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协同创新支持战略体系的构建研究

2014-09-01 07:01熊文明赵长轶
决策咨询 2014年3期
关键词:科研院所产学研协同

熊文明 顾 新 赵长轶

产学研协同创新支持战略体系的构建研究

熊文明 顾 新 赵长轶

产学研协同创新作为一种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形式,是推动科技、教育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构建完善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支持战略体系,既是国家战略的顶层设计,也是多方联合行动的保障,尤其需要政府不断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健康发展的政策环境。本文分析了产学研协同创新支持战略体系的构建基础,据此构建了支持战略体系模型,详细阐述了技术创新战略、知识创新战略、制度创新战略的实现途径,以及其相互关系,并就其构建途径做了说明。

产学研;协同创新;支持战略体系;构建途径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产学研三方通过人才培养、科研、生产等合作的方式,打破人、财、物、信息、组织之间的各种壁垒和边界,有效整合各种生产资源,达到整体的最优目标,以产生“1+1>2” 的协同效应1。协同创新是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活动的新趋势,是整合创新资源、提高创新效率的有效途径。美国硅谷之所以能诞生微软、苹果、甲骨文等一大批世界著名的高科技公司,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一地区的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开展的协同创新。当然,这其中美国政府起了的重要推动作用。由政府主导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不仅能更有效地使用资金和资源,还能大力促进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界的密切合作2。

自胡锦涛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重要讲话中第一次从国家战略高度出发提出产学研协同创新,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已正式推进了几年,并逐渐成为产业部门与科技、教育部门之间协作的重要手段,取得许多令人可喜的成果,为推动国家和区域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协同创新基础仍很薄弱,企业科研经费短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教育体制陈旧、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政策体系以及市场机制不完备等诸多问题,已严重影响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究其原因,在于现阶段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支持战略还不尽完善。

陈劲(2012)认为在协同过程中应强调国家引导和制度安排的重要作用3。所以,为了鼓励和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进一步发展,政府需真正发挥“政”能量作用,从战略全局出发部署产学研协同创新支持战略。

一、产学研协同创新支持战略的构建基础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过程就是产学研各主体之间知识创造、知识转化、知识使用的过程。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顾新(2010)认为4,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是基于知识网络和知识创新的产学研合作。通过这个网络可以实现各个主体间的知识共享、知识传递和技术扩散,实现知识、技术的增值和创新的产生,最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陈劲等(2012)认为,协同创新是以知识增值为核心,企业、政府、大学、科研院所等为了实现重大科技创新而开展的大跨度整合的创新组织模式5。李正风和曾国屏曾认为,各种创新活动总可以抽象的理解为增进或利用已有知识存量的活动6。可以看出,学者们的研究认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本质是知识的跨组织转移和学习管理。大学和科研院所是知识创造者,掌握着大量的知识成果和技术成果,拥有学科上的优势人才,这些成果和人才可以作为企业技术转移的后备资源,是技术转移的基础,是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知识的来源者7。政府在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搭建有效的合作平台,创设畅通的运行机制,为知识转化营造宏观环境,是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金钥匙”。企业则依靠与大学科研院所合作形成的关系,在获得前沿技术优势同时,合作的层次会逐步加深,因此将获得更多知识资源,从而形成良性循环,逐步形成竞争优势8。产学研合作过程中运用科学系统的策略对纳入产学研合作组织内部不同领域、不同结构的知识进行连结和集成,能够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目标。因此,从基础知识构建(知识创造)、协同与转化基础建设构建(知识转化)、技术创新与市场化(知识使用)三维度研究产学研协同创新支持战略体系能够有效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深入发展。

二、产学研协同创新支持战略体系的模型

大学、科研院所作为知识创新的主体,基于知识创造的障碍出发,从调整学科布局,优化学科结构、增加科研资金、提高科研项目的市场化价值等方面来制定支持战略。优化学科结构以及资金支持能够培养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加上有效的科研项目市场化机制,有利于突破知识创造障碍。政府作为制度创新的主体,基于知识转化障碍出发,从构建产学研中介组织、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以及改善金融投资环境等方面来制定战略。这几方面共同为知识转化提供良好的平台和创新环境。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基于知识使用障碍,从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吸收能力建设、应用转化能力等方面制定战略。在提高企业自身能力的同时加强学习,促进知识的使用。(如图1所示)

