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系统稳定性的探讨
——以地震前后的成都市旅游系统为例

2014-09-01 07:01杨维琼何祖慰
决策咨询 2014年3期
关键词:圈层成都市子系统

杨维琼 何祖慰

旅游系统稳定性的探讨
——以地震前后的成都市旅游系统为例

杨维琼 何祖慰

旅游是各组成部分紧密协作的系统,具有一定特性。本文提出旅游系统具有稳定性,无力作用时会保持静止平稳的状态,受均匀的作用力时会维持动态的平稳。如果受到不均匀的作用力时,系统的平稳会暂时受到影响,但当作用力消失后而系统的性质没有改变,系统会努力维持并恢复原有的静止平稳状态或动态平衡状态的能力,这是因为系统各子系统间存在替代作用。本文利用“汶川大地震”这一难得的机会,研究了成都市旅游系统地震前后的变化,证明了系统稳定性的存在。

旅游系统;稳定性;地震;成都市

一、引言

20世纪50年代,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开始了系统理论的研究,此后对系统的研究逐渐多起来,特别是生态系统的研究受到高度关注。70年代起,国内外学者开始了对旅游系统的研究。

1972年,苏联地理学家B.C. Преображенский提出了地域旅游系统的概念,以旅游产业地域组织研究为理论基础提出地域旅游系统模型[1]。美国著名旅游规划专家Gunn教授于1972 年提出了旅游系统的概念,并提出了旅游功能系统模型[2]。奥大地利学者Neil Leiper 1979年讨论了旅游的一般结构,认为旅游中的游客、地理要素(发生地、路线和目的地)和旅游产业是通过系统发生功能和空间联系的[3];并于1990提出了以游客、节点和市场的经验联系为基础的旅游者吸引系统[4]。1985年,Mill和Morrison认为旅游系统是一个由市场、旅游、目的和市场四个部分组成的紧密系统[5]。1999 年,美国学者Mckercher基于混沌理论提出一个复杂的概念沌旅游系统模型[6]。2008年,意大利学者Rodolfo Baggio认为旅游系统是复杂的,并从多个方面阐述了旅游系统的复杂性[7]。

国内学者主要从旅游系统的组成要素和空间结构两个方面来对旅游系统进行研究。

陈安泽、卢云亭等认为,旅游系统包括供给系统和需求系统两部分组成,其中供给系统又包括旅游地域、旅游服务、旅游教育、旅游商品四个子系统[8]。吴必虎在Gunn的模型基础上认为旅游系统即分为客源市场系统、目的地系统、出行系统和支持系统四个部分[9]。李文亮等认可吴必虎的理论,认为在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旅游系统应该确实应该包括支持系统[10];但是,李永文认为,支持系统只能作为旅游系统中的环境要素,不能作为旅游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看待[11]。杨新军、刘家明也对Gunn的旅游功能系统进行了改进和发展,提出在Gunn的基础上增加宣传促销子系统[12]。王家骏提出的旅游系统模型,把旅游系统与外部环境相结合,增加了输入和输出两项内容[13]。王迪云提出了旅游耗散结构系统模型,把旅游耗散结构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各种交互作用综合定义为一个完整的旅游耗散结构系统[14]。

王祖正等在对旅游系统空间的拓扑结构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对陕西省旅游系统的空间拓扑结构进行了分析[15]。吴晋峰和包浩生从目的地、客源地和交通线路这旅游系统的对旅游系统的网络空间结构进行了研究[16]。黄金火、吴必虎在分析国内外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研究基础上,以西安地区为例,探讨了区域旅游系统究竟结构的模式和优化问题[17]。朱晓华、乌恩提出了旅游系统网络空间结构在旅游景点、旅游线路与旅游交通三方面的分形科学问题[18]。陈秀琼和黄福才基于旅游者行走游线和旅游流量,探讨了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及其优化措施,并对福建进行实证研究[19]。杨国良等认为旅游是城市发展的一个子系统,并对城市旅游系统的空间结构进行了划分[20]。

