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应作如是观*——兼论战争与人性

2014-09-01 01:26徐小跃
新世纪图书馆 2014年8期
关键词:真诚三国演义人性

徐小跃

摘 要 《三国演义》是一部描写战争的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人性关系紧密。战争爆发的原因最后要归属于人性。人性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在战争中显露无遗。因此之故,站在人性的角度来阅读和品味战争题材的《三国演义》自然地成为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战争会使人之为人的本性扭曲和异化,作为集权术、心术、诡辩术、阴谋术、心计、鬼计之“大全”的《三国演义》将此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什么样的人性应该唾弃,什么样的人性需要弘扬,这是我们阅读任何堪称经典名著时所要最后落实的地方,《三国演义》亦应作如是观。

关键词 《三国演义》 战争 人性 真诚

分类号 G252.1 I207.413

My View on Reading of The 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With Discussion of War and Humanity

Xu Xiaoyue

Abstract The 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 is a novel about war. War is closely related to humanity whose diversity and richness is made evident in the course of war. Thus the outbreak of war is usually ascribed to humanity. It follows logically that we should begin our reading of the novel with consideration of humanity. The novel, complete with political trickery, telepathy, sophistry and conspiracy, gives a thorough description of the distortion and alienation of innate humanity caused by war . As a result, for all that is called classics, we should make certain what kind of human nature we need to discard and what need to advocate after reading them, and therefore the same also applies to the novel The 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

Keywords The 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 War. Humanity. Sincerity.

《三国演义》全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元末明初文学家罗贯中所著,为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历史演义的经典小说。它与《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一起被称为“明代四大奇书”,它与《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儒林外史》《聊斋志异》一起合称“六大名著”,它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一起并推为“四大名著”。这足以说明《三国演义》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三国演义》以描写战争为主,着重表现的是从东汉末年到晋朝将近一个世纪多个政治集团,尤其是吴、蜀、魏三个政治集团之间错综复杂紧张尖锐的军事斗争。全书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三国演义》是一部既重历史,又超越历史的文学作品。

《三国演义》是一部描写战争的长篇小说,既然是战争,必然形成交战的对手,各自集团都会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而拼死搏杀。虽然战争涉及到正义与非正义的判分问题,但就其《三国演义》所展现的各方来说,那是无所谓正义与非正义的问题。所以按中国传统的价值理念,将有着皇族血统的刘备为代表的蜀国视为是正统和正义的化身,那是不能成立的。如将是否是为了实现国家统一而发动战争来判分正义与非正义标准的话,也是不能够成立的,因为魏、蜀、吴三国都欲统一中国。“拥刘抑曹”只是表示《三国演义》作者的立场。中国都知道“春秋无义战”这句话,但我们也要中国人知道“三国无义战”这句话。

一般都会将战争视为是政治的继续,战争的本源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战争的爆发多是基于人的贪欲、利欲和利益,战争的形式都是人与人的绞杀。所有这些又都决定了无论是什么样的一种战争,它都必然伴随残酷、血腥和冷漠。有情有义的人类会为了战争而变得无情无义。所以我们在《三国演义》中只是能看到在一定的利益集团和少数兄弟之间存在着一些有情有义的事情,而超越这个范围却全是相反的。

在战争中当然会涌现出英雄的人物,威猛的悍将,勇敢的战神,人们往往会对他们形成一种崇拜感。应该说,《三国演义》在这方面的人物塑造上是非常成功的,于此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中国人的这种人格崇拜感和精神追求欲。例如,我们无不是从正面和积极的方面来赞扬和宣扬“义关公”“猛张飞”“勇赵云”的人物形象的。然而,我们所要强调的是,即便是对战争中的英雄主义和勇敢精神的宣扬,都不可以达到美化的程度。这是对一切战争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所应该具备的立场,而这一立场的确立和高扬是与这场战争正义与非正义的性质是不相关的。

英雄、威猛、勇敢这些行为表现在战争中,往往是在以消灭对方的生命中表现出来的,所以必然地与暴力存在着某种天然的关联性。正因为如此,当人们在宣扬这些人物的行为和精神时就一定要记住不要将其转化为对暴力的美化和赞扬。同理,无论是正义和非正义的战争,或者说,哪怕是一场道义因素充足的战争,对于“胜利的结果”都不应大加赞美,都不应该将其作为人间喜剧来欣赏。因为,诚如一位历史名人所说的那样,战争“胜利是除了失败以外最大的悲剧”。从某种意义上说,战争从来就没有胜利者,这才是最大的悲剧。这也就是在告诉人们,不管怎么说,战争始终不能超过和平方式的意义。这是我们对任何战争描述和评价都应该遵循的原则立场。

