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立成
促进青岛企业科技创新问题研究
赵立成
对创新投入与产出、创新主体、创新成果转化等现状进行分析,从政府层面提出了引导企业科学制定科技创新规划与管理战略、发挥对企业科技创新投入的促进作用、加强金融服务与科技创新融合、推进科技人才队伍和企业创新文化建设、深化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推进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与知识产权管理保护、整合全球资源开展深层次科技合作等7项促进我市企业科技创新的对策建议。
科技创新;科技进步;技术创新;企业创新
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促进企业科技创新,对于提升企业实力、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市企业科技创新的现状和问题研究,提出对策建议,促进我市企业科技创新科学发展。
近年来,青岛市企业尤其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创新稳步发展,主要表现为:
(一)企业科技创新投入稳步增长
企业科技创新投入主要包括研发人力投入和研发经费投入。近年来,青岛市企业尤其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人力投入和研发经费投入皆保持稳步增长。
1.企业研发人力投入不断增加
2011年,青岛市设有开发机构的企业占全市企业总数比重为28.1%,比上年增加1%;企业技术开发人员占全部职工总数比重为7.7%,比上年增加1.9%(见表1)。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人员数量达37646人,比上年增长27.9%;全时从事研发活动的人员数量达29311人,比上年增长31.9%;非全时从事研发活动的人员数量达8335人,比上年增长15.6%(见表2);研发人员所折合的全时当量为29243人年,比上年增长23.1%(见表3)。
表1 青岛市企业研发人员情况统计表 单位:人
注:表1-7数据来源皆为《2012年山东省统计年鉴》
表2 青岛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人员情况统计表 单位:人
表3 青岛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人员折合全时当量情况统计表 单位:人年
2.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不断增长
2011年,青岛市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164.3142亿元,比上年增长32%(见表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128.5704亿元,比上年增加31亿元,增长31.76%(见表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中:政府资金3.4101亿元,比上年增加6.85亿元,增长41.51%;企业资金123.5737亿元,比上年增加32.43亿元,增加30.74%(见表5)。
表4 青岛市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情况统计表 单位:亿元
表5 青岛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情况统计表 单位:亿元
2011年,青岛市企业研发经费外部支出为14.261亿元,比上年增长9.87%(见表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外部支出为12.3808亿元,比上年增加1.457亿元,增长13.3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外部支出中,对国内研究机构和高校支出之和为5.7745亿元,比上年减少0.4747亿元,降低7.6%(见表7)。
表6 青岛市企业研发经费外部支出情况统计表 单位:亿元
表7 青岛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外部支出情况统计表 单位:亿元
(二)企业科技创新产出稳步增长
企业科技创新产出表现为企业拥有的专利数量和种类,以及企业获得的科技奖项。近年来,青岛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企业科技创新产出稳步提高:拥有的专利数量和种类不断增长,获得的科技奖项数量不断增长、层次不断提高。
2012年,全市企业共取得重要科技成果304项,获得国家和省级科技奖励214项,其中:国家级科技奖励9项,含科术发明奖2项、科技进步奖7项;省级科技奖励105项,含自然科学奖7项、技术发明奖5项、科技进步奖93项。全市企业专利申请量达27009件,比上年增加7193件,增长36.3%,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达12087件,比上年增长127.2%,增幅排名居同类城市第一。全市企业共获得授权专利12689件,比上年增加3540件,增长38.69%,其中:共获得授权1526件,比上年增长34.4%,增幅排名居同类城市第二位。全市企业共成交技术合同项目2721项,成交金额达25.37亿元。
(三)企业创新主体实力稳步增强
高新技术企业是企业科技创新认定的重要体现形式。2012年,青岛市新增创新型企业100家,其中新增国家级创新型企业4家,全市国家级创新型企业总数达18家。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44家,其中10家企业获批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549家,其中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36家。
