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记录”在义务教育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2014-09-01 09:33马大川
成才之路 2014年23期
关键词:蚕宝宝认同感绘本

马大川

所谓的“绘本记录法”就是应用绘画的方式代替文字进行记录和描述,并且整理在相应的速写本或者装订成册,便于他人或者自己阅读。现阶段的学生,手绘功夫进步较为明显,部分学生有经常进行绘画创作的习惯。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绘本的形式来创作,日积月累,装订成册,促进学生能力的持久、长远发展。

一、关注点滴,寻求认同

有人说绘画是视觉的艺术,孩子们在动笔之前必须要观察,找到关注点,只有在不断的观察中才能发现、积累好的素材。也许当孩子们开始关注生活中的点滴就开始变得感性,小学阶段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需要提升,但他们感性的认识是不容忽视的。教师应给他们提供情景的创设,哪怕一件小小的物品、一个真诚的表情、一件平凡的事情,都要引导孩子们用心观察、体验,在平凡而又朴实的生活中寻找感情的契合点,激起学生的认同感,让他们快乐地享受这一切。到了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已经增强,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不再像以前,所以除了培养中学生的好奇心外,还可以有计划有目标地引导他们去观察,引导他们寻求关注点和认同感。

二、点面相应,注重个性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他们点滴的积累和寻求的认同感还应该有一个载体或者呈现方式,而“绘本记录”就是一个不错的载体。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学既是面向每一位学生的普及教育,又是激发独特个性的趣味性课程。因此,既要面向全体,又要照顾到每个学生的点位,美术教学的特殊性需要一种新的形式,既能与课堂的全面教育相呼应,又可以培养每个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而“绘本记录”既检验了课堂中教师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又能够实现不同学生的个性表现。它除了格式没有任何局限性,从选材到创想再到表现都由学生自己决定,画什么,用什么技法,用什么材料,怎么表现等都没有任何局限性。“绘本记录”就是把每天画的内容整合起来,按照月或年份进行装帧,是学生成长历程和心理发展过程的体现,同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表现能力的不断前进。这种最本真、最真实的记录对学生又有着重要的收藏价值,日积月累也促进了学生内心世界的成长。蚕宝宝一天天长大,先是一片叶子上蚕宝宝显得那么小,然后它长大了,被蚕宝宝吃掉的叶片形状就像咬过的大饼,最后蚕宝宝给自己打造一个白色的小房子。随着一年四季的变化,小区里的树也由茂盛到稀疏,由深绿到枯黄……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意性思维就在这无形间得到了进步,表现的手法和能力也在循序渐进中提升发展。学生的不同个性在他们的“记录”里显现得淋漓尽致,有大刀阔斧的涂鸦,更有精细刻画的工笔,也有综合材料的表现。只有充分的自由,学生才能在画卷之中,自由驰骋,这是教师对学生的鼓励,也是学生个性的塑造。

三、方法多样,日积月累

在“绘本记录”中要坚决避免僵化、模式化的绘画方式,有些儿童不管画什么总要先在右上角画一个太阳,儿童画的这个太阳已不是思维加工过的绘画元素,它变成了一个符号,一个像汉字一样的符号。遇到这种情况,老师应该带着学生去观察不同时间段、不同作品下的太阳,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形成更为丰富的“太阳”概念,然后再去表现。教师还要注意让学生了解美术语言、色彩构成的一些基本元素,如构图、对比、同类色、互补色……学生只有日积月累,不断地训练自己的观察能力,拓宽思路,尝试尽可能多的创作技法,实践不同的表现形式,才会发现,自己不只是记录了成长的足迹,记录的更是一种能力的提升。每天一记,不能强求,需要让孩子产生兴趣后自觉地去完成,只有这样,每一次的记录不至于敷衍了事,而这种发自内心的表达和记录,才让“绘本记录”真正成为孩子们心灵寄托的港湾,个性展示的舞台。

四、感悟绘趣,心手齐飞

当学生将装订好的“绘本记录”重新翻开的时候,会发现这本独特的“日记”承载了许多回忆。学生拿着这充满回忆的“绘本”向父母或老师展示的时候,父母或老师应该尝试着去品读学生作品,并通过语言来描述孩子绘画作品想表现的内容,当孩子纠正大人的解读时要耐心听,并在发现亮点后及时鼓励和称赞。与孩子共同探讨作品的想法、构图、用色、以及图形与文字的结合处理等等。孩子也会在交流中找到乐趣,被大人认同的心理得到满足,会再接再厉,不断进步。孩子的潜能就在这一次次的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中得到提升。

同辈群体的认可更是学生关注的一个重点,在学生同意后将他们的优秀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看,让小伙伴们去挖掘作品里的信息,并进行评价。作者还要陈述自己创作的想法,与大家交流,共同提高。同学、老师的鼓励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信心得到不断增强,也带动观察、思维、表现能力的提升。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东沙湖学校)

猜你喜欢
蚕宝宝认同感绘本
绘本
绘本
绘本
蚕宝宝养成记
蚕宝宝
一生只做一件事的“蚕宝宝”
浅析大学实习英语教师的身份认同感
蚕宝宝
职业认同感对新入职护士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
基于实证的高职教师组织认同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