(一)知识创新战略

知识创新战略,也即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新理论和新方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的战略9。大学、科研院所除了具备人才培养的功能外,还具有较强科研创新能力,以及服务社会的职能。但目前我国高校每年大量的科技成果能转化与产业化的还不到1 /1010,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大学服务社会的职能尚未充分发挥,主要原因在于资金缺乏、学科制度陈旧等,政府有必要配合大学科研院所从以下三个方面,使大学科研院所面向应用和产业培养人才和从事科学研究,切实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图1 支持战略体系模型

1.调整学科布局,优化学科结构

根据学科的深度融合和有效利用教育资源的原则,各高校应积极应对市场需求,紧紧抓住学科建设这个龙头,深化教育改革,为建成创新型国家提供有效的人才支持。一方面,增设社会急需专业。开展市场调研,组织校内外专家学者运用德尔菲技术等方法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和论证,提出合理的专业设置方案,充分利用区域优势,集中力量办好一批适应社会需求、有良好发展前景的特色专业。另一方面,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实践教学是素质教育强调的有效教学模式,通过在体验中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走出自我的狭隘,观察外部丰富的世界。借助实践教学,引导学生重视实践环节的学习,并在实践和排除困难、经受挫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职业观念、职业道德,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2.持续增加大学科研院所的科研专项资金

首先,中央和地方财政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加大对各级各类高校基本科研专项经费的拨款力度,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的基本科研专项资金增长机制,确保长效、稳定的资金支持,鼓励大学科研院所加强基础研究和自由探索。其次,创新资金投入方式,扩大专项资金资助面,适当对地方高校以及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专业性高校进行倾斜。再次,强化管理,建立对专项资金实施效果好、经费使用效益高的单位的奖励机制,鼓励高校科研院所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促进专项资金的有效分配和效益最大化。最后,完善资金绩效评价体系,建立符合专项资金特点,科学、规范、有效的考核方法,推进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的有效实施、科学规范管理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11。

3.提高科研项目的市场化价值

首先,完善目前的科研激励机制,如建立健全“代表作”制度和“教授会议”评议制度,以解决评审机制中“重数量轻质量”、忽视科技成果市场应用价值等问题。制定有关激励政策,对参与创新型科研项目的教师、科研人员根据科技成果投资入股,或者对其自主创业给予财税支持。其次,增加压力机制。建立科研项目及其成果效益的公示制度,使科研活动接受社会舆论的监督,对于耗用大量科研经费而未见社会经济效益的项目形成无形的学术声誉压力,从而形成政府、社会和学术界多管齐下的监督机制。最后,据了解我国关于科技成果市场化的法律较少,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需出台更多法律法规,以法律形式加强大学、研究机构对科技成果市场应用价值的责任,去除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各种障碍,加速技术成果的转化。

(二)制度创新战略

制度创新战略,是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促使不断创造新的知识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及社会财富源源不断的涌现的战略12。政府作为制度创新的主体,在产学研协同创新具有协调组织、管理和引导等多重功能,但目前政府的主导作用尚未完全体现,迫切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构建中介服务网络,完善相关政策和市场机制,改善金融投资环境。

1.构建产学研中介服务组织

由于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在协同创新过程中的定位、资源和能力、发展目标上存在差异,容易形成不同的甚至是潜在对立的组织文化和行为准则13,因此需要专业化的中介组织,在产学研三者之间构成有效的沟通渠道,承担产学研中琐碎的日常性工作。首先,在中介机构建设方面,要按照互利性原则、耦合性原则、组织网络化原则以及利于技术创新原则,充分发挥和完善技术服务、技术评估、技术经纪及信息咨询等方面职能,支持中介机构建立与企业网、商业网、金融网联通的信息网络,为平台各方提供大量准确、快捷的信息资源及配套服务,有效地促进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之间的联合14。其次,通过中介组织的建设,构建面向全社会的产学研协同信息网,定期征集企业技术难题、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人才供求信息,及时做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项目中介、咨询服务等工作。

