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安市县域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2014-09-01 16:14李志红
中国经贸导刊 2014年22期
关键词:城镇县域城镇化

一、迁安市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践

(一)科学化高水平完善城市规划,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迁安市以《迁安市城乡总体规划2013—2030》(以下简称规划)为基础,先后组织完成《右岸新城基础设施规划》等11项规划及方案设计,并在河北省县级城镇率先实现了城市数字建模,使城市规划科学、规范、严谨、体系明确。该市将城市未来发展定位在区域性中心城市这个层面,城市由单中心向多中心发展,规划建设了现代化标志区、滦河生态休闲区、右岸新城三大城市板块。按照规划,迁安市到2030年将建成达到城区面积89平方公里,人口80万的中等城市规模。

(二)产业升级转型促进城市建设,增强城市发展动力

迁安市以“依托钢、延伸钢、不唯钢”为基本原则,以调结构、促转型为目标,提出了加快打造精品钢铁、装备制造、现代物流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包装建材、煤化工、生物医药、文化旅游、电子信息5个百亿级产业板块,形成“3+5”的产业发展格局。以城市建设为平台,积极构建教育培训、养生养老、文化创意、消费购物、金融服务、总部经济六大区域性功能中心,促进服务业上档次、成规模。把园区作为县城建设的重要支撑,在县城周边规划建设了东部工业区、西部工业区、北方钢铁物流产业聚集区、滦河文化旅游产业区四家省级工业区,聚集规模以上企业119家,在聚集产业和人口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依托自然环境全面提升品位,彰显城市独特魅力

迁安市具有独特的自然环境,三面环山,植被丰茂,城市规划区三山拱卫、两河环绕,城市建设条件非常优越。为此在城市建设中,该市以自然环境为依托,挖掘历史文脉,突出宜居宜业要求,倾力打造具有山水园林特色的中等城市,建设北方水城,打造生态绿城,塑造文化名城。先后建成了黄台湖国家级重点水利风景区,三里河生态走廊等。目前,该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6.36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达到了39.11%,绿化覆盖率达到了43.31%,构筑了“一湖两带联山田,八横八纵串多园”的园林绿化格局。

(四)关注民生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不断完善城市功能

迁安市创新城市管理机制,组建城市管理委员会,统一协调38个职能部门的城市管理工作,使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管理以及道路交通管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城市面貌得到了明显改善。同时,该市不断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建成区人均道路面积达到20.31平方米,城市供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排水管网实现全覆盖,污水再生利用率达到100%,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7.6%,集中供热率达到98%。并且新建扩建了医院、中小学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完善了城市功能。

二、迁安市县域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问题

(一)城镇建设规划设计还需要进一步细化

迁安市的城镇规划虽然本着高起点、科学化的原则来制定,但仍然存在不够细致,本地特色体现不足等问题。人有我有,人无我无的情况依然存在,大手笔大规划下对于细节的处理不够,地域特色以及风土人情的体现不足。重点地段城市设计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仍需要进一步提高,城市规划设计的理念应更好地体现历史人文特色,这也是很多县域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二)产业发展对于城市建设的支撑力不足

长期以来,由于产业基础和经济增长问题,河北省实行偏重重工业的发展战略,造成产业结构中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比重较高,高端制造业和第三产业发育不足,而这些产业对于劳动力的转移、城镇建设和人口聚集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全省的工业聚集区建设起步较晚,各地园区建设中都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备的情况,产业集聚能力明显不足,迁安市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这个问题,加之县城原有的传统产业由于技术和市场原因,出现了增长速度放慢和经济效益下滑等问题,吸引带动能力下降,导致在迁安市城市建设区没有形成大规模的产业聚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市其他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影响了人口集聚和新型城镇化建设。

(三)县域城镇建设的机制体制政策不配套

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涉及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但一些机制体制上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县城的建设和发展。传统的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相对应的城乡二元管理体制,割裂了城乡之间的联系,阻碍了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束缚了地区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诸如农民工进城务工在求职、就业、居住、子女入学、社会保险等方面出现问题,以及土地制度带来的集体土地资本化、市场化的流转、交易机制不灵活,制约了城市发展的空间与城市建设等问题。

(四)城镇化建设中城市管理能力不足

主要表现在城市管理者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有待提高;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土地轻人口、重经济轻社会、重建设轻管理、重投资轻环保、以及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手段粗放等问题;在思想意识上把城镇化等同于城市化,对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要求以及理论方法的研究、理解不够深入;以“政府管规划、企业来建设”的市场化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城镇建设的投资形式仍较为单一,城市经营模式有待创新;城镇管理职能交叉,政出多门的现象依然有之,县城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着办事程序复杂、时间长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县域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和质量。

三、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针对本地特点,完善细化城镇化建设的规划指导

科学有序的规划是城建的前提和基础,由规划失误带来的损失是不可逆转的,规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定规划时是否本着因地制宜、细致规范的原则。县域城镇规划要坚持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三规合一,突出规划的科学性、可行性、适度超前性,突显县域特色,避免千篇一律、千城一面现象。县域城建规划要根据当地的自然资源、交通运输、工农业发展和人口区位特点等详细制定,更好使当地的历史人文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要保证规划的权威性和连续性,规划一经确定实施不能随意变更,城镇各类项目建设都应严格按照规划确定原则和要求实施。

(二)推动产业升级转型,为县域城镇化建设提供动力

世界各国的实践证明,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产业发展使人口聚集,人口的增加又使城市规模扩大,这是城市化发展的一条主线。因此,县域城镇化建设当中要特别重视发挥产业聚集作用,以本地区的实际和现有优势为基础,重点发展那些关联度高、带动性强、聚集作用明显的产业,加快产业园区的建设。同时,要抓住机遇推动产业升级转型,提升产业层次,优化产业结构,合理产业布局,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县域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协调发展,为城市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三)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增强县域城镇的人口聚集力

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城镇化应是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发展和人口有序转移的互动发展过程,因此,应深化和推进县域综合配套改革,对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县域城镇建设的投资体制等进行改革, 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为县域城镇化创造一个良好的软环境。要进一步扩权强县,加强县级政府建设和管理县域城镇的自主权,增强县域管理的活力和动力。提升县域城镇产业聚集、吸纳人口的能力,改革人口管理和户籍制度,促进人口自由流动,同时健全县域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将外来务工人员纳入到当地住房保障体系,使农民进城务工后能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增强县域城镇的吸引力。

(四)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能力

县域城镇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客观上造成了城市功能上的不完善,这就限制了城镇对人口、产业和环境的综合承载力,制约了各种要素向县域城镇的流动,阻碍了城镇化发展。因此,要加强城镇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县域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多渠道筹措办法,逐步建立起以集体和个人投资为主, 国家、地方、集体、企业、个人共同投资的多元化投资体系,同时,制定相关政策对涉及县城建设中的公用事业、城市基础设施等相关税费给予减免。

(基金课题:本文为唐山市社会科学重点研究课题“关于加快唐山县域城镇化问题的案例研究—以迁安市为例”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301020)

(李志红,唐山学院,经济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与人力资源管理)endprint

猜你喜欢
城镇县域城镇化
论提升县域环境质量的现状及治理思路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基于融媒体环境的县域媒体技术创新
县域高中文科数学生态课堂的“三味”
国家十项举措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城镇建设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和探讨
在钟鼓楼上回望——宾川县州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