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良策
摘 要:《格列佛游记》是英国作家斯威夫特的代表作,《格列佛游记》的真正魅力并非在于其给读者呈现出新奇怪异、光怪陆离的想象世界,本文将以斯威夫特所处的历史背景、理性思潮下的反思、以及旧有制度与新兴思潮夹杂下的作者的价值取向来着重分析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中所彰显出的理性反思与批判。
关键词:《格列佛游记》;理性;反思;批判
《格列佛游记》创作于十八世纪,是斯威夫特的代表作,可以说这部作品是那个时代极为优秀的游记作品,全书分为四卷,分别记叙了格列佛在侏儒国、巨人国、勒皮他飞岛、慧骃马国的种种怪诞、荒谬的经历。
《格列佛游记》的真正魅力并非在于其给读者呈现出新奇怪异、光怪陆离的想象世界,而是在于斯威夫特通过绘声绘色地描绘格列佛遭遇的各种新奇经历和匪夷所思的现象来辛辣地讽刺着当时英国甚至于整个欧洲人性的丑恶和多方制度的不合理,是对于当时欧洲理性思潮影响下存在的诸多弊端进行的一次沉重反思和中肯批判。
本文将以斯威夫特所处的历史背景、理性思潮下的反思、以及旧有制度与新兴思潮夹杂下的作者的价值取向来着重分析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中所彰显出的理性反思与批判。
一、十八世纪的时代背景
斯威夫特所处的十八世纪的欧洲处于理性思潮的兴盛时期,在启蒙运动的影响和号召下,欧洲开始出现大批的理性主义着,他们在希望能够建立自由平等的理性王国,在政治制度上,他们要求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在人权方面,他们希望社会或者暴力机构能够充分肯定人的价值,即人的自主能动性能够发挥出最大的价值,他们大胆探索,反思,力图冲破原有制度和意识形态下枷锁的束缚,启蒙思想开始大行其道。
但是我们也需看到,在已经相当牢固的旧有意识形态和制度下,存在诸多隐患。如过度崇拜人的能力,宗教信仰出现松动,那么许多伪理性主义者开始蠢动,道德沦丧,极端主义,虚伪自负的人性劣根缺乏束缚。
那么,如何合理的去引导这场理性思潮,成为斯威夫特所考虑的命题。首先他必须承认这场理性思潮的伟大,在这个前提下,斯威夫特矛头直指理性运动的弊端,因此成就了《格列佛游记》这部伟大的讽刺性作品。
二、作品本身的理性反思与批判
斯威夫特想在这场运动中指出其存在的不合理性和弊端,那么势必他要有武器,毫无疑问,《格列佛游记》成为他尖锐的战争武器,这种讽刺性的文学作品在斯威夫特的构想下也起到了作品本身的反思与批判作用。
一方面,《格列佛游记》辛辣而直接地批判者当时学者们的故弄玄虚和学术抄袭现象,这种人性的虚伪在当时“礼崩乐坏”的环境下有其出现的必然性,但是如何有力地去遏制这种现象成为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尽管作者没有做出解答,但是他已经做出了思考,讽刺文学作品的作用就在于此,他矛头尖锐地直指人类将人的主观能动性毫无限制的丑恶做法,这是一种理性极端化的做法。另一方面,《格列佛游记》讽刺人类据于理性的自负,对于人性肯定的毫无节制,在斯威夫特笔下的格列佛在游历侏儒国和巨人国的时候,我们可以清晰明了地看到斯威夫特的立场,他用他精彩的笔触去描绘着行径恶劣的卑鄙而狂妄的无知之徒,这就是作品对于当欧洲存在现象的一种再现。斯威夫特笔下的《格列佛游记》的许多情节都反映了斯威夫特对理性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积极变化的中肯评价,比如他对格列佛所游历各地政体、法律、建筑等方面的细致描写,对数字的应用更是力求精确,这都可以说明理性思潮对于斯威夫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这些方面,斯威夫特是积极肯定的。
三、两种意识形态下困惑
在作品的第四卷,斯威夫特这样描绘到格列佛当了船长出海,他的部下图谋不轨,弃他而去。格列佛无意中进入“慧骃”马国,遇到了具有高度理性和高贵品德的慧骃马。而在慧骃马的统治下还生存着一种外形似人、丑陋无比且行为粗鲁的椰胡。虽然格列佛非常愿意与慧骃马呆在一起,但无法改变自己也是“耶胡”之一的现实,最后他离开了马国,返回故土。
“慧骃”马是这个国家的领导着,是一种理想而光辉的人类形象,椰胡代表的是那个时代斯威夫特批判的对象,椰胡代表着丑陋虚伪的人类,是注定要被遗弃的,作者的困惑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格列佛长相像人,所以只能归为椰胡,他很长时间内无法接受这个现实,即是虚伪的人不去彼此接受,彼此改造,而是自我自负地存在,这种存在状态是作者的困惑,另外一方面,既然理想化,品德高尚的“慧骃”马是这个过度的领导着,那么为什么还会存在这种鲜明的两极分化,这又是作者的一大困惑。
总之这都是《格列佛游记》是十八世纪种种弊端的一个再现,在斯威夫特笔下对于这种弊端进行了严苛严厉的批判,同时也渗透了他对于整个理性思潮的反思,这个反思集中体现在作品的第四部分,他希望自己的困惑能够让当时的理性主义这觉醒顿悟,并为之寻求一个合理正确的答案。
斯威夫特用荒诞的手法真实地辛辣地讽刺了十八世纪英国甚至整个欧洲新的意识形态存在的种种弊端,并在此之中渗透着作者对于理性思潮的深重反思,当然这种反思并非一两千言就可以说的清楚。总之,《格列佛游记》作为一部优秀的讽刺游记,在当代也有其警醒意义。
[参考文献]
[1]沃尔夫.周昌忠等译,十八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 商务印书馆, 1997.
[2]仵从巨.面对世界的讽刺与激愤:读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J].名作欣赏,2008.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湖南 长沙 41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