2.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

首先,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跟踪监督机制。产学研协同创新,以企业为主体是不容置疑的,但是企业要完全承担起协调产业、大学、科研机构, 来进行前瞻性、先导性的分析, 来确定课题或项目、筹措资金、进行评估等工作是难以承受的,这项工作应该依托政府部门来联动进行。政府要重视重大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跟踪和评估工作,尤其要科学地对相关项目进行前期分析、中期跟踪、后期评估。其次,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和利益分配机制。Fassin 认为,大学关注纯理论知识的发展与进步,而企业则更关注新技术的发明与应用,关注如何增加市场占有率,更重视企业的市场价值;大学对技术知识往往更注重长期的获取,而企业相对注重短期的利用15。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知识产权障碍是一个客观存在不容回避的问题, 直接影响着我国产学研合作的广度、深度、效率和效果16。因此需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和知识产权评估的法律,有效地进行知识产权保护和合作开发中知识产权界定,为产学研协同创新营造良好的法律氛围。依靠知识产权的利益分配机制是影响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重要因素,随着合作的深化,产学研协同网络日益复杂,涉及利益主体众多,新形势下,必须建立按照公平、客观的原则, 科学确定产学研协同创新各方利益分配情况的具体规则和分配方法。最后,建立风险分担机制。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研发一项技术之前,虽然会对市场进行调查研究,但市场是瞬息万变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通过签订合同明确各主体的义务,建立风险分担机制,一旦风险发生,合同各方依据条款承担义务,以此实现已发风险的分担。

3.改善金融投资环境

任何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需要资金的支持。李建伟认为,随着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政府公共资助的比例逐步降低,而商业化金融主体的资助比例则逐步上升,并且资金渠道也逐步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17。郭建万认为,金融具有信息处理、风险分散、项目监控等功能,降低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把社会闲置资金转化为储蓄,并将储蓄转化为投资,为具有良好经济前景的项目筹融资,为技术创新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具体到产学研协同创新,需要针对创新的不同阶段,提供不同形式的资金支持,形成合理的风险投资体系18。具体说来,一方面,推动高技术企业在证券市场和企业债券市场融资,抓住国家设立创业板块的机遇,积极辅导中小高技术企业,争取在创业板上市融资。在中小高技术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推动其到主板市场上市融资,努力扩大高技术企业的股票融资量以及在债券市场的融资规模。另一方面,政府性担保机构加大对产学研合作转化项目的扶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扩大对产学研协同创新转化科技成果项目的信贷,对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的信贷给予贴息支持,加强对产学研合作转化项目的服务。

(三)技术创新战略

技术创新战略是使满足人民需求的新产品新服务顺利进入市场的战略19。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扮演着主体角色。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推进应用型技术研发机构市场化、企业化改革,建设创新型国家。但目前中国企业的这一主体地位尚未形成,究其原因,中国改革开放时间并不长,不少企业还处于起步创业阶段,徘徊在原始积累中,远远没有实力承担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带来的巨大风险。因此,需要采取多种措施突破瓶颈。

1.推动企业创新能力建设

首先,加大对高科技企业的投入,有些高科技企业项目需要的投资多、风险大、周期长或者由于技术创新的外部性,企业的投资与收益不能达成平衡,导致企业在投入过程中有所顾虑。政府需给予一定的财税支持:①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的方式。对企业研发费用实行税前加计扣除,通过税收杠杆鼓励和支持企业技术创新20。②所得税优惠方式。对企业当年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可按l5%抵扣当年应纳所得税额;企业提取的职工教育经费在计税工资总额2.5% 以内的,可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其次,加大对有地方特色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地方特色企业通常是指依据地域特色,仅仅围绕特色产品的生产、销售、服务等形成的市场化、规模化的生产企业。它们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创新能力提高以及促进就业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同时由于资金短缺、技术创新意识薄弱、人才缺乏等原因,造成研发投人很小,企业新产品研发缓慢,导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缺乏成长潜力, 这将直接威胁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政府需为企业提供研发资金的支持,协助企业贷款或申请风险基金,帮助其成长壮大。

