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丽英, 符岸秋
(海南省农垦三亚医院 护理部, 海南 三亚, 572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指以部分可逆或不可逆的气流受限为特征的肺部疾病,属于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常见病及多发病,常并发呼吸衰竭及肺源性心脏病等,病死率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优化护理管理策略指在围术期采取一系列护理优化措施,以减少患者在心理和生理上的压力及应激损害,从而达到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以及促进患者快速康复的目的[1-2]。本院采取优化护理管理策略全面护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本院收治的7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重度梗死患者13例,中度梗死患者28例,轻度肺梗死患者31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中男16例,女20例,年龄36~79岁,平均(53.4±2.1)岁,病程1~13年,平均(6.25±1.38)年;对照组中男19例,女17例,年龄35~76岁,平均(52.1±1.4)岁,病程1~14年,平均(7.13±1.26)年。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患病时程及患病原因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2007年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诊断标准[3], 排除伴有四肢活动障碍、脑血管后遗症、心肾功能疾病及意识不清等。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主要护理措施包括纠正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密切监测血糖及血压变化等;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予以优化护理。
对2组护理前后肺功能指标进行测定,测定指标包括最大自主通气量(MVV)、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FVC)及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所占预期百分比。
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及时与患者及家属交流,全面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生活习惯及过敏史等;向患者介绍病房周边环境,使患者能尽快适应环境;向患者讲解吸烟的严重危害,说明烟雾刺激会导致呼吸道慢性炎症,降低痰液清除率及局部免疫力,阻碍潴留痰液咳出,进而继发性导致急性呼吸道感染,使病情进一步恶化,强调治疗过程中戒烟的重要性,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4];在治疗前,向患者介绍治疗方法及治疗意义,强调治疗的必要性,并告知相关注意事项,争取使患者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多为中老年,生活压力大,极易出现紧张、焦虑、恐惧、抑郁及不安等异常情绪,护理人员在观察到患者情绪变化后应立即予以合理的心理疏导,主动与患者交谈,对患者提出的疑问予以耐心讲解;向患者介绍本院治疗该病的成功病例,增强其治愈信心,使患者配合治疗;全面介绍健康教育知识,强调坚持康复锻炼的重要性,转移患者注意力,减缓患者的心理压力;告知患者情绪异常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疾病的治疗及转归,督促患者及时调整情绪,以良好的心理状态接受进一步治疗。
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忌暴饮暴食,保证每日摄入足够能量,维持正常新陈代谢;嘱患者小口进食,细嚼慢咽,少食多餐,不吃过冷及辛辣食物;限制大豆及牛奶等产气食物的摄入,提倡多食高纤维素及高蛋白食物,如鸡蛋、玉米、鱼类、瘦肉及新鲜蔬菜等[5]。
指导患者进行腹式呼吸,取卧位、坐位或立位锻炼时放松全身肌肉,用左手以一定力度按住上腹部,吸气时上腹部鼓起;呼气时腹部下沉,稍微加压下按以增加腹内压,促进膈肌上抬,保持呼吸均匀、缓慢[6]; 督促患者每日练习呼吸操,完成弯腰、弯腰及下蹲等运动,要求先掌握卧位体操,然后进行坐位及立位体操;当患者呼吸肌出现疲劳时,协助患者接受面罩通气及胸外负压通气等人工通气法以改善呼吸肌疲劳,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7]。
鼓励患者加强肺功能锻炼,呼气及吸气时间比保持在2∶1, 以降低呼气时流速,增加气道内压力,使小气道呼气时保持气道通畅[8]; 建议患者进行适当的耐力锻炼,如踏车、慢跑及练太极等,要求运动前后充分休息及适量吸氧,从小幅度锻炼开始,循序渐进,提高患者对运动的耐受力, 3~5次/周, 10~15 min/次。
告知患者长期合理氧疗能稳定或阻断肺动脉高压的发展,在不引起高碳酸血症酸中毒的同时纠正低氧血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另外,长期合理氧疗能减少红细胞压积,降低血液黏稠度,增加心肺氧供应,进而改善肺心病相关症状;及时纠正过量吸氧或随意终止吸氧治疗的现象;指导患者接受持续低流量吸氧治疗,避免吸氧浓度过高而引起氧中毒及二氧化碳潴留[9]。
由于患者气道阻力在春冬季节会增加,可导致肺部炎症加重,极易引起呼吸衰竭,故指导患者咳嗽及正确排痰意义重大。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让患者先行深呼吸,对腹部进行适当按压,吸气末维持张口状态,保持身体前倾,连续咳嗽数次,将痰咳至咽部附近,再用力咳嗽将痰排出;协助体弱无力、痰液黏稠度过高及长期卧病在床患者拍背排痰,或采用雾化吸入疗法湿化气道,以促进痰液排出[10-12]。
护理前2组MVV、FEV1/FVC及FEV1%预期值比较,差异均无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比于护理前,护理后2组MVV、FEV1/FVC及FEV1%预期值均有显著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护理后实验组MVV、FEV1/FVC及FEV1%预期值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护理前后肺功能指标变化情况比较
实验组不良反应率发生率为5.56%, 对照组不良反应率为16.68%, 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优化护理管理策略是将各种常规护理措施优化、整合,旨在最大程度辅助临床药物治疗,给予患者全面、优质的护理服务,从而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由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受损,常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闷及咳痰等症状,故针对上述症状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科学、全面的护理意义重大。本研究从入院宣讲、心理疏导、饮食指导、呼吸功能锻炼、全身运动的耐力锻炼、合理氧疗及保持呼吸道通畅等方面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提供针对性优化护理,结果显示,优化护理管理策略相比于常规护理能显著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MVV、FEV1/FVC及FEV1%预期值,且不良反应少,表明优化护理管理策略在护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方面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综上所述,优化护理能有效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通气状况,促进呼吸道畅通,明显改善肺功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1] 周英凤, 杨红红, 秦薇, 等. 老年住院病人用药差错预防及护理管理策略的系统评价[J]. 护理研究, 2013, 27(23): 2548.
[2] Brady A M, Malone A M, Fleming S. A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individual and systems factors that contribute to medication errors in nursing practice[J]. Journal of Nursing Management, 2009, 17(6): 679.
[3] 荀细辉. 出院计划服务模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自我效能的影响效果研究[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3, 10(11): 25.
[4] 潘晓勤. 康复医疗手段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功能恢复的临床观察[J]. 大家健康:中旬版, 2012, 6(8): 15.
[5] 张秀美, 李娜, 林莹, 等. 优化护理管理策略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应用研究[J]. 泰山医学院学报, 2012, 33(4): 291.
[6] 冯洁惠, 浦其斌, 高春华, 等. 气道分级管理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患者的效果分析[J]. 护理与康复, 2012, 11(8): 709.
[7] 张莹, 库红安. 优化护理管理策略在高龄食管癌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7(3): 4.
[8] 卢惠珍. 早期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效果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0, 18(2): 181.
[9] 贾巧, 王媛媛. 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12, 21(2): 202.
[10]林晶. 院外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 海南医学, 2013, 24(15): 2334.
[11]徐建宁, 冯洁惠, 汪国建, 等. 运动疗法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患者的效果分析[J]. 中华护理杂志, 2010, 45(8): 706.
[12]张念志, 王国臣. 清肺祛痰方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痰热郁肺证)治疗作用的临床观察[J].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1, 23(11): 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