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小切口手术治疗32例甲状腺瘤的疗效评价

2014-08-31 01:30王华龙王鸿波王新民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4年9期
关键词:腺瘤出血量切口

王华龙,王鸿波,王新民

(陕西省咸阳市中心医院,陕西 咸阳,712000)

甲状腺瘤系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绝大多数患者为良性病变,少数恶化为癌,癌变率为10%~20%[1]。良性病变患者颈部肿块多为单发,生长较为缓慢,肿块增大时会出现压迫症状,肿块随患者吞咽上下活动,质地光滑、柔软,呈圆形或椭圆形,可能引发甲亢[2]。患者瘤体较小时,能通过内科治疗使瘤体缩小或消失,若瘤体过大,则需行手术治疗及131I照射治疗。大量医学研究[3-4]已证实,甲状腺发病主要与环境、饮食习惯、情绪等因素相关。甲状腺腺瘤相当常见,40岁以下为常发人群,其中20~40岁女性最为常见。本研究采用改良小切口手术治疗甲状腺瘤,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7月—2012年7月收治的甲状腺瘤患者64例,均经临床确诊为甲状腺瘤,且患者依从性好,在知情同意下签署相关的协议,自愿接受治疗并参与本次研究。采用随机数字法将64例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中男12例,女20例,年龄25~60岁,平均(41.8±7.6)岁;病程0.2~2年,平均(1.5±0.8)年;其中良性肿瘤21例,功能自主性甲状腺腺瘤8例,甲状腺癌3例。观察组中男13例,女19例,年龄26~60岁,平均(42.1±7.5)岁;病程0.3~2年,平均(1.4±0.9)年;其中良性肿瘤20例,功能自主性甲状腺腺瘤8例,甲状腺癌4例。2组患者在性别构成比、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传统甲状腺切除术治疗。患者全麻后取仰卧位,取颈部弧形切口,长度为6~8 cm,切开其皮下组织及颈阔肌,并向上下游离皮瓣,上达至甲状软骨水平,下达至胸骨切迹,其余手术过程均按照常规操作予以实施[5]。观察组给予改良小切口手术治疗。患者颈丛麻醉后取平卧位,并垫肩,行常规消毒和铺巾处理。取患者左颈部胸骨柄上方两横指处,于患侧甲状腺表面做横行切口,长度为2.5~4.0 cm,切开皮肤,将甲状腺暴露,并游离甲状腺;保护患者左侧喉上神经及喉返神经,沿肿物边缘锐性、钝性交替行肿物分离处理,切开表面甲状腺组织之后,直达患者腺瘤表面,再选用手指或者弯血管钳沿腺瘤周围行钝性分离处理,直至蒂部,然后从周围的甲状腺组织中剥出腺瘤,钳夹、切断蒂部后,并行结扎处理,最后切除腺瘤。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包括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住院时间等;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如切口感染、声音嘶哑、低钙抽搐、呼吸困难等;回访调查2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总满意度=满意度+比较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手术治疗后,观察组手术平均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手术平均切口长度及平均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12%,显著低于对照组25.00%(χ2=20.0997,P=0.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1 2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表2 2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情况对比分析[n(%)]