此外,学者们还进行了一些其他内容的研究。吴晋峰、段骅等对旅游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和特点进行了认证,认为旅游规划应该针对旅游系统的特点而制定[21]。尚天志分析了生态旅游系统中生态风险管理与生态风险分析的关系,探讨了生态风险分析在生态旅游系统管理中的应用[22]。许涛和田明中通过构建地质公园旅游系统模型,结合实际地质公园旅游存在的突出问题,指出了我国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研究的几个问题[23]。

系统具有整体性、联系性、有序性、稳定性、反馈性和自组织性等特点。现有研究在研究系统组成或结构时,涉及到旅游系统的整体性和联系性,但对其它特性研究还比较少,这是因为系统的有序性、稳定性、反馈性等特性很复杂,不好找到有力的案例来说明。2008年,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特大地震,对成都市旅游系统造成巨大冲击,地震发生不久,当时部分学者,如杨维琼[24]、王金韦[25]等,认为大地震损毁了成都市旅游系统、同时也为成都市旅游系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会改变成都市旅游系统,但成都市旅游系统却出人意料地没有受到改变,并在震荡后表现出一种恢复原来状态的特性,因此本文提出了旅游系统稳定性的理论,并利用成都市旅游系统地震前后的数据变化来证明系统的稳定性。

二、旅游系统及其稳定性理论

旅游系统指在一定的区域之上,以达到旅游功能为目的、要素之间相互紧密协作的有机整体。旅游系统是一个由自然系统和人工系统组合而成的复合系统,具有一定的组成要素、一定的结构和一定功能。

1.旅游系统的组成要素和结构

旅游系统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包括多个影响因素。对旅游系统的组成要素,不同的人认识不同。本文认为,“旅游”存在两个点——旅游发生地和旅游目的地,两点通过交通线联系起来,因此旅游系统是一种点线系统。从点和线的组成要素来看,发生地对应的要素是旅游者要素,出发地对应景区要素,交通线对应交通要素,而将三个点线要素结合起来的粘合剂是服务要素,如图1。因此旅游系统包括旅游者要素、景区要素、交通要素和服务要素。

图1 旅游系统结构图

旅游系统的四个要素,各自包含若干个组成因子。如构成旅游景区子系统的因子有景区数量、景区质量、景区名气、景区门票价格等。旅游者要素包括旅游者偏好、旅游者年龄、旅游者性别、旅游者数量等。交通要素包括发生地和目的之间的距离、旅游景区距离中心城市的远近、是否有航线、轨道交通或高速公路等。服务要素包括景区服务、餐饮服务、住宿服务、交通服务、娱乐服务、购物服务等,见表1。

2.旅游系统的功能

旅游系统的功能是将旅游者从旅游出发地输送到旅游目的地。不同的旅游系统功能强弱不一样,功能强的系统输送的游客多,功能弱的系统输送的游客少。旅游系统会因地域大小会有不同的级别,如图2,系统B下面有若干个不同的子系统,而自身却也是系统A的子系统,子系统所具有的功能只是上级系统功能的一部分,因此高级系统输送游客的功能强,低级系统输送游客的功能弱。旅游系统游客输送功能的强弱由系统内部组成因素和外部环境共同决定。

图2 系统层次图

从内部组成来说,包括组成因素自身的品质和组成因素间的协调关系。首先,系统组成因子的品质高低与输送游客的数量成相关。例如,景区名气大,系统输送游客多;景区的生态承载力高,输送游客多;无机场、火车站,输送游客少;酒店、宾馆的床位少,输送游客少。其次,旅游组成因素协调关系及配合的紧密程度决定着游客输送的数量。例如,如果景区要素和交通要素配合不当,当景区开放的时候交通运输中断,而当交通运输畅通的时候景区又不开放,这种互相抑制作用肯定使系统输送的游客数量少;相反,如果景区要素和交通要素之间协作良好,那么系统输送的游客数量就会多。

系统的外部条件包括系统所处区域的环境安全性、社会经济状况、上一级旅游系统输送功能大小等因子。当旅游系统处于不安全的环境中,系统输送游客的数量就少;当世界经济体系陷入经济危机时期,系统输送的游客就少;当上一级旅游系统输送游客的数量减少,次一级子旅游系统输送的游客数量就会减少。