2.提高企业吸收能力建设

企业通过吸收能力的建设可以提高自身学习能力并提升利用外界知识的水平,从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21。现代科技的进步,使知识技术创新不再是简单的直线式过程,而是一个交互合作的动态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形成企业合作创新网络的过程22。此种情景下,首先,加强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的协作,建立学习联盟的长期稳定关系,共同开展市场调研和项目研发,从而获取更多的基础知识和研究成果,以此增加企业的知识存量,提高企业的吸收能力;其次,应用网络、信息等技术获取外界知识,并组织企业内部团队实现知识的共享和消化,实现知识的回溯创新和二次创新,从而更好地应用知识;最后,加大对员工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的吸收能力。

图2 市场结构与企业研发投入的关系

3.提升企业技术商业化能力建设

首先,鼓励大型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之间开展多种方式的交流合作,按照产业链和技术链分工,通过大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共同开展创新活动,形成运动有序的“企业生态系统”,促进生产要素的有效流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将科技型中小企业活跃的创新能力与大型企业产业化能力强的优势结合起来,优劣互补,共同提升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其次,根据市场结构与创新关系假设理论(如图2),企业处于垄断地位时的技术创新动力低于竞争时的情形,因此,需降低各类企业进入市场的门槛,增加企业竞争的焦虑感,形成“倒逼”机制,促使企业增加科研投入,加快科技商业化。

三、产学研协同创新支持战略体系的结构关

通过对技术创新战略,知识创新战略,制度创新战略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支持战略体系中,各子战略并非独立起作用,而是通过非线性的相互作用,实现结构和功能上的优化。政府通过制度创新战略的构建,搭建沟通平台,促进产学研各方协同合作,规范、保障各方利益。在良好的宏观政策下,技术创新战略使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意识竞相迸发,敏锐捕捉市场动态,之后向大学科研院所发出创新需求信息,大学、科研院所则在知识创新战略的带动下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从人才、前沿技术方面给予全方位、高质量、高效率的协同供给,帮助企业把技术成果投入市场,实现新产品的开发和销售,提高技术能力和市场应变能力,同时大学科研院所从中获得研究的经济支持,提高研究的实用性,探索新的学术领域,扩大其服务社会的第三种职能。由此,通过支持战略体系的构建和相互运作,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目标。(如图3所示)

图3 支持战略体系之间关系和运行

四、产学研协同创新支持战略体系的构建途径

1.成立产学研协同创新专门委员会

建立以企业、大学科研院所为核心,联合政府部门、科技中介组织、金融机构以及行业协会等组成的协同创新委员会,加强资金引投入和引导,充分利用分散在企业、大学、科研院所的组织资源,集聚和整合相关技术创新要素,有助于组织和协调知识在不同主体间跨界流动。例如成立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作为负责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建设进行综合指导的市政府派出机构,对北京市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战略制定、环境建设、创新活力、创新效率和效益具有显著的增强作用。

2.强化产学研各主体的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是指在组织中构建可以定性和定量的知识体系,让组织中的信息能够通过获得、整合、更新等过程,不断反馈到知识体系内,形成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不断循环的累积,使大学科研院所有效面对市场需求,帮助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以因应市场的变迁。通讯理论指出,一个网络的可能收益与所能连接的节点呈指数关系23。因此,可以创造一个各主体互动的社会情境,增加组织分享知识的机会,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战略体系的构建和运作。

