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梅芳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激发学生展开想像和幻想,鼓励写想像中的事物。”
怎样才能让孩子们在写作的过程中获取快乐,体验创作带来的成就感呢?在新课标的理论指导下,我对小学作文教学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一、将生活融入作文,为孩子们营造创造的空间
学生写作文时,首先遇到的是“写什么”的问题。如果不注意引导,他们会害怕写作文,不愿写作文。这其中的原因主要在于学生缺乏生活材料的积累与选择。从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来看,儿童还不能有意识有目的地观察、留心自己的生活现实,不能反思回味自己的生活经历。因而,教师引导学生积累生活素材、体验生活是帮助学生写作入门的一条有效途径。将孩子们鲜活的真实生活融入作文,有意识地引导他们仔细地观察生活、真诚地表达心声,这样做是为孩子们提供广阔的创作空间,让他们想写、愿写、有东西写。
首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心去感受生活,真实地叙写生活中的人、事、物、景。
在平常的习作训练中,可以结合学生们的周记与日记,以及教材中的习作训练,引导孩子们大胆地叙写自己真实的生活场景。这些司空见惯的生活情景,学生们是熟悉的,是亲身经历过的,只不过没有留心罢了。在指导写作时,我有时布置学生提前观察相关内容;有时在课堂上采用口语交际的形式组织孩子们一边回忆一边相互交流生活素材;……在习作讲评的环节,我尽量多展示那些充满生活情趣的学生习作,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们独特而敏锐的视角,让孩子们知道生活中的一切就是习作内容,是实实在在的,是可以触摸到的。将生活情境再现出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就是作文。渐渐地,孩子们会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用纯真的心去体验,就写出了一篇篇令人赏心悦目的、富于生活情趣的作文,如《捡棉花》、《吹泡泡》、《第一次换牙》、《跳皮筋》……
其次,在真实描写生活的同时,既要鼓励学生将自己内心的话写出来,又要引导孩子们在写作时插上想象的翅膀,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广阔的生活。久而久之,孩子们的语言会更有灵性,既生动形象又丰富多彩。作文离不开想象,想象是孩子们天真浪漫天性的自然流露与展现。
有位学生在自编的童话故事《树》中,将“树叶”变成了一个个聪明伶俐的小女孩;“树枝”成了柔软多姿的仙女,舞姿婆娑;“树根”变成了老态龙钟的老人,饱经风霜,知识渊博……这些奇特的想像是现实生活的影子在儿童心中的再现,是儿童创新思维火花的碰撞。要鼓励孩子们的奇思妙想,不给他们任何条框束缚,学生才能写出灵性飘逸的篇章。尽管一开始会显得稚拙、浅显,但它是真实的,是充满了童真童趣的,是他们乐于表达的,是完全属于他们自己的创作天空。
另外,要注意引导学生热爱生命,寻找生活中的美好与精彩,用心感受生活中的点滴乐趣和希望。生活是形形色色的,由于孩子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处于初步形成阶段,他们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与迷惘。因此,我们教师有责任帮助孩子们学会明辨是非,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健康的人生态度。
二、体验中浸透灵性,凸现孩子们的“主体意识”
世界上没有两片绝对相同的树叶,更不会存在两个绝对相同的生命。小学生有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和爱憎情感,有个性的文章浸透着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往往是纯真的心灵体验,能很好的凸现孩子们的主体意识,是值得珍视的。我在指导写作时,一方面注意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精心选择美好素材的习惯;另一方面引导他们用情去写作,去表达自己内心独特的体验,写出真情实感,因为鲜活的东西才真切感人。
在描写“人与动物之间”的习作中,同题的三篇习作《我家的小狗》中:一位同学描写了“我”和小狗和谐的生活,表达了对小狗的喜爱之情;另一位同学对狗在家里的不幸遭遇寄予了极大的同情,谴责了父母对小动物的冷漠;还有一位同学则记述了自己和动物之间发生的有趣的事,描写了狗的聪明与忠诚,并联想到朋友之间的友谊。这三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阐明了不同的体验,是具有个性的,反映出三位孩子不同的生活阅历、家庭环境、性格爱好等问题。评议时,我没有用同一个标准“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去衡量评价他们,而是从不同角度去欣赏他们各自的体验。
总之,鼓励学生试着表现与众不同的感受和一些真实而独特的体验,有利于个性的发展,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作文教学虽然离不开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种种技巧,但我认为要解决根本问题,应该是想方设法丰富学生心灵世界中的生活储备、情感体验。“问渠哪得清几许,惟有源头活水来。”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体验到文字表达的成功与愉悦,指导他们学会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眼中的大千世界和内心涌动的情感潮汐。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