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宇
摘 要:高素质“双师型”队伍建立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最基础条件,要实现教育过程的职业化,建设满足工学结合、产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材体系,通过引进企业建立“车间课堂”,在教学模式上实现生产项目驱动教学,达到培养高技能高职人才培养的目的,校外实训基地的主要作用是使学生带薪顶岗实习。
关键词:高技能;模式途径;人才培养
一、高技能人才培养范畴
高技能人才培养应当属于高等职业教育的范畴。那什么是高技能人才呢?其内涵是什么?首先,要科学界定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技能性的区别。中职教育的技能型人才是针对岗位群要求的操作技能,在教育过程中强调怎样做,淡化为什么这样做。主要培养技工及技师,面向生产现场的一线机台操作。
高职人才的技能体现在技术应用过程中的自主性和适应性,高职人才不但要具备岗位群所要求的扎实专业技术应用性知识,还必须把职业能力培训放在突出的地位。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的人才是一种应用型技术型高技能职业人才,是专业应用知识与技能并重的复合型人才,主要培养设计和工艺与操作环节之间直接物化者,面向生产一线或现场职业技术活动。
另外,要界定与本科人才的区别,本科人才培养注重理论分析和科技研发能力,是为国家培养科学研究的后备军,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础,属精英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强调学科性、体系性。其人才主要面向生产过程中的设计研发部门的工程师。
高等职业教育既要遵循高等教育一般规律,又要坚持职业教育的特殊规律,这也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区别上述两个类型教育的地方,构成了其特殊性。由此可见,高职人才具有本科和中职两类人才重叠一面。但又不是它们的简单重叠,而是两类人才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方面优化形成的一类新型人才。下面根据我校模具数控专业实践过程,从五个方面来阐述制造类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模式与途径。
二、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
(1)建立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立一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把实践能力作为高职教师任职资格的重要方面。教师既是现场的工程师又是课堂的教育家。所以说,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应更具复合型。建设应有两个途径,以企业引进重点,内部培养为辅助。要把教师在企业工作经历,完成生产项目业绩作为高职教师考核的重要指标。内部培养必须到企业一线与生产具体项目相结合,把其作为专业教师培养的主要途径。内部培养另一个重要途径是充分利用校内实训中心的生产服务功能,通过校企合作、校企共建,构建教师参与生产实践的平台,实现教师生产项目锻炼校内化。要保持一定比例的专业兼职教师比例,实践教学一定保证有较高比例来自生产现场的中高级技师作为指导教师,建立兼职教师人才库。高职教师科研能力主要体现参与生产现场的技术服务方面。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立,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最基础条件。
(2)建立“车间课堂”,实现教学过程的职业化。从国际上看,高职教育主要有四种模式:它们是德国的“双元债 ” 、美国的“渗透型”、英国的“三明治”和日本的产学研结合型。尽管形式各异,但核心思想是教育与生产实践结合。各国有各国国情和文化背景,我们不能照搬。所以应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符合我国国情工学结合、产教结合的高职教育的模式和途径。根据我校模具数控专业几年办学实践过程及全国范围内调研活动,笔者认为,我国高职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应依靠校内实训中心解决,企业实践主要起辅助作用。实践表明,单纯的建设校内实训中心,是不可能实现教育过程的职业化,也达不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条件。唯一途径是“筑巢引凤”把企业引入到校内实训中心来,实现校企共建。按照生产车间规划建设实训中心。实训中心实训设备围绕职业核心课程和核心能力进行配置,在关键技术环节培训上一定要保证足够数量 的实训设备,以使学生具有充足的实训机会。这部分设备采用低档一些即可,还要配置必要的全功能数控设备以增加对外与企业合作的筹码。依托实训中心生产功能与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通过资产组合、股份合作进行合作。充分运用经济杠杆作用调动校企双方合作的积极性,实现互惠互利、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的长效机制,达到校内外实训基地的统一。使企业生产要素转变为教学要素(包括它的技术队伍),体现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教育理念。同时学校教学要素全面参与企业生产,使其变为生产要素,实现产教结合。依托上述校企合作模式,让学生实训时作为企业“雇员”参与企业生产过程,实现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融合,通过“车间课堂”,实现生产项目驱动的教学。我校模具数控专业即采用此模式,实践证明是完全正确和可行的。
