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明松
【摘要】90后的学生,我们戏称他们是“另一类人”。他们的思维方式、责任、理念有些“怪异”,似乎与我们“格格不入”。但不管怎样,孩子,我们都不能放弃!在对待他们的教育上,老师总归会找到问题的切入点,总归会达到师生间的共鸣。
本文以故事的方式呈现,通过缘由—支招—后续等,深度剖析学生的心理,结合社会、家庭,对学生的成长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
【关键词】孩子;教育;不能放弃
缘由
小林,13级旅游专业班的学生,平时沉默寡言,小错误不断。他几乎没有同学和他玩耍,每天放学后走得很晚,不知道要到哪里去,有时不回家,妈妈经常打电话来找孩子。2013年6月,因交友不慎,被其他同学“带到”尚美中学敲诈,结果敲诈未遂,还引来了警方介入。他因此“逃学”。几经劝阻,小林都表现坚决:“绝对不回学校读书!”……
为什么会这样呢
带着些许疑问,肩负着教育的职责,我走进了小林的家庭:其实小林家庭环境尚可。只是爸爸妈妈忙于生计,对他管教不是很多,偶尔的管教也是在他面前显示自己的绝对权威。这样,造成小林对爸爸妈妈,甚至对周围人经常产生对立情绪,不信任父母。这种不信任心理也使父母在他心中失去了威信。难怪小林抱怨“我是不是爸妈亲生的”(走访时他奶奶说的)。怀疑自己是否被亲人所爱,怀疑自己是否有人关注,这种缺少安全感的不安全心理也使他行动有些异常,以致“以身试法”。
爷爷奶奶对他又过于溺爱,虽然向孩子倾注了全部的爱,但由于方式方法不科学,造成了他严重的逆反心理严重。“小时候他的学习成绩很好,也很懂礼貌。”曾经的“众望所归”!看到其他的小孩一个个都进了高中,小林却只能进中专,这使要面子的家庭一下子无所适从。奶奶整日唠叨叹气,“恨铁不成钢”,在言语里不知不觉对他有些近乎冷嘲热讽。爷爷性情急躁,常常是当面指责。这样导致了小林在成长过程中难免心理错位,觉得低人一等。因而,在他的心灵里,滋生出一种对社会、对家庭、对人生的冷漠。没有上进心,没有责任感,学习无兴趣,成绩下降。也使他越来越感觉到在其他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失去了学习的自信和动力。这种自卑心理导致他每天放学后磨磨蹭蹭,“不知道往哪儿去”。
支招
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我决定行动了:
我得先找小林好好谈谈。电话联系,依旧老样:他不接我电话。开始时他还能勉强保持电话“嘀---嘀”,后来一看见我的号码他就直接挂断。我找其他同学给他打电话,也不见他有任何动静。慢慢地我得知他“逃学”后,基本都在饭店打工,也基本能自食其力。“这是好事!”我对他爸妈说,“先别急,让他体会下从‘上帝到‘服务员的感觉”。“既然能独立出来做事了,那就让他缴点搭伙费,哪怕是记账也行”。小林爸妈同意了我的建议,不再去每天盯他。因为“他根本不理我,越劝越急”。是的,这个年龄段,逆反心理作祟,何况还处在忘恩期?!硬的不行,那软的或许能稍微有效些!既然不能“拉”,那我们就先“推”,只是前提条件得让家长作为一个虔诚的关注者时刻关注着孩子的近况,有消息和学校马上互通有无。让他自己去触礁,自己反省,倒还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家人放一放,班主任老师不能也跟着放。我直接去他上班的饭店找他,准备和他畅所欲言一次,毕竟不能把他“推”得太远。我从家庭到学校,从责任心到归属感等方面和他推心置腹。但他还是很拧,除了偶尔说一句“我不可能再回到学校读书了”之外, 自始至终只作一个沉默的听众。我自导自演30分钟后,悻悻而归。等到我隔天再去时,他已经辞工不干了。再次听到他的消息,已经又过了三天了,他在另一家餐厅打工。
我不敢再冒然行事,和他爸妈进行一次详细的交流后,我们决定分头行事,迂回包抄。我建议他爸妈动员他们所有的人脉关系,经常派人去那家餐厅转转,看看他最新的动态,不失时机地关心他漫游的心态。同时,他家人不再“逼”他回校读书,而是更多地关怀他的生活,让他体会到家的温暖。这样,“情感转移”,绕开他的“雷区,松懈他紧绷的神经,对他来说,是一种切实可行的解救方法。我则直接找他们经理,请求她以正式员工的身份对他激励,同时又请她适时地以学生的身份对他进行教育。与此同时,我动员学校和他走得比较近的同学经常去看看他。这样, “一周下来,他开心了,外向了些许,感觉有点找到自己的价值了。”
这时我适时走近他,请他回学校“充电”,他笑了,二话不说,跟着我回到了学校。
后续
小林回校后,不能操之过急,而应循序渐进,一步一步地让他融入集体。首先,我积极挖掘他的“亮点”并发扬光大,让他感受到老师的爱,进而喜欢并信任老师。其次,我还为小林营造了一个平等友爱的学习环境,安排了班长做他的同桌。同时,我建议小林家长多关心他的生活,找合适的机会对他适时引导,择善培育。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