3.旅游系统的稳定性

旅游系统的稳定性指由于组成部分的紧密联系,系统在下一个时刻持续维持上一个时刻状态的惯性特征。

在不受力作用时,系统组成的一切不会发生变化,系统会良好、平稳地保持着原有的运行状态,不发生任何变化。这种稳定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系统各组成部分的不变,二是游客输送功能的强弱不变,这是一种绝对的、静止的稳定。

当系统整体受到均匀的作用力时,系统会发生变化,但是由于各组成部分的变动方向和幅度是一致的,系统仍表现出一种稳定性,这时的稳定性主要体现在组成部分间的协作关系不发生变化,但游客输送的强弱却是发生了变化。这种稳定性是一种相对的、动态的稳定性。旅游系统受到的均匀作用力,可能来自系统内部,也可能来自系统外部。从内部来说,系统包含一个非常活跃的因素——旅游者,旅游者具有一定的变化性,当旅游者整体变得更喜欢旅游了或者不喜欢旅游,都能比较均匀地作用于整个旅游系统;从外部来说,旅游系统所处的外部环境如果发生变化,如当社会整体处于经济的上升期,不断上升的经济形势也会均匀地作用于旅游系统。

当系统遭受某种不均匀作用力的时,如果作用力非常大,并且改变了旅游系统的性质,当作用力消失后,系统各部门将无法维持原有的状态,并且无法恢复到以前的状态;如果作用力虽然比较大,但还不足以大到改变旅游系统的性质时,系统在短期内无法维持原有的状态,会出现轻微或明显的震荡,但是在震荡过程中,系统各组成部分会发生替代作用,以减小系统震荡的幅度,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系统逐渐自我修复,系统回复到原有的输送功能和组成,这也是系统稳定的一种表现。如图3,旅游系统Ⅰ内发生泥石流,并且主要发生在旅游A系统中的a景区,那么a受损后游客减少, b、c景区会发生替代作用,原来到a景区旅游的人群会有一部分转移到b、c景区,b、c景区游客输送增加,基至系统B内也会出现替代,也就是说系统Ⅰ在通过子系统间的调整,尽力减小整体系统的游客输送功能降低。随着景区a的逐渐修复,景区间的替代作用逐渐减弱,a、c景区和系统B的游客逐渐减少,系统恢复到原来的平稳状态。

图3 旅游系统动态平稳(1)

当系统先受到不均匀的力作用,这种力没有大到改变系统性质,当这种不均匀的作用力消失后,系统又受到均匀的作用力,这时,系统的稳定性表现会复杂一些。如上例系统A先受到泥石流的影响,然后受到均匀作用的扩张力,如社会整体经济快速增长,系统受地泥石流冲击后,受损景区游客输送能力降低,部分的系统首先发生替代作用,根据各个景区的替代能力,尽力在各个景区中分担损失的游客,然后当景区b逐渐恢复时,其它景区的替代作用减小,但是由于系统处于经济增长的外部条件中,游客会整体增加,因此结果表现为景区b游客增加,其它景区的游客没有减少或略有减少,最后达到系统总体游客增加,各景区占系统的比率不变。不同的旅游系统稳定性不一样,系统越稳定,中间调整的时间越短,达到动态平稳越快(图4)。

