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慧龙,冯国庆,李辉,李陈峰,刘宁
摘要:针对教育部实施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培养合格的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优秀工程师,对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教学模式的思考,从教学目标、教学培养方案、教师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情商的培养、实验室管理和运行机制、校企合作这几个方面对船舶与海洋工程方向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船舶与海洋工程;实践教学;情商培养;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6-0065-02
教育部实施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该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该计划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当前,人们普遍认识到,21世纪将是海洋世纪,人类将全面步入海洋经济时代,海洋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将成为新世纪国际竞争的焦点。因此,我们必须要抓住这一机遇,以船舶与海洋工程为起点,立足整个海洋事业,不失时机地拓宽学科范围,开创新局面,努力把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建设成一流的学科,培养出更多相关专业的卓越工程师,迅速形成与我国大国地位相称的海洋开发能力和海洋产业,为在本世纪跻身于国际海洋开发的前列做出新的贡献。鉴于此,作者根据自己在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专业教学中的一些心得与体会,觉得对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需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加强。
一、明确新形势下的教学目标
新形势下的专业教学目标应是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作作风,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了解本专业内最新成就和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成为热心服务于社会的科技工作者。在上述教学目标下,我们认为,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课程教学的任务和目标是: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明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调整和构建与当前船舶与海洋工程飞速发展相适应的新的课程体系,制定与时俱进的教学计划与课程教学大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以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对培养造就高素质船舶与海洋工程方向人才的要求。
二、制定科学的教学培养方案
教学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它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当前,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应逐步从单一学科背景下的专业对口教育,向学科交叉与综合背景的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的转变,建立以加强基础、淡化专业、提高全面素质为核心的教学培养模式。目前,我院有很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涉及面比较广,作者负责的主要是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方向的课程,它们包括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力学、船舶与海洋结构物强度、船舶结构规范设计、船舶波浪载荷、船舶结构有限元分析等。这些课程彼此制约,相互影响,对学生进行系统教学时,不能孤立地着眼于某一环节,必须以整体的综合的观点,运用系统的方法,来处理整个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拿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专业课程体系为例来说,它应是以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力学课程为中心,加上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与构造,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有限元分析,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物强度,船舶结构疲劳,船舶结构规范设计,船舶结构系列实验,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英语,船舶振动,结构可靠性等十余门课程共同组成。社会需求在变化,学科在发展,课程体系也不能一成不变。
三、重视教师队伍建设
在学科的创新和发展上,人是第一位的因素。学校应紧紧围绕学科建设培养人才,依托科学研究,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龙头,同时,学校要以创新学术团队建设为抓手,以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为重点,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进一步改革人才工作机制,构建定位明确、层次清晰、紧密衔接、促进优秀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培养和支持体系。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稳定一支高水平有活力的师资队伍和加速培养优秀中青年人才的成长,关系到学科能否久盛不衰,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能否处于国内领先并赶上国际先进水平。稳定和充实优秀中青年教师队伍已迫在眉睫,因此要有一个切实可行的规划以解决教师青黄不接的问题。当前,我们除争取国家和学校的支持外,应挖掘潜力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营造宽松、交叉、联合、自由探讨、有利于培育新思想的学术氛围。教师队伍应形成开放、流动、竞争的机制,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企业和研究机构兼职教授的作用,工业界的优秀科技人员也应该是理工科大学教师的重要选择对象,对学科发展确实需要的优秀人才应实行国内外招聘。
四、重视实践教学