企业研发中心是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2012年,青岛市加快企业研发中心建设:新建市级企业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0家,海尔、海信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青岛软控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成并通过验收。
产业技术联盟是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外部平台。2012年,青岛市新建市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11家。海尔智能数字家电联盟获批国家级技术联盟,全市企业国家级技术联盟总数达37家。
科技创新平台是企业科技创新的另一重要外部平台。2012年,青岛市建成5家、新增6家国家级创新平台;认定92家市级创新平台,全市创新平台总数突破600家。
(四)企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取得成效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是企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成效的直接体现。2012年,青岛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199.79亿元,比上年增长14.0%,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39.8%,比重较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战略型新兴产业(含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企业数量达1000户,完成总产值3424.65亿元,产值比上年增长17.6%。
(一)企业科技创新普及率低
我市企业科技创新主要集中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普及率低。2012年,全市4727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大型企业仅50家、中小型企业4677家)内部研发经费支出为12.857亿元,占全市企业内部研发资金支出比重的93.22%,同比增长0.72个百分点;全市八万余家中小企业中,开展研发活动的企业数量仅占中小企业总数的3.7%。
究其原因,在于资源的聚集效应。政府在研发经费支出政策扶植力度有限,企业科技研发主要依托企业实力开展。大企业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支撑企业科技创新活动。高层次的研究人员由于福利待遇、科研环境、发展平台等诸多原因,也倾向于到大企业工作。中小企业在研发经费和人力上始终处于劣势。
(二)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不足
我市企业研发投入虽稳步增长,但投入强度仍在低水平徘徊。根据国际成功企业经验,企业研发投入应占企业全年销售收入的5%,研发投入低于企业全年销售收入的3%就将被市场淘汰,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需占企业全年销售收入的10%以上。2011年,青岛市企业研发投入占全年销售收入比重仅为1.06%,远低于国际水平。
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不足的原因:一是科技创新投入高、风险高,研发投入产出周期长,导致企业科技创新意愿低;二是部分大中型企业虽具有资源和人才优势,但缺乏刚性考核措施,对企业负责人没有“硬约束”,创新动力不足,创新投入比例较低;三是科技型小企业普遍融资困难,企业的研发投入受到很大制约。
(三)原始创新能力较弱
近年来,青岛市企业科技创新发展势头良好,但原始创新能力不足仍是青岛市工业企业的软肋。以原始创新能力中的发明专利为例。2012年,深圳市发明专利授权量为13139项、杭州市为5513项、南京市为4408项、苏州市为4382项、西安市为3475项、无锡市为2513项。青岛仅为1526项,远低于其他同类城市水平。同年,全市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仅占全部专利授权量的12.03%,远低于2010年全国有效发明专利在全部有效专利中的占比25.5%、国外有效发明专利在全部有效专利中的占比78.6%。
究其原因:一是企业认识不足。部分企业对以产品自主开发为对象的技术创新体系没有正确的认识和明确的目标、计划,对技术创新的认识还停留在依赖购买先进设备、建厂房、扩大再生产规模的计划经济时期的传统套路上。企业虽然通过大量引进国外技术和设备,提高了技术水平,但是重引进、轻消化,重引进硬件、轻引进软件,造成了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产品,只能靠引进再引进推动生产的格局。二是企业创新实力不足。部分企业由于创新实力不足,没有把加强自主研究开发作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手段,只能选择模仿创新模式。三是缺乏高层次创新人才。我市科技人才资源总量和研发人员总量居全国前列,但高层次创新人才匮乏,能跻身全国乃至世界前列的高层次科学家寥寥无几,科技人才的原始创新能力薄弱。四是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对产品和技术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认识不足,对侵权行为的防范和打击乏力,企业间恶性竞争、假冒伪劣产品的侵扰等因素,造成了部分企业缺乏追求技术创新的压力和动力。
(四)产学研结合不够深化