旅游系统能体现出稳定性,是因为系统内各子系统和组成因子之间具有一定替代作用。当一个子系统受到损毁时,其它子系统会发生应急反应,增强自身的输送功能,分担受损子系统损失的输送功能,以努力维持旅游系统整体的游客输送能力;旅游者也会出于某种偏爱,自动地在距离受损景区比较近的区域选择替代景区。当受损子系统逐渐恢复时,其它子系统的替代作用就会逐渐地降低。系统发生替代作用时,优先选择那些性质比较相似的子系统或组成因子,只有在这些性质相似的子系统或组成因子的替代作用先发挥后,而系统仍需替代作用的发生,才会选择其他性质差异较大的子系统或组成因子发生替代作用,以最大程度地维持系统的游客输送功能,并进一步维持系统的稳定性。子系统或组成因子越多,特别是性质相同或相似的子系统越多或组成因子越多,单个子系统或组成因子在系统中发挥的作用越小,当系统发生震荡时,其它子系统或组因子的替代作用就比较强,系统的波动也越小,也越稳定。例如,系统内国家级森林公园很多,当一个公园受损,旅游者还有很多选择,具有很强的替代性,旅游系统就很稳定;再例如,通往某个景区的交通线路有高速铁路、高速公路、飞机航线、普通高等级公路等多种方式,当其中一种交通方式受到影响时,旅游者还有其他多种选择,旅游系统也很稳定。

三、地震前后成都的旅游系统变化

1.地震后成都市旅游系统的性质判断

2007年,成都市旅游总收入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34%,成都市旅游系统是四川省旅游系统的极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2008年地震发生,成都市有多处景区受到影响,都江堰、青城前山景区受到轻微损毁,银厂沟、青城后山、鸡冠山、九龙沟景区受到较严重损毁。地震后,四川省和成都市旅游局制定了相应的重建规划,在规划中有些措施的实施可能会改变成都市旅游系统的性质,但是这些改变系统性质措施基本上在震后的中期、或远期实施,近期主要是景区的修复而不是提升,《成都市汶川地震灾后旅游业恢复重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认为,2008-2010年成都市旅游业处于恢复阶段,到2010年旅游接待游客量要达到灾前水平。

根据灾后实际考察,截住2010年,受损的各个景区,除了银厂沟景区是无法修复到原状之外,其它景区都能修复并相继恢复营业,未打造出新景区,景区质量和名气没有明显提升,系统内主要结构和主要旅游类型都没有发生变化。2007年银厂沟接待游客为17.8万,仅占整个成都旅游系统的0.38%,而且银厂沟旅游在地震前主要是以避暑、休闲、度假方式为主,地震后虽然主要景观受到损毁,但仍然可以避暑、休闲和度假,而且相当一部分农家乐已在营业。因此,地震过后,成都是安全的,也是美丽的,成都市旅游系统性质未受到改变。

2.成都市旅游系统的变化

2008年到2009年,成都市很多子系统受损后逐渐开放,在地震后相当一段时间,旅游环境不安全地氛围一直笼罩着成都,另外在此期间成都市旅游系统处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扩张力中,成都市及其不同子系统的输送功能因此发生比较复杂的变化。

(1)系统整体变化

2007年成都市国内外旅游总人次共计4709.11万人次,2008年旅游总人次下降为4406.88万人次,2009年旅游总人次出现增长,达到5504.56万人次,表2。

2008年5月到12月,青城山、青城后山、都江堰、虹口、龙池、银厂沟、丹顶山、回龙沟、鸡冠山、西岭雪山等景区一直没有开放,2007年这些景区接待的游客高达成都市旅游的25.8%,另外自2008年5月12日直到6月13日整个成都市旅游系统都没有开放,而且在地震发生后,成都市整体处于不安全的旅游环境中,旅游人次大量减少。

首先,假设2008年旅游人次与2007年一样,6到12月占了全年月份的58%,在此期间有25%的景区没有开放,这样旅游人次减少了16%,在5月到6月之间所有景区都没有开放,旅游人次减少12%,因此全年旅游人次应该减少28%以上,但事实上2008年的总旅游人次仅比2007年下降了6.4%。这说明成都市旅游系统各子系统之间应该存在替代作用,才能使系统整体游客输送功能的下降不那么强。

另外,从2007年到2009年,成都市旅游人次占全省的比率一直维持在25%,在此期间四川省旅游系统与它的子系统——成都市旅游系统的都受到地震的袭击、不安全的旅游环境和经济高速发展等同样的作用力,这证明了当受到系统受到均匀的扰动时,系统有维持动态平稳的特性,各子系统总是努力保持自己在上一级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变。

