用精彩的和使用不规范的。
学生做好如下准备:1、确定本组或本人的活动内容。2、根据活动内容制订本小组或本人的活动计划。3、如果是小组活动,小组成员的分工安排、合作计划。
三、教师适当指导,全员有序参与
综合性学习无疑必须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强调突出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自行设计,组织活动,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切忌越俎代疱,喧宾守主,把什么都安排好,资料也帮学生准备好,学生只是填空的机器。这样的活动课实际上与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没有多大区别,起不到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作用。在组织活动时,应按照分类要求,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活动内容构成和学生的情况,适当分工,适当轮换,从而既发挥个体学生的特长,又能促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学习和发展的机会。活动课的过程,往往是学生自己设计安排、学生自我活动为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着重于让学生在各项具体的实践和运用中获取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着重于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体会、理解。这样做,学生不仅得到的印象是深刻的,而且自学能力也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
教师既不能包办代替,也不能撒手不管,放任自流。教师在综合性学习中是“指导者”、“参与者”的身份,不是“旁观者”, 也不能变成强者为之、弱者视之的活动,要保证全体学生的参与度,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精神。比如在开展演讲、讲故事、朗诵、手抄报等比赛时,要求人人参与,小组推荐,采取“海选”的方式开展活动。
又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献给母亲的歌》时,首先让学生回顾所学过的关于母亲的有关俗语、格言、诗歌和文章;然后回忆母亲关爱自己及家人的情形,回家后仔细留意观察、全身心感受母亲的一言一行,口头表述所感受到的母爱;再次让学生写出真切感受或分类收集一些材料,办一期“感受母爱”的手抄报,最后布置感恩作业:在母亲节来临之际,回报母亲,为母亲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为母亲洗次脚、唱首歌、送贺卡等等。
四、多维合理评价、及时鼓励肯定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察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尤其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所以,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要多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应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评价与学习效果评价相结合;应以肯定性、激励性评价为主;应注意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及评价的全面性;应注重个体的差异和个体的进步;应评价学生知识掌握及各种能力的情况。
无论是在活动过程中还是总结阶段,教师做到尽量补捉、放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及时对学生作出评价。比如在活动刚准备阶段,及时肯定学生方案的合理;及时肯定小组能够分工协作;及时肯定他们构思的新奇等等,都会给学生在活动中极大的动力。当学生发现自己的见解被肯定、被鼓励、被信任时,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就自然被激发了出来,进而能真正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