企业科技创新的发展需要产学研各方的共同努力。目前,青岛市企业的研发活动处于相对封闭状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与外部科技机构合作成为青岛市科技创新的短板。2011年,青岛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内部研发经费支出为164.3142亿元,外部研发经费支出仅为12.3808亿。企业外部经费支出不足企业内部研发经费支出的1/13。青岛市规模上工业企业外部研发参与率不高,研发外部经费投入主要集中在个别大企业。
青岛市企业研发相对封闭的原因,在于产学研各方利益口径不一。产学研各方主管部门不同、运行机制不同,各主管部门在推进产学研合作时竭力保护各系统利益。产学研各方对技术创新的价值认识不同。研究方仅注重科技成果的学术价值:国家研发经费的投入、论文发表数量、参与者学术地位高低、所获奖励级别和数量,不关心科研成果的实际效益。企业产出方更关注科技成果的市场价值。各方价值认识的不同造成了科研成果与实际需要脱节、科技成果有效供给不足的局面。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政府应通过引导服务、资金支持、人才培育、产权保护、平台建设等措施,为企业科技创新服好务。
(一)引导企业科学制定科技创新规划与管理战略
市府及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强化科技意识,从政策引导和信息服务入手,引导企业科学制定科技创新规划与管理战略。
1.强化政策引导
市委及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深化认识,踏实践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不断完善推进企业科技进步的政策措施,营造科技兴市的浓厚氛围,充分发挥政府在科技工作中的导向作用。要围绕我市经济发展的主线和产业发展的实际,从宏观层面,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科学决策和规划,完善促进科技进步的各项制度,细化为企业科技创新服务的各项措施,跨越式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改造。要面向广大企业,做好协调引导工作,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挥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作用,提升企业产品和服务的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2.加强信息服务
科技局、发改委等有关部门要广泛搜集国内外系统和行业科技信息、深入展开调研,建立科技信息传导网络,通过行业发展趋势、市场容量、领先科技等信息的发布,为企业发展提供信息服务,帮助企业开阔眼界、获取信息、了解市场、强化科技创新的战略管理。
一是引导企业坚持市场导向,结合自身优势及行业发展趋势做出战略谋划。与全球同行业企业作比较,在技术上处于领先的企业要依据市场变化审慎选择二代、三代技术路线;技术上相对落后的企业,要结合市场容量研究确定是采用现有行业的紧密跟随策略,还是以创新的理念寻找新的出路,开辟新的市场。
二是引导企业突出主业,与同行业企业实现科研方向的差异化,打造技术和品牌优势,避免同行业恶性竞争,避免盲目的“全面出击、四面开花、求大求全”。
三是引导企业坚持行业领先策略,立足产业高端,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打造企业竞争优势,抢占市场先机。
(二)发挥政府对企业科技创新投入的促进作用
在企业科技创新经费投入方面,政府有关部门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大对企业科技创新的资金扶持力度。相对于科研机构、高校,政府对企业科技创新的资金扶持力度还很不够。2011年,青岛市规模上工业企业的研发经费投入仅有2.65%来自政府资金,比例明显偏低。政府有关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加大资金倾斜力度,为企业科技自主创新营造的良好环境。
二是加强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方向引导。政府有关部门要通过资金倾斜、政策激励等政策,加大对开展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战略型新兴行业技术创新企业的资金扶持,推动自主创新成果的有效转化和推广应用。
三是创新企业科技创新资金的拨付方式。政府应调整科技扶持资金的分配方式,从以往对具有创新能力企业的无偿划拨资金方式转变为政府采购创新产品的竞争性方式,提升政府科技创新资金的有效使用率。
(三)加强金融服务与科技创新融合
科技项目风险高、收益率不确定,造成了企业科技创新融资难。据统计,2011年青岛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研发经费投入总量的96%为企业自身资金,高资金投入率意味着企业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抗风险能力脆弱。政府部门应采取以下措施,加快金融与科技创新融和,增强企业科技创新的抗风险能力。
建筑结构设计是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对所要施工项目的完整、具体的意图表达,是控制建筑造价成本的重要手段。对建筑造价成本的控制贯穿于工程项目决策、设计以及实际施工全过程,结构设计优化能够保证整个建筑设计施工过程的经济性与安全性,从而达到控制工程造价的目的。根据相关资料表明,建筑结构设计对造价成本的影响力,约占40~70%,因此,做好建筑结构设计工作对控制造价成本有着重要作用[2]。
1.创新金融组织体系
鼓励金融机构针对科技创新企业的财务特点,设立专门的科技金融服务团队。进一步发展有特色的科技支行。推动中介市场服务体系创新,为科技金融结合提供专业服务。
2.创新金融机构的合作机制
