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凡, 莫 涛
(湖北省荆门石化医院, 湖北 荆门, 448000)
本研究对本院胃肠外科近两年来收治的2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比较了负压引流方式与虹吸引流方式在胃肠外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2011年2月—2013年2月本院胃肠外科功共收治的200例患者,这些患者被随机分为2组,即观察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观察组中男74例,女26例,年龄在17~74岁,平均年龄为(57.41±10.22)岁。在手术方式方面,有28例患者为胃大部分切除术,38例患者为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 10例患者为小肠部分切除术,21例患者为结直肠癌手术, 3例患者为急性坏疽性阑尾炎术;对照组中男76例,女24例,年龄在19~78岁,平均年龄为(59.23±10.51)岁。在手术方式方面,有25例患者为胃大部分切除术, 35例患者为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 14例患者为小肠部分切除术, 20例患者为结直肠癌手术, 6例患者为急性坏疽性阑尾炎术。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手术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由手术医师在手术过程中常规留置腹腔引流管和骶前引流管,给予观察组患者虹吸引流方式治疗,运用引流管道将一次性引流袋直接连接起来,同时注意保持引流袋在患者的引流平面之上[1]; 给予对照组患者负压引流方式治疗,运用引流管道将一次性负压引流盒直接连接起来。所有胃管内镜均是10 mm[2]。
手术之后1、4、8、12、24、36、48 h对所有患者的引流管固定及通畅情况、引流管及引流液等异常情况等引流情况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及时将其报告给医师进行有效的处理。同时,对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行管引流治疗费用进行观察并将其详细记录下来。
① 总引流量。累计拔管前每天的引流量所得的值; ② 持续引流时间。手术之后至拔管前的天数,拔管标准腹腔及骶前引流管为24 h引流量在50 mL以下; ③ 引流管堵塞。引流管堵塞:引流管道在手术之后2 d内持续2 h没有引出液体,医务人员对引流管道进行处理后引出了液体。将手术之后每条引流管道堵塞的总次数详细记录下来; ④ 术后并发症。术后并发症:手术之后经影像学证实患者存在盆腔、腹腔积液引流不畅,需要将引流管再次置入或对引流管的位置进行调整; ⑤ 相关治疗费用。累计患者手术之后使用相应引流管道、治疗等方面的总的费用[3]。
观察组患者的相关治疗费用明显比对照组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但是2组患者的术后总引流量和持续引流时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观察组患者术后堵塞管道发生率为13%,对照组为30%, 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术后堵塞管道发生率明显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但是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术后总引流量、持续引流时间、相关治疗费用比较
表2 2组患者术后堵塞管道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正确的外科引流能够将积液和积血有效消除掉,将坏死组织和异物减少到最低限度,将无效腔消灭,对患者的局部血液循环进行有效的改善,将组织愈合的良好环境提供给患者,最大限度地减少腹腔粘连、肠梗阻、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引流也为外科医护人员术后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观察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4]。从广义上来看,胃肠手术的引流依据引流物放置的位置可以分为2种,即腔内引流和腔外引流。腔内引流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患者消化道压力降低、腹胀减轻、消化液外溢对腹腔造成的污染的减少等,同时还能够对患者的消化道出血进行有效的观察和监测,看其是否为持续性出血;腔外引流的主要目的是向体外排出体腔内的积血、积液等。手术之后放置引流物早期可以对手术止血的效果进行观察。依据引流压力,又可以分为2种,即被动性引流和主动性引流。依据外界空气是否经引流物向腹腔进入,又可以分为开放性引流和封闭式引流[5]。胶管引流是外科临床最为常用的引流方式,该引流方式属于封闭式引流,由于其很少发生引流不畅等,因此近年来在胃肠外科的各种腹腔引流、胃肠减压等的治疗中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胶管引流有两种原理,即负压吸引和虹吸引流。通常认为,负压吸引引流属于主动引流,能够对负压进行持续的保持,将无效腔及积液的形成减少到最低限度,且很少发生逆行感染;虹吸引流属于被动引流,可能会使逆行感染的概率增加,其引流效果可能比不上负压引流[6]。本研究结果表明,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相关治疗费用明显较少,术后堵塞管道发生率明显较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但是在术后总引流量和持续引流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 二者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说明在胃肠外科治疗中,虹吸引流方式较负压引流方式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胃肠外科治疗中引流的适应症主要包括以下四种情况: ① 有坏死组织或感染灶残留在腹腔; ② 可能会发生吻合口瘘或残端瘘; ③ 手术对患者造成了较大的创伤,术后腹腔内可能具有较多的渗出液,或可能会发生腹腔内出血; ④ 联合胰腺手术等[7]。