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让语文课堂绽放思维之花

2014-08-30 06:38王静
考试周刊 2014年54期
关键词:周朴园语文课堂文本

王静

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一直以来是学生学习的重点,语文科目因此一直被我们奉为“主科”,但是对中学生来说,语文学习似乎成了“鸡肋”,尤其是高中生。课堂上,学生持有“语文课听与不听差别不大”的看法。随着新课程改革及高考改革的推进,如何提高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真正打造“高效课堂”,语文课堂的问题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高质量的课堂提问是展现并提升学科价值和课堂魅力的重要因素。

一、语文课堂问题设计及课堂提问现状

新课程倡导建构性学习,提倡师生合作,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1]。这些要求表明课堂教学离不开师生活动,课堂提问是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参与的重要途径。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的催化剂,合适、有效的课堂提问,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受个人专业素质和探究创新能力的限制,现今很多教师表现出课堂问题设计能力的不足,课堂问题设计不能有效体现语文教学目标,提问过于随意、松散。从学生角度分析,受应试教育影响,不少学生仍习惯于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不能甚至不愿主动地参与到课堂问题的思考中。在这种情况下,课堂提问很多时候成了教师的“自问自答”。从提问的实质看,课堂提问尤其是面向已具有一定知识和能力储备的高中学生实施的课堂提问,应成为一种基于问题情境的探究式学习过程,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潜能,实现学生的自我价值,进而使学生在此过程中感受到语文课堂的独特魅力。

二、语文课堂的有效问题设置策略

笔者结合自身教学感悟,梳理出以下三个方面作为语文课堂问题设计的切入点,以提高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

(一)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语文课程根据自身特点,在课程标准中设定“总目标”和“学段目标”,这些目标就成为日常教学目标设计的基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阅读教学的目标:“(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避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2]落实到每一篇文本阅读上,则要求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合理设置问题,让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逐步达到目标的要求。在曹禺的话剧《雷雨》的教学目标中,“尝试评价周朴园这一人物形象”是让学生学习“个性化解读”的要求,围绕这一目标,笔者对课堂问题进行了精心设计:

1.读完全文,周朴园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设想三十年前,周梅二人的爱情应该是怎样的?

3.三十年来,周朴园的内心是怎样的?

4.三十年后,当侍萍出现在他面前时,他是怎样的表现?

通过四个问题的设计,学生对周朴园的心理变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于周朴园这个人物,也就有了更客观全面的评价。

(二)注重问题的层次性与延展性

学生在认识和理解文本的思想和内容上,有着一定的认知过程,顺应学生的认知过程,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所以教师在进行“知识问题化”的设计中,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和延展性。问题的设计应该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现象到本质,问题的逐步升级,让学生对语文课堂保持持久的兴趣并参与到思考中,产生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认识。而延展性,更多情况下体现在问题设计的最后环节,由课内延展到课外,由文本延展到生活,毕竟,语文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在《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文章中,学生不仅要学会新闻的相关知识,更多的是要认识新闻中所蕴含的作者的内在情感,所以设计了四个问题:

1.通过文中的描写,体会参观者的内心情感。

2.作者的描写有哪些与参观者眼中的集中营存在较大差距?

3.作者通过这种差距想表达什么情感?

4.结合社会热点谈谈该如何面对历史。

通过这四个问题设置,学生不仅理解了新闻,更是对学生价值观的一种教育,最后一个问题让学生对一些社会现象有了自己的理解。

(三)格外关注细节

“一枝一叶总关情”,细节布置散布文本的每一个角落,它们往往是作者真情实感的外在体现,只有找出来并紧紧地抓住它进行提问,才能见微知著,感受语文课堂的无穷魅力。“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感悟及品味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高中语文课本选文多是经历了时间筛选的经典之作,人物的一句看似无关紧要的话或者一个细小动作,乃至文本的一个标点一个字词,往往能体现出作者的匠心独运,蕴涵着深刻含义,“吟安一个字,拈断数根须”,教师可以在容易被学生忽略而与表现主题有密切关系的细节处设问质疑,启发学生探幽析微,细加品味和探究。

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词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词人辛弃疾的苦闷忧愤之情,笔者通过把握词中的细节之处,引领学生透过字词感受词人的内心:

1.“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中的动作描写说明什么?

2.“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一句结尾为何用问号?词人应该是用什么心情和语气说此话?

3.“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为何出现“女子”的形象?

这几个问题全部从词的细节之处入手,通过分析词中的景、动作、词人的心理等不同方面,感受并理解词人“一腔报国热情却无理解之人的苦闷”。

三、结语

语文课堂应该是活的课堂,很多问题和见解是在师生互动中生成的,预设固然巧妙,但生成也许更加精彩。我们在课堂提问过程中应处理好充分预设、及时预测和即兴生成三者的关系,努力使课堂从有问题发展到有新问题,由节外生枝转化为“节外生姿”。这样语文课堂的“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才真正为学生所用;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才能得以提高。

参考资料:

[1]李继秀,汪昌华,陈庆华.教育理论,2008.3.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endprint

猜你喜欢
周朴园语文课堂文本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从人性的一面看周朴园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雷雨》(节选)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浅析周朴园性格的二重性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