鼓励银行、证券、保险机构加大合作力度,建立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发展的长效机制。鼓励银行与创业投资、风险投资、产业投资等机构合作,创新金融服务,引导资本向企业科技创新聚集。
3.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开发符合科技创新规律、推动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健全统一有效的知识产权抵押质押登记系统,大力发展知识产权、股权、应收账款、订单质押融资以及产业链融资等创新产品和服务。
4.引导企业科技创新融资的科学使用
一是要推动企业科技创新的金融市场资本运作。世界科技创新强国的经验显示,企业科技创新的发展,必须与金融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政府有关部门要大力推动企业科技创新的资本运作。通过市场的力量,实现科技企业的充分竞争、兼并重组、优胜劣汰、做强做大,实现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效流动和高效使用。
二是要加强企业科技创新资金的引导和监管。要在市场调配的基础上,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实现企业科技创新资金的科学、合理使用。要防止科技创新资金投入的过分产业化,引导基础性研究资金的投入。要防止资金投入过度集中于IPO企业,引导社会资本对创新初期企业的关注。要防止资金投入过度关注上市公司的融资功能,引导资金投入对上市公司研发能力的培育。要对上市公司科技创新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合理监管。
(四)着力推进科技人才队伍和企业创新文化建设
科技人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要高度重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打造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素质高、能力强的创新人才梯队,营造企业重人才、重创新的科技氛围。
1.发挥科技园区和项目的平台作用
依托重点工程和重大科技专项,培养和造就一批能够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勇于开拓创新的各类科技领军人才;依托高新区、蓝色经济区等科技园区,加大海外高科技人才吸引力度,发现和培育关键技术人才。
2.建立科技创新人才合作培养网络
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加强一线创新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特别要注重挖掘和培育复合型科技管理人才,为引领企业科技创新储备力量。
3.利用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培育国内优秀科技人才
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通过鼓励和支持我市科学人才参与和牵头组织国际和区域性的科学工程,分享世界最新研究成果,提升我市科技人才水平和竞争能力。
4.优化科技人才待遇环境
吸引人才难,留住人才更难。有关部门要引导企业建立良好的创新平台和打造优秀的创新团队,为科技人才形成一个有利于交流、有利于学习、有利于创新的良好氛围。引导企业投入资金,提高优秀人才待遇,安稳工作提供基础;在激励机制上,建立能充分调动创新人才积极性的激励机制。
(五)深化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
1.搭建科技创新需求平台
政府有关部门,应针对企业的生产需求和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任务,搭建科技创新信息网络平台。一方面,将企业希望高校和科研院所提供的与市场需求吻合、研究周期短、生产工艺简单、资金回报快的项目需求在平台公布或进行招标;另一方面,将高校和科研院所理论性强、技术含量高、对学术发展有益的科研项目向企业展示。通过平台,进行信息沟通和项目需求协调,为科技创新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
2.建立完善各方利益趋同的激励机制
有关部门要出台相关政策,协同产学研各方利益,建立完善各方利益趋同的激励机制,激发各方参与的积极性。要把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的职称评定、晋升以及科研成果的评奖,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相结合,引导和激励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积极参与企业的新产品开发和新技术应用。要制定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政策,以股权奖励、销售收入占比等形式引导技术创新成果向市场化、商品化发展,保障企业科研人员的利益。要以项目为平台,支持和引导企业高度重视科技人员和科技管理人员的知识更新和技术培训,打造企业自己的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科技精英队伍。
3.发挥本土优势推动产学研结合
产品附加值最丰厚的区域集中在价值链的两端——研发和市场。产学研结合中,要充分挖掘本土的优势科研资源和本土的优势产业,利用好“微笑曲线”的两端。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模式,推动我市产学研的深度结合:
一是平台经济模式。以本土优势科研资源或科技创新平台为中心,实现平台与孵化器建设良性互动。平台为孵化器建设提供人才、科研、资本、交易等各种所需的要素资源。孵化器为平台的科研成果,提供“孵化器-成长期的加速器-成熟期的放大器” 的全生命周期孵化服务,为行业实体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支持。