表2 2007-2009年成都市总旅游人次及国内和入境旅游人次

(2)不同来源游客的变化

如表2所示,从国内旅游人次来看,2007年成都市共有4253.63万人次,2008年略有下降,变为4105.4万人次,2009年恢复到5505.97万人次,超过2008年和2007年的水平;三年间,成都市国内旅游人次占四川省的22.91%、23.52%和25.12%,变化幅度也就是2%。这种变化与成都市旅游总人次的变动非常相似,说明系统应该具有替代作用,证明系统具有动态稳定性。

从入境旅游人次来看,2007年为78.56万人次,2008年急剧下降,变为50.03万人次,2009年略有回升,增加到64.61万人次,但仍低于2007水平;从比率来看,成都市入境旅游人次占四川省的比例却在逐渐增加,2007年仅为45.98%,2008年不降反升,变为71.52%,2009年继续增长为76.02%。为什么入境旅游人次比率变化很大、国内旅游人次比率没有什么变化,总旅游人次比率却没什么变化?这是因为入境旅游在全市旅游中地位不重要,不足1.5%,即使它有所变动,对系统影响也小。这说明系统即使发生微小的变动,只要不影响系统性质,系统仍然可以维持原来的稳定。

(3)系统内不同圈层的变化

成都市辖区9区4市 (县级市)、6县,共划分为分三个圈层。武候区、锦江区、金牛区、成华区、青羊区属于成都市第一圈层,龙泉驿区、青白江区、新都区、温江区、双流县、郫县属于第二圈层;都江堰市、彭州市、邛峡市、崇州市、金堂县、大邑县、蒲江县、新津县属于第三圈层。将全市87个景区所做的统计按照这三种不同旅游类型进行归类,统计结果如表3。

表3 2007-2009年成都市旅游系统各圈层旅游人次表

三个圈层中,第一、第三圈层的变化与全市旅游系统的整体变化相似,但第二圈层发生了不同的变化。第二圈层的旅游人次2007年为1359.05万人次,2008年旅游人次不降反升,达到1576.78万人次,占全市比率从28.86%彪升到35.78%,这说明在整个系统旅游人次下降,其它旅游圈层人次也下降时候,第二圈层的因为替代作用的发生旅游人次反而增加了。2009年第二圈层旅游人次增长到1738.89人次,小于第一和第三圈层旅游人次的增长,占全市的比率也从2008年35.78%下降到2009年的31.59%,这是由于全市总体旅游人次的增加,各圈层旅游人次也增加,但由于其它圈层逐渐恢复,旅游人次也逐渐恢复,第二圈层的替代作用减弱,因此表现为第二圈层旅游人次增加得比其它圈层少,第二圈层占全市比率减少,其它圈层所占比率增加。

另外,从各圈层占全市的比率变动来看,第一圈层三年基本不变,第二圈层先增加再减少,第三圈层先减少再减少,到2009年,各圈层都基本接近2007的比率,这说明成都市旅游系统的确具有一种相对的、动态的稳定的特性,虽然总旅游人次增加,但各组成部分趋于保持自己在系统的原有地位。这些说明成都市旅游系统有保持相对的、动态的稳定性的特性。

(4)系统内不同类型的变化

按照旅游景观的社会性可以将旅游划分城市旅游、乡村旅游和风光旅游,将景区数据这三种不同旅游类型进行归类,不同类型的旅游人次变化也会反映成都市旅游系统受到地震袭击后系统内部的变化。

表4 2007-2009年成都市旅游系统不同划分类型旅游人次表

通过表4可以看出,2008年,当风光旅游和城市旅游人次都发生了减少,风光旅游从2007年的1182.93人次下降到2008年的495.77万人,城市旅游从2007年的1574.73万人次下降到2008年的1180.16万人次;但是乡村旅游却发生了很大增幅,从2007年的1951.93万人次增长到2008年的2730.94万人次,徒然增长了39.91%,占全市的比率也从2007年的41.45%也增长到61.87%。表明地震后乡村旅游发生了强烈的替代作用,所以会在其它旅游类型游客减少的时候,它却大量增加。但是2009年,当风光旅游和城市旅游人次增加的时候,乡村旅游人次却反而有所减少,所占比率也跟着下降为46.22%,这是因为其它旅游类型逐渐恢复游客输送的时候,所以乡村旅游的替代作用减弱。

