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小鹰
林语堂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和文化的目标,只在于发展智识上的鉴别力和良好的行为。”纵观当今社会,最令人难受的,莫过于遇着一个胸中装满着历史上的事实人物,并且对神九升空、嫦娥奔月等时事极为熟悉,但对生活的见解和态度则是完全错误的人。他们的学问是广博的,但毫无鉴别能力。所以,鉴别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只要教师不断培养学生的鉴别力,就一定培育更多的人才
一、小学培养鉴别力的必要性
(1)个体童年的心理特点要求我们培养其鉴别能力。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幼年时代的行为效能,关乎一个人日后生活中的志向和责任心。我们耳熟能详的“做贼偷菜起”,这个故事就鲜明地告诉了我们这个道理。因此,在幼年时代对其进行鉴别力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
(2)当今的学校制度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鉴别力。孔子说:“思而不学则罔,学而不思则殆。”可我们都知道现在一般的教育和一般的学校制度,都偏于割舍鉴别力以求学问,视强记知识即为教育的本身目标,好像富于学问即会使人成为一个高士。
二、小学生鉴别力发展的特性和训练
(1)儿童鉴别力的游戏性。当今被几代人呵护溺爱的独生子女除了学习压力外,大部分业余时间都在电视和游戏中度过。在这些游戏中,儿童是不会自觉地渗透某种鉴别力的,然而教育工作者却可以有意识地赋予电视和游戏以一定的鉴别内容,让儿童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鉴别力的训练。
(2)儿童鉴别力的模仿性。小学阶段,儿童对一些行为难以鉴别,往往会造成一些道德概念上的混乱。他们的鉴别认识是依据日常生活中成年人的态度来领会的,如看到老人上车主动让座而受到感激和大家的赞扬,便认为这是好的,如果让座后被父母指责太傻了,便认为这是坏的。
(3)儿童鉴别力的易受诱惑性。儿童的认知还不丰富,再加上易动、好玩及缺乏毅力等特点,极易受到外来影响的诱惑。当儿童不良行为习惯养成以后,要改变过来就不容易了。教师就要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让他们明白什么样的诱惑是不利于成长,要及时抵制。
(4)儿童鉴别力的可塑性。儿童的单纯是教育的最好条件。小学时期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令许多人终身难忘,这一时期养成的良好习惯会保持终身。所以,一个怎样的教师往往会带出一群怎样的学生,正是因为儿童的可塑性所决定的。
三、语文教学中培养鉴别力的内容和方法。
(1)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文学的鉴别力。深究语言文字的内涵,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抓住关键词句进行比较体会是培养文学鉴别力的有效途径。如《雨点》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睡觉、散步、奔跑、跳跃”先进行想象,让学生体会睡觉的舒坦、散步的悠闲、奔跑的快感和跳跃的欢畅;再通过比较,让他们明白百川汇聚入海时流速越来越快,激起的波浪越来越猛。这样,既引导了深究词义,又使他们形成初步的文学鉴别力。
再现语言文字的表象也能培养学生文学上的鉴别力。在思维过程中,人们通过视觉表象可以“如见其人”;通过听觉表象可以“如闻其声”;通过嗅觉表象可以“如入芝兰之室”;通过触觉表象可以“如芒刺骨,如坐针毡”。如《春笋》的教学中,先让学生理解“裹”“嫩生生”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想象嫩生生的娃娃钻出地面时一种怎样的景象。学生结合自己平时的观察,再现了语言文字的具体形象,而且也由此体会到作者语言非常简练、概括。这样,学生就可以直接感知,从而对作者用词造句的独具匠心加深了理解,促进了文学鉴别力的发展。
(2)在体会语言文字蕴含的意境中发展学生艺术的鉴别力。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是借助形象来思维,以情感人。课堂中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耳听、眼看、口读、脑思,可唤起学生的情绪色彩,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带到所描述的意境中去。如教学《所见》时,运用图像、音乐《牧童短笛》和朗读相结合的方法,既避免了支离破碎的分析讲解,又激发了学生的情绪,让他们在美好的情境中去感受、去意会艺术的真谛,从而使其对艺术的鉴别力进一步得到提高。
(3)语文教学中重视思想总结,培养道德鉴别能力。学生在道德方面鉴别和评价别人的能力以及认识和评价自己的能力是在小学时期逐步开始形成的。低年级学生在道德评价发展中,先学会看别人的缺点,后学会看自己的缺点;先学会看自己的优点,后学会看别人的优点。当学生选择的参照系受影响时,道德鉴别能力的发展只能是低层次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应首先从要求小学生“爱你的母亲”开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适量、浅显,易于为学生接受的有关道德鉴别的内容是在不同范围、不同层次中点滴地、分散地积累、培养出来的。
庄子说得好:“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寻求学识,终不过是像去发现一个新大陆,或如爱奈托尔弗朗所说的“一个心灵的探险行为”。为了将孩子培养成一个具有责任感的社会人,真正成才,我们教师应该坚定不移地放弃那种规定的、划一的、被动的强记知识的方法,而将这种积极的滋长的鉴别力定为教育的理想目标!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刘海粟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