二是生态圈模式。以优势产业为核心,将行业发展与科研创新紧密结合。为优势产业引进相关科研资源,根据市场搞科研;打破高校、科研院所的瓶颈,为科研找市场,通过市场与科研的生态循环机制,实现创新和行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六)大力推进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与知识产权管理保护
实施科技创新战略,不仅要高度重视重大关键技术的研发攻关,更要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和知识产权的管理保护。政府有关部门应采取措施,大力推进企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管理与保护。
1.引导企业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建设
各有关部门要引导企业强化知识产权意识,明晰自身知识产权研发和运用的主体地位,做好企业知识产权的战略管理。要引导企业加强科技成果的确权工作,促进自主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化、商品化、产业化。要引导企业采取知识产权转让、许可、质押等方式实现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将知识产权的拥有量和实施效益作为衡量企业科技进步和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要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在知识产权创造中的重要作用。
2.实现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建设相结合
自主知识产权是企业品牌的重要部分,影响着企业品牌价值高低。要引导企业通过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应用和保护,树立、维护并持续提升企业品牌价值。
3.注重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制定相结合
政府有关部门要积极主动地牵线搭桥,推动企业知识产权与产业技术标准的融合。要重视将企业重大专利成果纳入产业技术标准的工作,对企业的重大科技创新和专利进行推介、申报,帮助企业将自主知识产权上升为行业、国家标准。
(七)整合全球资源开展深层次科技合作
政府及有关部门应树立科技创新的国际意识,拓展国际视野不将眼光局限在一城一地,要充分挖掘、利用海外科技资源,吸引海外人才,整合全球资源开展深层次的科技合作。
1.规划青岛市国际技术转移中心
科技资源的全球配置和科技人员的跨国流动,使得国际技术转移成为我国缩短差距、增强企业竞争力、加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目前,北京、上海等国内科技创新先进城市已经开始着手建立建设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北京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已于2013年底投入使用,其目标是吸引约100家提供跨国技术转移服务的机构入驻。
青岛市有关部门应立即着手开展国际技术转移工作的研究、国际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的规划,以及青岛市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的可行性调研,待机会成熟建立青岛自己的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提升国际技术交流层次。
2.拓展国际合作的空间和领域
要加大国际科技合作投入,设立国际合作专项资金。要通过设立海外研发机构、人才引进合作等措施引进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要通过主动参与国际大工程、大项目,加强国际技术交流,在交流中实现科技创新的碰撞,提升我市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3.提高在国际技术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
世界科技强国通过对知识产权、技术标准的主导,加紧了对新兴和发展中国家技术转移的控制和限制。有关部门要引导我市企业,尤其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制定和完善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战略,着力争夺国际标准的制高点,冲破发达国家在技术标准制定中对我市企业的打压和排挤,谋求我市企业的国际标准话语权。
[1] 赵立成.优化与完善青岛市财政科技投入问题研究[J].决策咨询,2012,03,19-24.
[2] 张萍.企业科技创新管理影响因素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13,12,123-126.
[3] 徐玉莲.区域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协同发展模式与机制研究[D]. 哈尔滨理工大学,2012,03.
[4] 洪银兴.科技创新中的企业家及其创新行为——兼论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J].中国工业经济 2012,06,83-93.
[5] 吴弼人.下一个科技与金融的“双黄蛋”——上海促进科技金融相结合,推动科技创新与企业发展[J].华东科技 2011,05,20-22.
赵立成(1974-),男,辽宁海城人,青岛市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科技创新,投资环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