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春萍
【关键词】小学生 写作 积累 仿写 评改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6A-
0043-02
小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的难点。笔者从事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十几年来,发现不少小学生害怕写作文,一提起作文就愁眉苦脸。经过了解,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学生不留心观察生活,觉得没内容可写或是写作时胡编乱造;积累的语言少,写作时辞不达意;没有掌握写作技巧,不知如何才能写好文章;作文内容空泛,没有表达真情实感;对作文期望值不高,缺乏写作自信。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呢?以下笔者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積累的几点经验。
一、博览群书,提高语文素养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鲁迅先生也提倡多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学生的语文素养需要在广泛的阅读中获得,学生只有勤于读书,大量阅读,才能增加文化和语言积累。
首先,教师可以在班级里营造“人人爱书,人人读书”的良好读书氛围,可搜集与读书有关的名人名言,请书法好的学生用毛笔书写,张贴在教室墙上。其次,在教室里建立读书角,动员学生把自己看过的课外书奉献给班级,毕业时再返还学生。鼓励学生去学校图书馆借阅书籍,设置每周一节的课外阅读课。在“书香”氛围和“书林”境界里,学生会产生一种追求读书的神圣感。
为了培养阅读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教师要推荐好书给学生,让学生有兴趣阅读。如教学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课文《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时,教师可以趁学生被鲁滨逊历险经历深深吸引之时,推荐他们阅读名著《鲁滨逊漂流记》;教学课文《三顾茅庐》时,对于文中诸葛亮向刘备提出“三分天下,最后取胜”一句话,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有关情节……名家名作、寓言童话、科普百科书阅读多了,学生就会“腹有诗书气自华”,写起作文来才能底气十足。
二、勤于积累,让写作有话可说
要让学生不害怕写作文,体验写作的乐趣,教师除了倡导学生多读课外书之外,平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教师可要求每位学生准备一本读书笔记,把阅读中看到的好词好句、精彩段落摘录下来,或是写读后感,以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并在写作时把所积累的语言灵活地运用到文章中。例如,教师可在每次课前送给学生一句经典的话,或是每天为学生介绍一篇经典的文章;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摘录课文中的优美句子;在每次作文讲评课时,给学生读几篇同类题材的好文章,可以是名家名作,也可以是教师写的文章,或是班上学生写的作文。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在课外主动搜集这样的好文佳句,并将搜集到的经典文章、精彩句子展示在教室的学习园地里,供全班同学阅读。长此以往,学生积累了丰富多样的写作素材,真正写起作文时就有话可说了。
三、走进生活,为写作提供源头活水
叶圣陶先生说:“写作的根源在于自身的生活,脱离生活,写作就无从谈起。”生活是习作的源头活水。生活在大千世界中的每一个孩子,每天都在感受着生活的多姿多彩,只是这些内容还没有被他们重视。教师有责任带着他们走进自己的生活去观察、去体验、去记录,或在校园、在家里、在回家路上,只要学生有心,都会发现有价值的小事。教师要提醒学生不要忽视这些小事,这就是他们的真实生活,也是习作练笔的“源泉”。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体验生活,才能引起写作“内需”。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农村孩子有着令城市孩子惊奇和羡慕的生活情趣,如上山摘果、打柴、找蜂窝、放牛羊;下田割稻谷、挖薯、刨花生;下河(池塘、水沟)捉鱼、摸虾、钓螃蟹、拣田螺;闲时烤薯、烧玉米、打弹子、游泳……这些都是习作的最佳素材。教师引导学生寻找到这些素材,写出来的文章充满着乡土气息,言语中透露出农村孩子的淘气、富有生机的话和生活情趣,才能达到有话要说、有情要抒、有事要叙、有理要讲的习作效果。
四、学习仿写,降低写作难度
教材中的文章均经过千挑万选,是适合学生口吻和知识水平的经典范文,值得学生学习,那么,学生如何才能明白文章作品好在哪里,做到学以致用,把别人的优点变成自己的长处呢?笔者的做法是让学生进行仿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或是由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去观察和想象,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如笔者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爱之链》一文时,就采用了精品赏析和仿写练习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习作练习,要求学生学习本课对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的细节描写,如笔者设定了“组长催一名调皮的学生交作业”的细节描写,有一名学生这样写道:“近了,更近了,组长终于来到他的身边,像一座泰山立在他的面前,嚷嚷道:‘快交作业,快交作业!他‘嘿嘿一笑,表情是那样滑稽,又是那样神秘。猛地,他把头一扎,像一条滑溜溜的泥鳅从组长胳膊下闪过,脚底像抹了油一样飞奔逃走了……”仿写练习让学生明白了在写文章时在写重点段落时应该观察什么、写什么,同时也使学生的写作从无话可说变成说得多、说得好、说得精彩。
五、勤改勤评,增强学生写作的信心
教师批改作文要及时,批改时要看到每位学生的进步,找出其闪光点加以肯定,同时要给学生有针对性的批语,为其确定目标,讲评时要优缺点兼顾,不打击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如在一次写景作文《美丽的春天》中,有位学生只写了一句话:“我们来到田野上,看到花儿、树木都很美,我们多开心啊!”文章里并没有具体的景物描写,笔者在讲评时指出:“花儿美在哪儿?树木的美一定与花不一样吧?如果你能仔细观察它们,比如花的颜色、味道、形状、动态或静态的样子等,再加上你自己的联想,我一定能和你一起感受到春天的美。”学生修改作文时就知道如何把景物描写具体了。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互相评改作文。多数学生会认真批改,从眉批到总批,认真写评语。不少学生在评改中得到了启示,了解自己作文的优点和缺点,然后再次动笔写作文时都有很大的进步。教师再次评改作文时,可以在他们的作文分后面加一个“+”作为评改分。教师在进行作文讲评时,不仅要评讲写得好的作文,也要评讲好的批语,同时还要指出批语中的不足。这样,学生在互阅互评中既是读者,又是作者,相互启发,使思维更加活跃,使自己的写作能力得到逐步提高。
六、提供展示平台,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他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展示学生的优秀习作能够让学生感受收获的喜悦,把学生的习作在班级学习园地中展示出来,并给予他们适度的赞赏,就会激发学生更大的习作兴趣。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向校报、校刊或其他报刊投稿。学生成功发表文章后,教师把学生的优秀习作装订成册,保存下来,这样既让学生增强了写作的信心,又为教师自己今后的教学积累了范例。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文被展示时,他们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自然有一种成功感和自豪感,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可以促使学生乐于写,在不断练笔中自然而然地提高习作水平。
作文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教师只有将自身主导和学生主体结合起来,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文信心,让他们乐于写作。
(责编 杨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