对于军事和战争的性质及其评介,中国人更熟习《孙子兵法》中的观念。这部经典中有两句话对中国人影响最深。一句是“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另一句是“兵者,诡道也”。关于后一句话,我们将放到正面再作分析。前一句话,在一定程度上说得是没错的。军事战争是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的大事,那当然应引起高度重视和细致观察。但问题在于,这一大事并非是人类向往的事情。既然不是向往的事情,那末就不应该竭力正面肯定和提倡,甚而去美化它。所以在这里特别值得强调指出的是,即便是对待军事战争这一国家大事,不能仅仅遵循《孙子兵法》中的这一理念,作为中国人最不应该忽视,甚而忘却的还有一部经典中的理念,那就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两大主干之一的道家经典――《道德经》对待战争的态度。《道德经》的作者老子曾这样清楚明白地告诉世人:“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杀人之众,以哀悲涖之,战胜以丧礼处之。”(《道德经》三十一章)老子在这里是想告诉世人这样一个道理:战争是不吉祥、不吉利的东西,它不是有道的君子所喜用的东西,即便参与了战争,那也是不得已为之,因此对待战争要淡然处之。纵然胜利了,也不要自以为了不起,进而去宣扬和赞美它。如果是这样的话,就表明你以杀人为快乐。而以杀人为快乐的人,就不可以得志于天下并最终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和爱戴。战争的双方都要以哀痛的心情对待杀伤众多的战争结局,战胜的一方还是照丧礼的仪式来对待和处理。以丧礼处之,以悲哀莅之,此乃是老子对待战争结果的态度。由此可见,只有内心十分崇尚和平的人才能说出如此富有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话语,并亦充分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热爱和平的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如果我们具有了这一中华传统的战争观,再来评价《三国演义》的意义和价值,必然会读出别样的味道。《三国演义》描述了这样一个情景。说刘备打下涪关直逼成都时,对庞统说:“今日之会,可为乐乎?”庞统曰:“伐人之国,而以为乐,非仁者之兵也。”在此,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原来满嘴仁义道德的刘皇叔竟然以伐人之国为乐,充分暴露出他的凶残本性的一面。倒是庞统的观点代表了正确的理念。这也无怪乎,当刘备听了庞统的话以后,于是就将庞统考赶出宴席。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阅读《三国演义》人没有不知道的一句话,包括《三国演义》的作者在内的许多人,将分分合合看作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并为战争地发生去寻找合理的根据。这种观点也许是封建社会的中国的真实写照和天下大势,但它显然不能昭示整个中国未来社会这是这样的。所以,在这里值得强调指出的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战争最终将会走向消亡。“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不仅是人类社会的理想,同时亦必将成为人类社会的现实。“平天下”“天下为公”“天下和平”恰恰是中国未来文明社会的走向。阅读名著,重温历史,就是提醒人们要树立和平诚可贵,生命价更高的价值观。

从人性的高度来反思历史,反思战争,这是我们阅读《三国演义》这部战争历史小说应有的视野。首先应该承认的是,人性的贪婪,利益的纠葛实际上成为人类之间不能停止战争的最主要原因。所以说,战争与人性恶相联系,而不是与人性的善相联系。从一定意义上说,当战争爆发的那一刻起,交战双方所有的道德人性就荡然无存。更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战争是没有人性的,没有人可以在战争中保留人性。战争以最无情的残忍摧残着最有情的人类;它使最有情的人类变得最无情和残忍。战争这东西足以使人性扭曲和异化。但所有这些不是完全漠视和否定在战争中可能呈现出的人性的光辉。当然这又是从战争中的许多个例中体现出来的。也就是说,我们也应该知晓,在残酷的战争中通过“个例”演绎动人的故事,展现人性的光辉。这种人性光辉会以亲情、友情、爱情等形式彰显出来。

人性究竟为何物?如何把握人性?这是古今中外一切哲学家孜孜以求,但始终没有定论的哲学问题。正因为如此,我试图从人性的角度来阅读战争,来阅读《三国演义》这部名著。以下对人性地看法,只是代表本人对这一哲学问题的探求。

“人性”与宇宙间存在的一切万物之性,都是宇宙自然长期演变和发展的结果。按照中国哲学的观念来说,万物之性,当然包括人性,都是“天地”赋予的。“天命之谓性”(《中庸》语),此之谓也。在这其中,应该说,人性所禀的因素,较之与其他一切存在是最为丰富和复杂的。关于这一点,中国先秦哲学家荀子最精当地指出了这一点。他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人性的丰富性,也就是说,人性中是有不同性质的东西。而分清这些层次性及其性质,又是正确理解人性的关键之所在。我曾就这一问题,作过以下的理论分析。属于人全部的天生的,与生俱来的属性当包括如荀子概括的那样:“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由此可见,“有气、有生、有知、有义”四者均是人的天生的与生俱来的“天性”。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这四种属性都属于人的“自然禀赋”。也就是说,人的物性,人的理性,人的德性皆统统属于“自然属性”(天性)的范畴。即便人性中存在的这一自然属性,如果与人最为相近的禽兽相比较的话,也是表现出他的不同性。我试图得出以下的结论:人的物性是“同于”禽兽的“共性”;人的理性是“高于”禽兽的“优性”;人的德性是“异于”禽兽的“特性”。总之,这里的“同于”“高于”“异于”以及“共性”“优性”“特性”是我对“人性”最为具体和贴切的区分和归纳。人的诸性的概括,是与动物相比较而来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为我们非常熟习的名言才被流传和接受。例如,亚里士多德才认为“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马恩才认为“人是能制造工具的动物”,卡西尔才认为人是创造文化的动物,中国古代贤哲们才认为人是明明德,止于至善,发明良心,依照五常,遵守规范的动物。再进一步说,人性中有水火的矿物性,有草木的植物性,有禽兽的动物性,但更有超越它们的且专属人的德性。这一将人与动物禽兽最终区别开来的“德性”,虽占比例非常微小,但它又显得异常重要和可贵。“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孟子语),此之谓也。人虽然亦可被称为是动物,但前面需要加上许多的定语才是符合人的自然之性的。例如,社会的动物,文化的动物,道德的动物,能制造、使用并能携带工具的动物。一句话,人乃是高级的动物也!高就高在,贵就贵在人所具有的“几希”——“明德”。我认为,相比较起来,还是中国哲学更能揭示人之为人的本性。当然,人之为人的这一本性能否呈现,或说能呈现多少,那起决定作用的一定是后天的社会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所主张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论断又是完全正确的。在此人性论的基础之上,我们就可以来讨论所谓诸如“人性的贪婪”“人性的扭曲和异化”“人性的光辉”等问题了。

猜你喜欢
真诚三国演义人性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学习”反人性吗
三国演义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对学生的爱
班主任如何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
忏悔之于周朴园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雕塑应反映人性的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