3.加强产学研各主体网络化协同

伴随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产学研各方可以采用最新电子信息作为技术支撑,围绕特定的科研项目,促进知识交流和共享平台的形成,使知识在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流动中有效利用,并开发新的知识。传统的产学研合作由于大多通过传统方式进行沟通,传播耗时长且效率低下,而建立在信息网络上的新型协同创新,可以通过Intranet实现各成员组织内部的信息交流,通过Extranet实现各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24,提高了协同创新知识的瞬时性和效率,减少了知识转移的程序。

五、结语

产学研协同创新支持战略体系是实现产学研协同的重要环节,但其构建和实施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政府运用其有形的手,对产学研进行宏观调控,完善自身机制以及为学界、企业界提供有利环境,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保证创新所需的技术、人才、信息的有效组合,从而使政府作为制度创新的主体,大学科研院所作为知识创新的主体,产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实现一体化、协同创新和经济发展目标。随着技术创新动态性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配套的支持战略体系必须与时俱进,才能有效解决科技经济“两张皮”、科技创新资源分散、体制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从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1] 饶燕婷.“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内涵、要求与政策构想[J].高教探索,2012,(4):29-32.

[2] 蓝晓霞,刘宝存.美国政府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路径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3,(6):64-68.

[3] 陈劲,阳银娟. 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学研究,2012,30(2):161-164.

[4] 唐承林,顾 新.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知识优势来源与形成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1):113-116.

[5] 陈劲,阳银娟. 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学研究,2012,30(2):161-164.

[6] 李正风,曾国屏.国家创新系统和知识经济,中国技术创新网http://www.ctiin.com.cn..

[7] 牛盼强,谢富纪,董意凤. 基于知识双螺旋模型的我国产学研合作技术转移机制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5):43-52.

[8] Michael D.Santoro, Alok K. Chakrabarti.Building in dustry- university research centers: some strategic considerati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 1999, ( 9) : 225- 244.

[9] 百度词条,http://baike.so.com/doc/5899470.html.

[10] 梅姝娥,仲伟俊.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障碍因素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3):22-27.

[11] 卓九成,孙文生,张鑫.应加大高校科研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EB/OL].http://www.sxrd.gov.cn/0/1/9/211/243/5693.htm.

[12] 百度词条,http://baike.so.com/doc/6730605.html.

[13] Geisler E.Indust ry-university technology cooperation: a theory of 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 ionships[J].Technology Analysi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1 995,(6):217-229.

[14] 傅建球,张瑜. 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建设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0,29(5);35-38.

[15] Fassin, Yves. The strategic role of university-industry liaisonoffices [J]. Journal of Research Administration, 2000(2).

[16] 董静,苟燕楠,吴晓薇.我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中的知识产权障碍[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7):20-25.

[17] 李建伟.技术创新的金融支持—理论与政策[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18] 刘赞英,康圆圆,王岚.文化耦合视角下“官产学研资”一体化的创新模式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34-37.

[19] 百度词条,http://baike.so.com/doc/5446586.html.

[20] 赵增耀,王喜.产业竞争力、企业技术能力与外资的溢出效应———基于我国汽车产业吸收能力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7,(12):58-66.

[21] 钱锡红,杨永福,徐万里.企业网络位置、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J].管理世界,2010,(5):118-129.

[22] 王雪原,王宏起.政府引导下的产学研战略联盟运行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6):32-35.

[23] 何郁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J].科学学研究,2012,30(2):165-174.

[24] 王英俊,丁.“官产学研”型虚拟研发组织的结构模式及管理对策[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 4) : 40-43.

熊文明(1991-)女,河南信阳人,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发展战略与管理创新。顾新(1968-) ,男,四川郫县人,四川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创新管理。赵长轶(1981-) ,女,重庆人,四川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博士,四川大学软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创新管理、创业管理、战略管理。

2013年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四川省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与支持战略 研究” (项目编号:SC13C028)

猜你喜欢
科研院所产学研协同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航天科研院所“双创”路径研究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运行管理探索与实践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让知识型员工的心留在科研院所——浅析科研院所中知识型员工的激励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协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