目前,实践教学在学生培养方案中的比重相对来说较小,而且实践教学环节和其他理论课程联系不够紧密,实践教学本身缺少细致科学的培养方案。对于实习阶段,缺乏高质量的实习指导教材。现在船舶与海洋工程技术的发展和更新很快,而学校的教学计划已经沿袭多年,不少实践课程的设置已经跟不上现实的发展需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邀请企业相关专业人员根据现实需求对学校课程设置及专业设置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增加实践教学在学生培养方案中的比重。目前的校外实习都是集中在一到两周内完成,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要求学生对十分复杂的生产过程有一个全面和详细的了解,形成比较完整和系统的认识往往很困难。如果把短时间的集中实习变为贯穿整个专业培养计划中的实践学习,根据课程需要,设置一系列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活动,比如制作一系列典型船体和海洋平台结构的三维仿真模型,制作典型剖面和局部结构的详细模型,演示船体和海洋平台的设计、制造、安装、生产、维修的过程等,这样既能加深和巩固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能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因而建立完善的校内实习基地对提高整个教学水平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五、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温故而知新”,不能知新何来创新,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求在教学中注重理论基础。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性思维能力,它表现在对问题明确后,立即作横向联系和纵向比较,向深层次探索和研究,从联想中得到相关结论,或者从特殊拓延到一般,寻求更有规律的东西。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物理思想和科学方法的灌输与培养,对于学科发展史上代表性的理论或工程方法尤其要分析、比较其基本思想的物理本质及局限性,揭示其兴衰枯荣的根本原因。这种“温故”对于学生思想方法的形成会有深远的影响。培养创新能力要求在教学中适当增补相关近代内容,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在教学时数不变的条件下,这意味着对传统教学内容的必要取舍,如何取舍又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在教学中应强调个性,只有在不同观点的碰撞中才能产生新思想的火花,完全按照同一种模式教育出来的学生是难有创新能力的。教师在教学中就是要体现自己的风格、亮出自己的观点、反映自己的成果,敢于特立独行、标新立异。对于船舶及海洋工程这样一个积淀深厚的传统领域,教师更需要解放思想。
六、重视学生情商的培养
情商是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重要因素,从用人单位和已工作多年的毕业生反馈回的信息,职业生涯成功也并不取决于其智商水平而是工作中的情商。因此“情商”等综合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具有高情商的毕业生更容易找到质量好的工作。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通常都会有面试这一关,通过交谈和行为观察来考查毕业生的行为思维习惯所透露出的人生价值。卡内基曾经说过:“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而85%要靠人际关系和组织协调能力。”当代大学生要想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站稳脚步,在将来的事业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要有妥善处理人际交往的沟通协调能力,要善于与他人愉快合作共事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而通过情商教育,能够提高大学生对人际关系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交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会怎样正确对待和处理人际关系,提高交往的效能,加强自身领导能力的锻炼。
七、完善实验室管理和运行机制
完善实验室管理机制也是教学中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学院虽然对实验室的管理模式有着明确的目标,但运行中仍存在各种问题,必须加以完善,比如应合理配置有限的教学资源,避免出现小而全重复建设情况,不同部门下属的实验室也必须确保资源共享。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开放实验室是一个必备的条件。在学生经过一定的实验训练掌握了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后,学生可以进行实验课程设计,自己拟定实验题目、内容、条件和步骤,进行方案设计,提出实验申请,经审核后,展开探索和创新性研究,形成实验结果分析和研究报告,并获得相应的学分。也可以将科研、第二课堂与实验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尽早参与科研工作,这样可以训练学生的科研工作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和作风,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八、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
目前很多高校只有在学生准备实习时才和企业联系,平时校企之间缺乏沟通,导致企业对学生实习的热情不高,校企合作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才能长期良好地发展下去,因此学校和企业需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合作:(1)利用高校本身的科研优势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与企业的技术人员一起共同研究和攻关,为企业排忧解难、创造效益;(2)利用高校的师资力量,为企业的员工提供技术培训,培养高级工程技术骨干;(3)企业可以在实习期间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优先选拔优秀的学生将来到本单位就职。很多学生在毕业一年前,已经联系好工作单位,而且有些单位希望学生能够安排一定的时间到企业进行培训和实习,学校可以利用这样的机会与就职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安排企业指导学生完成相应的实习环节,因为学生实习的地点是自己将来的工作单位,学生实习的态度和质量肯定会比在其他企业有很大的改善和提高。对于还没有签订单位的学生,可以根据学生的意向,安排学生到部分企业进行实习,学生在实习期间可以深入了解企业的情况,企业也可以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这种双向选择的模式,对学生和企业都非常有利。学生在离校前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毕业设计,一般都是统一在校内完成,但如果能够安排部分学生到企业完成毕业设计,同样采取双导师制,将学校规定的毕业设计环节内容和企业的实际项目相结合,使学生既能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设计,又能在接触工程实际中达到实习的效果。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是一个特色专业,如何通过教学体系的改革,才能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一直是我们所关注的问题。上述的一些认识,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所获得的。事实上,它所涉及的范围和深度要更广更深,今后这个问题仍将是我们继续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任慧龙,冯国庆,李辉.船舶与海洋工程本科结构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8,(2):5-6.
[2]王自力,姚震球,蒋志勇.浅论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试验教学体系改革[J].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2001,1(4):78-80.
[3]刘刚,黄一,张崎,李红霞.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校企合作探讨[J].船海工程,2011,40(4):34-36.
作者简介:冯国庆,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力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