术后3个月对所有患者进行回访满意度调查,观察组中满意25例,比较满意5例,不满意2例,总满意度为93.75%;对照组中满意13例,比较满意11例,不满意8例,总满意度75.00。观察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χ2=13.7813,P=0.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甲状腺瘤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主要病理改变有甲状腺滤泡的增生及组织肿大,绝大多数患者为良性病变,质地柔软,少数为恶性病变,质地坚硬。甲状腺瘤的发病原因至今尚未明确,高原缺碘地区人群的发病率较高[6],女性发病率较男性更高,其中以20~40岁女性最为常见。甲状腺瘤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① 毒性甲状腺瘤,使放射性同位素浓聚的热结节,可能引发甲亢; ② 使放射性同位素分布和正常甲状腺组织类似的温结节; ③使放射性同位素分布小于正常甲状腺的冷结节[7]。第二种和第三种属于单纯的甲状腺瘤,不会引发患者的毒性反应。甲状腺解剖结构比较复杂,紧邻食管和气管,后方还有甲状旁腺以及紧贴其走行的喉返神经、迷走神经和甲状腺血管伴行[8]。当前临床上对甲状腺瘤的治疗,首选方法为手术切除,若术中结扎血管操作不慎,则极易损伤神经致使患者声音嘶哑,而且甲状腺血供非常丰富,若在切除甲状腺瘤时稍有疏忽,轻者损伤血供出现大量出血现象,重者则可能损伤临近脏器,引发更为严重的后果。传统的甲状腺瘤切除术切口较大,而且出血量较多,极易造成血肿,严重者可诱发患者呼吸困难,并发症较多,可能给患者留下显著的瘢痕;再加上该手术切断周围神经引发不良反应的可能性较高,致使其临床使用率逐年降低。改良小切口手术是一种新型的甲状腺瘤切除术,能够将切口尽量压低,这亦是改良小切口手术的关键技术所在。对甲状腺瘤患者行手术时,将切口压低,进而缩短切口长度,以此避免给患者带来过大的瘢痕;而且该手术还能保证患者颈部肌群的完整性,在完整切除病灶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其颈部的正常功能,切口较为美观且止血及时,无需放置引流管,能够满足甲状腺瘤常发人群中女性患者所需,患者满意度因而得以大大增加。对甲状腺瘤患者行改良小切口手术,术中的出血量比传统手术更少,只要在术中操作规范,进行及时有效的止血处理,术后甚至可以不用放置引流管,能够加快切口的愈合速度[9]。术后需对患者的呼吸以及生命体征变化进行严密观察,必要时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予以常规止血药物的治疗[10],在患者床头放置气管切开包以及无菌手套,以此预防术后血肿压迫气管导致呼吸困难现象的出现。需要注意的是,改良小切口手术更适用于甲状腺瘤较小患者的治疗,若患者的甲状腺瘤较大,则仍建议患者通过传统手术治疗,以便彻底切除瘤体。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手术平均时间为(82.1±10.5)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17.2±7.3) mL,手术平均切口长度为(3.6±1.1) cm,平均住院时间为(4.1±1.1) d; 术后出现1例声音嘶哑,无切口感染、低钙抽搐、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现象出现;术后3个月对患者行回访满意度调查,其中25例满意,5例比较满意,2例不满意。而对照组患者的手术平均时间为(126.6±12.5)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43.8±10.5) mL,手术平均切口长度为(7.8±1.2) cm,平均住院时间为(7.4±1.2) d; 术后出现3例声音嘶哑,1例切口感染,无低钙抽搐,1例呼吸困难;术后3个月对患者行

回访满意度调查,其中13例满意,11例比较满意,8例不满意。上述结果表明在手术情况、术后不良反应情况及满意度三方面,改良小切口手术均明显优于传统甲状腺切除术(P<0.05),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结论基本一致。

[1]刘岳松,李明宏,王建华,等.甲状腺手术与喉返神经损伤临床分析[J].河北医药,2011,33(8): 1210.

[2]张桂红,温长宁,高国华,等.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甲状腺微小占位病变性质分析[J].河北医药,2010,32(1): 64.

[3]卢清平,杨先荣.甲状腺二次手术入路方式探讨[J].河北医药,2009,31(19): 2637.

[4]王春雷,许新峰,何辉龙,等.改良小切口手术治疗40例甲状腺瘤患者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20): 220.

[5]曾新忠.比较改良小切口手术与传统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瘤的临床效果[J].按摩与康复医学: 下旬刊,2012,3(12): 60.

[6]朱文胜.改良小切口手术与传统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瘤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09(18): 85.

[7]丁纪伟,汤治平.甲状腺瘤外科手术治疗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1,09(31): 329.

[8]周霖.改良小切口手术治疗甲状腺瘤的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7): 174.

[9]吴政,马云,王婷,等.改良小切口与传统手术治疗甲状腺瘤临床疗效比较[J].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8): 2833.

[10]刘旭忠,刘巧玲.改良小切口手术治疗甲状腺瘤的临床疗效[J].医学信息: 下旬刊,2011,24(4): 158.

猜你喜欢
腺瘤出血量切口
肾嗜酸细胞腺瘤与嫌色细胞癌的MDCT表现及鉴别
分析对生产巨大儿的剖宫产产妇联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和缩宫素减少其出血量的效果
立法小切口破解停车大难题
后肾腺瘤影像及病理对照分析
不同分娩方式在产后出血量估计上的差异
初中历史“小切口”的教学实践
自制小切口拉钩在腹腔镜手术戳孔切口缝合中的应用
姜兆俊治疗甲状腺腺瘤经验
胸腺瘤放射治疗研究进展
产后出血量的评估及产后出血相关因素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