如果胃肠外科手术属于一般的上消化道手术,那么只要在手术过程中进行无菌操作、手术操作认真细致,手术之后则不必将预防性腹腔引流放置其中。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等术后,如果患者具有较强的腹腔污染或腹腔已经被彻底冲洗,则也不必将引流放置其中。胃大部切除或全胃切除术术后,如果缺乏令人满意的十二指残端包埋等,则可以将硅胶双套管放置在残端附近引流。术后7~10 d或患者进食后1~2 d才能将预防性引流撤去,否则引流便失去了意义。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在拔除引流管之前让患者口服稀钡造影等,以对吻合口的完整性等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从而将拔除引流确定下来。小肠部分切除肠吻合术后,通常情况下不必放置引流;阑尾切除术后,除非阑尾周围脓肿需要切开排脓,否则均不主张放置引流[8]。引流已经成为很多外科医师在结肠手术后惯用的方式。Miller等对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患者手术之后引出物的溶菌酶活性进行了测定,发现如果患者的吻合口裂开,那么其引出物会具有较高的溶菌酶活性,以此得出在吻合口裂开的早期诊断中,很有必要对引出物的溶菌酶活性进行测定。有关医学实验研究表明,如果在结肠吻合术后对患者进行引流,则会提升吻合口裂开或瘘的发生率,同时还会提升切口感染的发生率。Sagar等进行了随机前瞻性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患者的病死率并不会受到引流的影响,如果有吻合口瘘发生,那么手术过程中所置的引流作用是无法发挥出来的。因此认为,结直肠切除术后不必放置引流[9]。Scott等进行了临床回顾性对照研究,结果表明,大肠癌患者择期肠切除吻合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也不会受到术后放置引流的影响,同时在吻合口裂开与否的诊断中,引出物也没有任何意义[10]。由于拔管引流之后常会发生吻合口瘘,而且再次剖腹手术也不可避免,因此,预防性引流也不应该在盆腔吻合术后采用。除非在择期结肠切除后患者的肠道被污染,吻合无法令人满意,否则不必引流。但是,如果术前肠道准备无法令人满意、粪便充盈着结肠、腹腔受到了严重的污染等,手术过程中放置引流则可能会对患者有益。骶前引流是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过程中正确的引流方式。手术之后依据引流情况将引流分次拔除,必要的情况下还可以将引流管更换掉或对其进行彻底的冲洗。
胃大部切除术后一个极为严重的并发症就是十二指肠残端破裂,但是患者具有较低的吻合口瘘发生率。患者胃肠内容物会在有瘘发生的情况下向腹腔流入,引发腹膜炎,进而引发腹腔感染,甚至会造成腹腔脓肿。因此,在对残端瘘或吻合口瘘进行处理的过程中,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充分引流。手术之后2 d, 如果患者发生十二指肠残端瘘,则应该立即给予其手术治疗,对腹腔进行彻底的清洗和引流,同时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行十二指肠造口、肠外营养支持、对感染进行控制、对瘘口进行修补等处理。手术之后如果十二指肠残端瘘发生时间较晚,患者具有较为严重的残端局部炎症反应或水肿,几乎无法运用手术对裂口进行修补,则应该对患者的腹腔进行清洗,主要给予患者腹腔引流等治疗。在引流方法方面,吻合口瘘类似于残端瘘,具有良好的引流效果的引流方式为将双套管放置在裂口附近引流。如果剖腹探查发现患者腹腔内具有严重的病变和范围较广的肠内容物污染,则可以考虑给予患者腹腔造口术;如果腹壁的切口已经裂开,则可经裂开处将引流管放置其中,而必须强求对其进行缝合关闭。总之,在胃肠外科治疗中,虹吸引流方式较负压引流方式更能降低患者的术后堵塞管道发生率,降低患者的相关治疗费用,有效减轻患者病痛及经济负担,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1] 黄家驷. 外科学[M]. 6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 100.
[2] 黎介寿, 吴孟超, 黄志强. 普通外科手术学[M]. 第2版.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9: 95.
[3] 杨金镛, 崔自介. 普通外科诊疗术后并发症及处理[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424.
[4] 莫心女, 罗光辉, 余启文. 一次性造口袋用于肠外瘘患者引流肠液的临床观察[J]. 河北医学, 2011, 17(5): 603.
[5] 郑美春, 朱亚萍, 陈秀杰, 等. 应用造口袋收集各种渗出液的体会[J]. 大肠肛门病外科杂志, 2008, 10(3): 226.
[6] 汪中举. 腹部外科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临床观察[J]. 医学信息: 中旬刊, 2011, 24(8): 3896.
[7] 李宇, 赵玉洲, 王宝婷. 闭式引流治疗腹部术后切口感染106 例临床观察[J]. 中国当代医药, 2011, 18(5): 38.
[8] 燕纯叔, 刘志超. 两种胃管置入法用于急性胰腺炎胃肠减压的效果观察[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2009, 3(5): 436.
[9] 秦环龙, 高志光. 外科伤口的处理与敷料的更换[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0, 25: 33.
[10] Hampton B G, Rryant R. Ostomies and continent diver-sion[J]. Mosby Year Book. Philadelph, 2012: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