从表4,我们还可以看出,三年间各种旅游类型的变化幅度都比上面三个圈层的变化幅度要大,第三圈层是三个圈层中变化幅度最大的,2008年所占比率减少了7%,而三种类型中变化幅度最大的乡村旅游类型,2008年所占比率增加了20%。这不同的变化,是因为子系统的不同,圈层和类型代表着不同的子系统。在三个圈层中,主要受损的是第三圈层,这个圈层震前所占的比率是30.53%;在三种类型中,主要受损是的风光旅游类型,该类型震前所占的比率是25.12%,小于第三圈层的所占比率,这说明风光旅游子系统的组织规模小于第三圈层子系统,风光旅游子系统旅游方式比较单一,子系统内更次一级的子系统少,没有多种可以替代的选择,所以震荡发生后,风光旅游子系统内部自已发生的替代很少,只能让其它子系统承担更多的替代作用,所以表现为系统内各个子系统的剧烈震荡。

这些说明成都市旅游系统在保持相对的、动态的稳定性,而且子系统多、组成因子多的系统更能发生替代性,更具有稳定性。

(4)系统内不同地貌单元的变化

通常将成都市的地貌单元主要有龙门山脉、龙泉山脉、成都平原和邛崃山脉,但因为邛崃山脉所辖地区比较少,龙泉山脉的所辖地区也不是很多,因此本文在作统计时把邛崃山脉和龙门山脉所辖地区的一起归并统计,将全市简单分为龙门山脉区、平原区和龙泉——邛崃山脉区。

表5 2007-2009年成都市旅游系统不同地貌单元旅游人次表

通过表5,可以看到三年间,不同地貌单元旅游人次的变动与不同类型的变动有相似之处。2008年龙门山脉区游客数量大量减少,从2007年1010.93人次急剧下降到2008年的614.27万人;龙泉——邛崃山脉区游客数量出现较大增加,从2007年的723.09万人次增加到2008年的820.95万人次,这表明龙泉——邛崃山脉区发生了明显替代作用。2009,龙门山脉区旅游人次出现增长时,龙泉——邛崃山脉区旅游人次虽然也增长到967.71万人次,却是所有区域中增长数量最少的,说明龙泉——邛崃山脉区的替代作用有所减弱。

但不同的是,2008年虽然旅游人次有所下降,但是相对整个系统6%的下降率来说,平原区不到0.1%的下降率实在微乎其微,这表明平原区也有发生替代作用。不同的还有, 2009年平原区的旅游人次增长了716.65万人次,是所有区域中人次增长最多的,增长比率高达24.11%,高于龙泉——邛崃山脉17.87%的增长率。这说明在2008年的时候,成都旅游系统内的替代优先发生在与受损区域——龙门山脉旅游性质更相似的龙泉——邛崃山脉区,并在龙泉——邛崃山脉替发挥代作用之后,系统输送功能仍减弱厉害的情况下,继续发挥了平原地区的替代性;2009年,在龙泉——邛崃山脉替代能力不足的情况下,系统更是进一步发挥了平原区强大的替代作用,由于平原区基础输送功能强于龙泉——邛崃山脉,而且系统又需要很强的替代能力,所以在这一年平原区比龙泉——邛崃山脉发挥的替代作用更强。

这些说明成都市旅游系统有保持相对的、动态的稳定性的特性,而且在稳定性的维持过程中优先选择性质相似的系统或组成因子发生替代作用。

四、结论

通过以上不同角度、不同系统的变化分析,通过成都市旅游系统在地震前后三年变化中,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旅游系统的确存在稳定性,受到不均匀的作用力时,系统的平稳会暂时受到影响,但当作用力消失后而系统的性质没有改变,系统会努力维持并恢复原有的静止平稳状态或动态平衡状态的能力;(2)当有子系统受到损毁,就会有其它子系统发生替代作用,以减少整个系统输送功能的降低;(3)具有多个子系统和多个组成因子的系统更容易发生替代作用,系统的稳定性会更强;(4)系统在稳定性的维持过程中会优先选择性质相似的系统或组成因子发生替代作用。这证明我们前面提到的系统稳定性的理论是正确的。

[1] BанЦиншен. Основы ТерриториальнойОрганизации Рекреационного Хозяйсвта[M]. Одесса: Астропринт,2003:66~67.

