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之我见

2014-09-01 22:51汪建祎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4年7期
关键词:创造力

汪建祎

【摘要】新课程改革,其核心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在《科学》新教材的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几乎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实验材料;充分体验;创造力

一、做好科学实验教学的课前准备工作

1.课前认真检查实验器材

实验器材要逐一检查。如酒精灯,需检查酒精的剂量是否足够,灯芯是否完好,是否可以点燃。如小灯座,要保持内部接触良好,能让灯泡亮起来。只有器材完好,才能保证实验顺利进行。另外,要提高科学实验教学效果,指导学生进行熟练地实验操作,教师必须在课前试做实验,体验一下效果,使自己在课堂上做到有的放矢,进行规范而熟练地,并得心应手地指导学生的实验与观察,从而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必要时还可对教材进行处理。

2.鼓励学生参与实验准备

让学生自己动手准备实验,不仅能弥补教学器材的不足,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准备过程中学生积极性高,他们完全按照教师要求准备好各种各样的食品,这样不仅减少了教师准备实验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实验效果非常好。

3.教师必须具有处理实验中突发事件的准备

在实验过程中,通常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影响到实验效果,所以教师必须在准备实验时充分考虑解决方法。如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氧气瓶中需要加少量的水,以免水星四溅炸裂集气瓶底部。

二、让学生充分体验实验过程

1.让验证性实验上升为探究性实验,增加实验的探究性

传统的实验教学往往是重结果、轻过程,重接受、轻参与的验证性实验教学。在学习中学生只是作为被动的接受者,减少了学生参与探索的机会。若换一个角度把那些适合探索的验证性实验转变为探究性实验,使学生由实验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承担者,在探究中鼓励学生大胆的去构思,去实施自己的实验。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2.亲历探究过程,收集探究信息

探究活动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学生亲身经历的自主探究,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乐于实践,让学生在动手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在探究活动中学习方法。教师要在学生探究过程中帮助学生收集第一手资料,教会他们观察、测量、记录、统计与做统计图表的方法,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提供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帮助。

3.将教材中的一些不容易理解的知识点转化为探究性实验

在科学课的教学中,很多的知识点,如某些概念、性质、特征等,学生往往不容易理解。针对这些不容易理解的知识点转化为探究性实验。学生经过了自己探究活动,不容易理解的也就变得简单了许多。

三、实验中要注意学生创造力的锻炼

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由于时间充裕、形式多样,因此更能有针对性地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放实验室就是在规定时间将实验室向有志于开展科学小研究的学生开放,提供相关的实验器材,放手让学生开展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活动,在宽松自如的氛围中积极自主地进行动手实践,或许学生创新的火花就在这不知不觉中点燃了。实验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通过有效的实验启发性,努力将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或结果去激励学生思考、分析。实验本身所呈现的新奇现象会吸引学生去认真观察和动手实践,同时也会使学生产生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和探究的欲望。并不是每一个实验都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能极大调动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就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疑置惑营造问题情境,能启发学生思考,并驱使他们通过实验等方法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四、教师在实验过程示范演示

实验教学中的教师示范,是为学生提供视觉形象和模仿的依据。为此,教师的演示和示范操作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很深,也会逐渐影响他们在以后的独立操作中仿效,可见示范对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态度及严谨的科学学风的形成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的演示必须注意以下几点:操作规范,准确无误,装置美观大方,动作大方,协调;操作和教材内容一致,创新实验要加以说明;注意演示实验的可视性,示范操作快慢适中,语言简明,语气和蔼可亲,创造和谐,美妙的演示气氛;保持演示台(或桌)上整洁干净,避免演示桌上“脏,乱,差”,给学生造成不良的第一印象,失去观察模仿的兴趣。

示范、演示实验是新实验或新操作开始时教师为学生所做的操作示范,起引路示范作用。因此示范一定要到位,如在研究“冷热能改变岩石的模样”实验时,要注意实验中各个步骤的要点及注意事项,石灰岩的加热时间需严格控制,如果加热时间过短,即使把加热后的石灰岩马上放入水中,它也不会有明显的变化。如果加热时间过长,石灰岩就会炸裂。因此,实验的加热时间最好控制在一分钟左右。教师即时矫正模拟操作的错误,以免在实验出现差错。这样学生通过“看”示范,“听”讲解,“做”练习,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所示范内容的记忆和理解。

五、有效指导的学生科学实验

1.教师应在实验前进行指导学生在开始实验前

教师要就实验中的操作要领,仪器的使用方法,试剂的用量及添加顺序,以及实验的成败关键等方面的提示或说明。也可以做示范操作,或针对性提醒,提要求,或提出几个与实验内容有关的问题,供学生边实验边思考。一般来说,实验前指导不宜过长,过细,过多,要抓住要点,突出重点。实验前指导到底要讲多少,花多少长的时间,取决于实验内容本身,教师对学生情况的了解以及教师对实验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的估计程度。

2.应加强实验中的指导

实验中有时由于实验条件控制不够,学生常遇到困难或违反操作规程的操作,而使有些学生常得不到与其他同学相同的实验现象。这时教师的指导极为重要,若不及时予以帮助,很可能使学生产生紧张情绪,自卑心理,而失去了实验的信心及兴趣。教师在巡视中如果发现这种情况,应及时而又耐心地跟学生一道分析原因,对错误概念或操作予以纠正,让学生重新做等等,但不可指责,挖苦学生,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

3.应做好实验后的指导

这种指导是教师根据实验的目的,结合实验中出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以及发展学生智能及实验技能有关的问题,进行总结性评价。评价时语言措辞要恰当,评价要得体,批评不宜太尖锐,表扬不能太夸张,要使受批评的学生觉得稍有改进就会做的更好,使受表扬的学生心里有美滋滋的感觉,有成功的喜悦。

六、培养学生独立科学实验

学生独立实验是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实验的设计和实验操作的实验。学生独立实验的进行可以在教师示范和有指导的学生实验之后,也可以由教师提出探究主题后由学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操作。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参与实验方案的设计,正确进行实验操作,在科学思想和科学态度的调控下达到智能与技能的融合统一。在学生独立实验过程中,教师也要就其实验的合理性,科学性,实效性等作出评价与分析,要解惑,纠错,点拨,激励,评价或者提供学生实验所需的试剂及仪器等,给学生创造优良的实验环境及和谐和的实验气氛,保证学生独立实验有序,紧张,愉快地进行。

总之实验教学是提高孩子科学素养的很重要的途径,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习惯于探索,在活动中发现,在应用中拓展,在探索中学习并体验成功的快乐,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知识。

参考文献:

[1]柳秀梅.《决定一堂课的关键》.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4

[2]胡兰江.《课堂管理技巧》.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1

endprint

猜你喜欢
创造力
创造力的“阴暗面”与“创新—保新”的协同论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跟“天才”比利一起守护创造力吧!
当妈的这样做,就是毁了孩子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孩子唤醒了我的创造力
当妈的这样做,就是毁了孩子的创造力
加拿大孩子的创造力为何那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