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铭星
克服传统教学侧重于对学生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素质能力培养的弊端,是当前素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十分重视的问题。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所以语文教学应该回归生活,运用各种方式去还原、去丰富其描述的生活本身,让学生在有限的时空中,透过语言文字去领略生活的精彩和美妙,提高对社会生活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完善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紧扣教材,开展有针对性的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教科书是语文课堂教学资源之一。因此,我们以教材为依据,充分利用好课堂这块阵地,把生活中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料与教材相结合,建立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开展有针对性的语文实践活动。
(1)利用自然、生活中的资源,探究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语文教材上的许多文章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当学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时,怎么办?以往,一般都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或请学生帮助解答,而忽略了引导学生自己从生活中,从大自然中去观察、体验,寻求问题的答案。所以我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比如:在上《火车的故事》这类课文时,学生对文中的科学现象既好奇又不解,于是我鼓励他们回家动手试试,然后在课堂上陈述实验过程,这样一来,学生学习情绪高涨。拓宽了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渠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2)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 在语文课上,有时我在介绍文章时代背景等有关资料时,有的学生莫不关心,或者根本就不听,因为他早就知道,或者不想知道。而当我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一些靠课文不能解决的疑问时,他们就变得很有兴趣,一定要想办法解决,汇报交流时还非常积极主动。如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小动物过冬》《称象》等课文时,我鼓励学生通过网络等渠道搜集资料,处理资料,通过自己的努力认识课文中的人物,结果学生们了解到的资料比我了解的要多得多。听了他们的汇报交流,我自己也增长了见识。
(3)开展小组学习,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 在课堂上分小组进行学习,是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有效形式。如教学《荷叶圆圆》一课,我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开展小组讨论,选择喜欢的段落,选择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我负责巡视,指导学生的学习。汇报交流时,小组长先介绍学习情况,然后组织大家汇报。这样的学习活动,改变了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学生读的形式,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 我认为,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前提条件。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也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热爱自己的爱乡,积极为家乡的环保出谋划策,并自觉做绿色家园小卫士,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联系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同样应该千姿百态。如果老师讲、学生听,老师站、学生坐,作为语文教学最主要的外部形态特征。学生在单一的课堂形态中,所形成的技能,就难以适应生活对语文的全方位需求。语文教学应更开放,运用多样化的语文学习活动,去锻炼学习的认知能力、组织能力、竞争能力和挫折能力等,让生活中必备的基本素质,能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得到操练。
(1)多演。让学生扮演角色,再现课文中的故事情节,进一步扩大对教材内容理解的广度与深度,更重要的是体验角色的语言、动作、表情、心理活动,从而体验到每一个角色在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如《狐狸和乌鸦》,在演中能体验到狐狸与乌鸦丰富细腻的内心情感。
(2)多做。现实生活说少做多,俗话说:眼过百遍不如手过一遍,智慧出于手指尖。语文实践也一样,从文到物,需要一个转换过程,心灵与手巧是相互促进的。语文学习中的多做主要有这几种类型:①积累性。如摘抄、剪贴、收集等。②验证性。如《画风》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弄清"想的角度不同,样子也不一样。"③探索性。如《动手做做看》,依据文字说明制作一个风向袋,探索文字叙述与实际操作是如何转换的。④创造性。如自创小报,据文字(如诗句等)结合自己的感想创作图画等。
(3)多赛。有竞赛就有输赢,让学生不断领会自然界赋于我们的生活准则――优胜劣汰,学会胜不骄,败不馁,跌倒了爬起来,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和挫折能力。竞赛给语文活动注入了无穷的动力。
三、回归生活,布置灵活多样的语文实践性作业
这里的作业主要指让学生在课外时间完成的作业,因大都带有强制性,对学生的语文实践具有指向性。这种留有时间,目标明确的作业,加强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可布置三种作业:观察性作业。观察性作业主要有:①熟悉了解。如学习第二册的《识字八》,要学生仔细观察一下初一到十五的月亮有什么不同,让学生自己了解月亮变化的规律。②扩展知识。如教学《地球爷爷的手》,请学生观察生活中还有那些例子说明地球爷爷是有手的。体验性作业。如,教学《春天的发现》,请学生在学校、池塘或公园观察春天,感受一下大自然的美。操作性作业。如教《我们的小制作》,让学生制作各种各样的小制作。
语文教学重整合、重实践、重积累、重熏陶。只有在多渠道的反复实践当中,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不断完善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的外在内化与内在外化的过程,才能让学生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