[2] Gunn C A , Turgut Var. Tourism Planning : Basics Concepts Cases (4th ed)[M]. New York : Routledge,2002.

[3] Neil Leiper. The Framework of Tourism: Towards a Definition of Tourism, Tourist, and the Tourist Tndustry.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79, 06(04): 390~407.

[4] Neil Leiper. Tourist Attraction System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0,17(03):367~384.

[5] Robert Christie Mill, Alastair Morrison. The Tourism System[M]. 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 Hall ,1985.

[6] Bob Mckercher. A Chaos Approach to Tourism. Tourism Management,1999,20(04):425~434.

[7] Baggio Rodolfo. Symptoms of Complexity in a Tourism System. Tourism Analysis, 2008, 13(1): 1~20.

[8] 陈安泽, 卢云亭. 旅游地学概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 45 ~ 48.

[9] 吴必虎. 旅游系统;对旅游活动与旅游科学的一种解释[J]. 旅游学刊, 1998, 14(1): 21~25.

[10] 李文亮, 翁瑾, 杨开忠. 旅游系统模型比较研究[J]. 旅游学刊, 2005, 20 (2): 20~24.

[11] 李永文.旅游地理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4:43~46.

[12] 杨新军,刘加明.论旅游功能系统——市场导向下旅游规划的目标分析[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8,14 (1):59~62.

[13] 王家骏. 旅游系统模型:整体理解旅游的钥匙[J]. 无锡教育学院学报,1999,13(1): 66~69.

[14] 王迪云. 旅游耗散结构系统开发理论与实践[M] . 北京: 中国市场出版社, 2006:34~37.

[15] 王祖正, 孙虎, 赵宇茹等. 旅游系统的空间分层拓扑结构研究[J].人文地理,2007,22(05):84~94.

[16] 吴晋峰,包浩生.旅游系统的空间结构模式研究.地理科学[J].2002(01):96~106.

[17] 黄金火,吴必虎.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的模式与优化——以西安地区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5,24(01):116~127.

[18] 朱晓华,乌恩.旅游系统网络空间分形研究的科学展望.地理科学进展,2006,26(01):133~142.

[19] 陈秀琼,黄福才.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旅游系统空间结构优化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22(05):75~80.

[20] 杨国良,黄鹭红,等.城市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研究[J].规划师,2008,24(02):58~62.

[21] 吴晋峰,段骅.旅游系统与旅游规划[J].人文地理,2001,16(05):62~74.

[22] 尚天成.生态旅游系统管理与生态风险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22(05):91~104.

[23] 许涛,田明中.我国国家地质公园旅游系统研究进展与趋势[J].旅游学刊,2010,25(11):84~92.

[24] Weiqiong Yang, Daojie Wang, et. Reconstruction strategies after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in Sichuan, China[J]. Tourism Management, 2011, 32(04): 949~945.

[25] 王金伟,王士君.黑色旅游发展动力机制及“共生”模式研究———以汶川8.0级地震后的四川为例[J].经济地理,2010,30(02):339~346.

杨维琼(1976-),女,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经济、区域经济和生态经济。何祖慰(1981-),男,硕士,现在中共成都市委目督办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圈层成都市子系统
不对中转子系统耦合动力学特性研究
中共成都市第十四届委员会常委简历
成都市青羊区:推行“一网通办”下的“最多跑一次”
No.4 圈层用户不断拓展,圈层经济价值释放
GSM-R基站子系统同步方案研究
B站冲破圈层
年轻人“圈层化”的背后到底是什么
2019年1~6月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让圈内新闻飞出圈层——“振兴杯”宣传的一点思考
2018年1—12月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