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妮娜
(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湖南 长沙,410007)
脑梗死危险因素众多,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基本病因,颈动脉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密切关系[1]。颈动脉斑块引起缺血性卒中的原因包括斑块不稳定破裂,破裂的斑块栓塞远端的血管;斑块不断增大,直接阻塞血管;狭窄的颈动脉使远端的灌注压下降,导致分水岭区供血不足,形成低灌注性梗死;破裂或未破裂的斑块表面粗糙,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被激活,形成血栓[2]。因此,对脑梗死患者的给予相应治疗,使颈动脉斑块稳定或逆转,对治疗脑卒中意义重大。瑞舒伐他汀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唯一获得“延缓动脉硬化进展”适应证的他汀,METEOR研究显示瑞舒伐他汀40 mg治疗能显著延缓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增厚。因其在国内的推荐起始剂量为5~10 mg,作者选择10 mg来研究其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选择2011年8月—2013年8月在本院住院的脑梗死并发颈动脉斑块患者121例,入组标准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部CT(或)MRI证实。排除标准: ① 痛风、血液系统疾病、恶性肿瘤,近期服用过B族维生素、叶酸; ② 明显的肝、肾功能障碍; ③ 急性心肌梗死及其他血管栓塞性疾病; ④ 甲亢及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 ⑤ 近期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服用雌激素及2周内有外科手术或外伤病史。随机分为治疗组(n=61)和对照组(n=60)。治疗组中男33例,女28例,平均年龄(59.8±8.4)岁;对照组中男30例,女30例,平均年龄(55.7±5.8)岁。2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血糖、肾功能等一般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均给予阿司匹林100 mg/d,同时给予降压、控制血糖治疗。治疗组另给予瑞舒伐他汀10 mg/d,连续用药6个月。
空腹抽取静脉血,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测定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并进行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治疗期间随时记录其他不良反应。
所有患者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议(德国西门子S-2000)于发病72 h内检测,探头频率为10 MHz,由超声科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操作。取仰卧位,头偏向检查对侧以充分暴露颈部,从颈动脉起始处开始向各个方向(前后位、左右侧位、后前位及横向)依次检查双侧颈总动脉(CCA)、颈动脉分叉处(BIF)、颈内动脉(ICA)。注意记录斑块的大小、厚度等。斑块定义为局限性回声结构突出管腔,厚度≥1.2 mm[3]。颈动脉斑块积分采用Crouse方法计算,即不考虑各个斑块的长度,而分别将两侧颈总动脉、颈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各孤立斑块的最大厚度相加,得出颈动脉斑块积分[4]。
2组治疗前TC,TG,HDL-C,LDL-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使用瑞舒伐他汀6个月后,TC,LDL-C较同组治疗前比较显著下降(P<0.05),HDL-C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显著升高(P<0.05),TG较治疗前变化不明显(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变化的比较 mmol/L
治疗前2组患者的颈动脉IMT 和斑块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2组患者颈动脉IMT和斑块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降低更为显著(均P<0.05)。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IMT及Crouse斑块积分变化比较
在治疗期间,治疗组有2例曾出现转氨酶一过性轻度升高,1例腹胀、消化不良等消化道反应,所有患者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颈动脉斑块,特别是颈动脉软斑块与脑梗死密切相关。颈动脉斑块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5]。脑卒中的发生率随颈动脉狭窄程度加重而上升,且与斑块的稳定性相关[6]。颈动脉斑块积分是临床定量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效指标,有良好的重复性和准确性。无症状、有症状脑梗死的发生率随斑块积分增加而增加,尤其是当积分>5.0时。脂代谢异常是动脉硬化性疾病的危险因素,而低密度脂蛋白(LDL)是其中尤为重要的一个因素。瑞舒伐他汀是一种选择性HMG-CoA还原酶抑制剂。STELLAR[7]研究显示,瑞舒伐他汀(10~40 mg/d)治疗可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降低55%~65%,明显高于其他类他汀。而且所有剂量的瑞舒伐他汀均显著改善了高三酰甘油(TG)血症患者的致动脉粥样硬化血脂谱。2006 年的ASTEROID[8]研究首次证实40 mg/d瑞舒伐他汀治疗能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逆转。2009年结束的COSMOS研究结果显示,对于有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服用低剂量(最高剂量<20 mg)的瑞舒伐他汀也能达到消退粥样硬化斑块的效果。这两项研究同时显示瑞舒伐他汀在降低LDL-C水平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升高HDL-C水平,使 LDL-C与HDL-C比值下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消退[9],这与2007年发表在JAMA上的一篇他汀研究荟萃分析是一致的。该研究显示当他汀类药物显著降低LDL-C,且同时升高HDL-C达7.5%时,才能有效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本研究结果显示,经瑞舒伐他汀10 mg/d治疗6个月后,患者LDL-C及TG,TC较治疗前明显下降,HDL-C升高,颈总动脉IMT及颈动脉斑块积分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说明通过降低LDL-C和升高HDL-C是瑞舒伐他汀稳定并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重要机制之一。
[1]李治安.临床超声影像学[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1507.
[2]陈锦琼,李广生.颈动脉斑块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医药,2008,23(6): 237.
[3]Barth J D.An update on carotid ultrasound measurement of intimae-media thickness[J].Am J Cardiol,2002,89(4A): 32B.
[4]Crouse J R,Harpold G H,Kahl F R,et al.Evaluation of scoring system for extra cranial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extent with B-mode ultrasound[J].Stroke,1986,17(2): 270.
[5]姚月娴,杨月榕,王世红,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19(10): 951.
[6]Janders S,Sitzer M,Wendt A,et al.Expression of tissue factor in high-grade carotid artery stenosis.association with plaque destabilization[J].Stroke,2001,32(4): 850.
[7]Jones P H,Davidson M H,Stein E A,et al.Comparison of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rosuvastatin versus atorvastatin,simvastatin,and pravastatin across doses(STEL-LAR Trial)[J].Am JCardio,2003,93(1): 152.
[8]Nissen S E,Nicholls S J,SipahiL,et al.Effect of very high-intensity stalin therapy on regression of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the ASTEROID trial[J].JAMA,2006,295 (13): 1556.
[9]TAKAYAMA T,HIRO T,YAMAGISHI M,et al.Effect of rosuvastatin on coronary atheroma in 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multicenter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study measuring effects of rosuvastatin using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in Japanese subjects(COSMOS)[J].Circulation,2009,73(11): 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