(3)职业化课程体系建设。坚持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理念,按照企业对高职人才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求,进行课程改革。建立与人才培养规格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以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主线,体现掌握知识和技术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对课程进行整合,实行模块化教学。以职业活动为导向,按生产项目驱动法组织教学内容,特别是专业课程应以典型案例为主线,通过它来承载知识技术环节,保证各知识技术环节的落实。建立 “工学结合、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手段方面改变传统以课堂为主的方式,通过实训中心实现“车间课堂”。努力实现带薪顶岗学习,学生作为企业“雇员”完成实训或生产项目,达到学习的目的。
(4)建设适合工学结合、学做一体教学模式的高职教材体系。目前我国高等职教教材整体讲,依然没有摆脱学科痕迹,理论过重,实践性和职业性不强,案例与生产实际脱节,教材的改革发展落后于职业教育发展本身,体现“工学结合,学做一体”的教材体系尚未建立。高等职教育实践证明,高技能人才培养必须有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满足“工学结合、学做一体”教学模式要求的优质核心教材作为支撑,才能把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思想贯彻下去。
基本思路:改变目前教材建设中编制人员结构单一问题。专业教材的编写一定要有企业工程师和技师参加,国家要出台政策激励企业工程人士参与高职教材编写的积极性,建立学校、企业、出版社三方合作长效机制,把此项工作作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一项基本政策落实。按照高职人才职业定位、岗位对能力素质要求,分解专业知识,把其融入教学项目中,以生产项目带动知识环节的掌握。把企业现场合适的生产项目内容编进教材。实现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的融合。每一类专业核心教材除主教材外,都要配备教辅材料,具备自学习功能,实现网上或电子答疑,做到声、形、貌。特别要把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智慧和经验纳入到答疑系统。为学生提供整套学习的解决方案,建立学习型教材体系。
(5)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模式与途径。高等职业教育一定要把实践教学作为矛盾主要方面来抓,在教学模式上实现“工学结合、学做一体”保证必要的资金投入。以我校模具数控专业数控实训中心建设为例。第一部分,一般购置经济型数控机床,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过程实训,达到熟练操作过程的目的,但达不到生产过程的高技能。第二部分,需购置少量全功能较高档能够完成生产任务的数控机床,让学生直接参与生产项目,真刀真枪,通过生产项目驱动使学生实现高技能。
在我国目前经济转型期,笔者认为高技能人才培养有两种途径,一个是通过建立“工学结合、学做一体”的校内实训中心来实现,另一个是通过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来实现。校外实训基地必须实现学生岗前顶岗或带薪顶岗实习才具有实际意义,大批量去一个企业生产实习只能走马观花,意义不大,只有采用分散方式,化整为零才有可能实现顶岗或带薪顶岗实习。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第六学期不能组织校内正常教学内容,全部去企业顶岗或带薪顶岗实习已形成教育和企业界共识。岗前顶岗实习本质是企业反哺学校,前提是双方通过合作共赢。前期通过校内实训中心培训使学生基本达到企业岗位要求,企业才有积极性接纳学生顶岗实习,所以说两种途径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一体,是高职人才培养的不同阶段,互相不能代替。后者面临最大问题是学生管理问题。解决思路是“校企共管、企业为主,导师跟踪、目标管理”按学生顶岗实习区域,选派导师,实现跟踪管理,按目标严格考核,形成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机制。
结语:①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立,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最基础条件之一;②校企合作共建“车间课堂”实现生产项目驱动法,实现教学过程的职业化;③建设符合工学结合,产教结合教学模式的高职教材体系,为学习者提供整套学习解决方案,建立学习型教材体系;④第六学期实行分散化带薪顶岗实习,才是有效的;⑤顶岗实习实行目标管理,企业为主、自我约束。
参考文献:
[1]张字.辽宁交专先进制造技术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辽
宁高职学报,2005(1).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
(来源:中国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