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广文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夯实国内文化建设根基,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从思想道德抓起,从社会风气抓起,从每一个人抓起……让13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2013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
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2014年3月7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与贵州代表团代表一起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
【摘要】文化软实力就是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就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在与“他者文化”的遭遇中所彰显出来的创生力量。中国的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才刚刚起步,与发达国家之间仍有着相当大的差距。如果不重视建构文化软实力,不仅我们自己的文化产品输出有问题,影响力受到限制,而且还会被别人占领本土市场,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文化安全。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 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在文化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今天,如何通过扎扎实实的努力来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夯实民族文化自信的社会基础,让中国文化真正走向世界,这是摆在每个中国人面前的历史课题。对此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等多个场合讲话中强调要重视提高文化软实力,强调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不仅指出“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而且集中点明了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四个方向: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根基、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和提高国际话语权。
的确,一个民族仅有经济的发展与振兴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文化才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关键部分,文化的繁荣发展、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才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目标。所以只有切实提升文化软实力,创造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引领世界潮流的先进文化,我们的民族文化自信心才能增强,才能切实展示中国的综合国力。
建构文化软实力是中国步入全球化发展时代的紧迫任务
“软实力”(soft power)的概念最早是由哈佛大学学者约瑟夫·奈(Joseph Nye)在其1990年出版的《注定领导:变化中的美国力量的本质》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面对前苏联、中国、欧洲、日本对美国霸权地位的挑战,美国可以少用“硬”而多用“软”,运用包括美国文化的吸引力、意识形态和国家制度在内的软实力,作为一种同化行为的权力,来继续维持美国在国际社会中的领导地位。①
约瑟夫·奈的“软实力”概念一经提出便迅速走红,成为国际政治文化讨论中的热词。依笔者看来,“软实力”概念的提出,其现实实践层面的价值远远高于学术层面的价值,具有明显的战略防御性质。今天,中国对于文化软实力的关注,同样是基于对中国文化在未来世界文化发展格局中的地位这一考量。从这一角度看,文化软实力就是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就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在与“他者文化”的遭遇中所彰显出来的创生力量。
面对21世纪全球化发展格局,人类需要重新阐释文明的价值,重新定位本民族文化对世界的意义。随着中国经济影响力的提升,中国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也在增强。费孝通先生曾认为,文化自觉指的是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自身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和自我创建,对文化的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就此来看,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是在基于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悠久历史和灿烂辉煌的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对未来中国文化在与世界文化交流融合过程中如何健康发展的自觉。
建构文化软实力是中国步入全球化发展时代的紧迫任务。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进程中,伴随着国家硬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也得到了全面而迅速的提升,实现了从被动到主动,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积极发展。但我们同样看到,中国的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才刚刚起步,与发达国家之间仍有着相当大的差距,软硬实力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正在逐渐显现,国际国内社会对我国软实力的现状和未来也有着很多忧虑。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后,文化贸易和经济活动要遵守国际准则,对外开放的程度大大增加,无论是在国际文化市场,还是在国内文化市场,都面临一个和国外资本同台竞争的问题,如果不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不建构文化软实力,不仅我们自己的文化产品输出有问题,影响力受到限制,而且还会被别人占领本土市场,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文化安全。
文化自信的实践,最重要的是坚守文化之“本”,培育稳定的文化价值系统
基于这种自觉,在文化实践层面,我們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努力。近10年来,国家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150多所孔子学院和500多所中小学孔子课堂,这有效促进了中华文明在全球传播;中央和地方的电视台所播录的“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中国成语大会”等节目,增强了人们对汉语的自信,有效地宣传了汉字文化;北京市教育考试院关于“中高考提高语文分值”的改革方案,注重对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考查。毫无疑问,这些努力对于打造中国文化软实力具有战略意义。
的确,增强文化自信,不能坐而论道。文化建设重在“落地”,要和大众百姓的生活相对接,以彰显文化自信的践行性品格。中华传统文化历来强调躬行践履,如孔子就主张“讷于言而敏于行”,认为人文教化单凭理论认识的提高是不够的,要成于内而形于外,人性修养的高低要付诸行动。今天,我们要把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自觉熔铸于中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族振兴的每一个历程,通过具体的文化活动、文化实践来张扬和展现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的实践,最重要的是坚守文化之“本”,培育稳定的文化价值系统。文化自信的前提是要知道“我从哪里来”,即对我们民族文化传统的自知之明。中华民族在漫长岁月所形成的核心价值系统,是我们面向未来创建新文化的“理由”。我们的文化实践应该凸显我们的文化个性。而属于中国自己的文化“个性”往往是在漫长的历史传统中积淀而成的。所以,我更倾向于从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当中提炼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而中国文化核心价值,就是八个字“贵和持中,自强不息”。“贵和持中”强调了我们如何做事,“自强不息”强调了我们如何为人。全球化时代我们强调文化的主体性、本土化,须知本土文化与我们的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核心价值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守住文化之本,就是要在“现象”的复杂多变中保持清醒头脑,坚守中华文化的恒常价值。
增强文化自信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增强我国文化自信的实践操作层面,我们需要有效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首先,在宏观层面,要在中国的发展进程和世界的发展格局的二元张力中,准确把握中国文化建设所处的历史方位。全球化时代我们要树立世界性视野,克服两极对立的思维模式。我们既不能一味固守传统,也不能盲目模仿别人,应大力破除文化自卑心理、文化弱势心理和文化防御心理,在比较中自觉吸收世界文明的发展成果,并逐渐找准复兴民族本土文化的发展路向。
其次,在中观层面,要加强我国文化产品积极参与国际交流的策略设计,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今天中国文艺家的国际交流日益增多,在世界文坛、舞台上自我发声展示的机会也日益增多,所以政府要着力完善跨部门协调机制,加强“走出去”战略的宏观指导和服务。要有植根中国时代生活、贴近中国百姓人生、有说服力和感召力的具体实践配套举措。综合运用文化外交、文化贸易、政府对外文化交流项目、国际论坛、汉语教学和企业对外文化投资出口等多种渠道,推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夯实我们和世界交流的文化资本,特别是在文化的核心价值层面,去展示我们可以跟各方对话的、可以亮出去的东西,这是最为关键的。
最后,在微观层面,文化自信最终的实践指向是现代人的塑造。我们常说,人创造文化,文化也创造人。文化自信的最根本的标志,就是每个中国人在走向世界中充满自信,从内心深处树立起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并不断激活自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更为自觉地以不懈努力去砥砺自我、改造现实、实现理想。每个人要自觉将对民族文化的承传上升到文化担当的高度,通过具体的践行把其转化为真正有影响力的文化软实力。
踏踏实实进行文化实践
提升当代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任重而道远。在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中,文化发展最忌急功近利的,切不可操之过急,需要我们克服浮躁心态,葆有一颗平常心,本着对历史负责、对民族未来负责的态度,踏踏实实地去进行文化实践,以确保文化的真正进步。具体说来:
第一,要注意开掘新文化创造的生命力。一方面,开掘文化生命力不能忽略了文化的根——即民族的传统。只有与传统对接并对传统的自觉认同,文化生命才能找到源头活水;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善于在继承前人文化创造的基础上,面向未來不断进行新的文化创造。文化创造需要更加开放的社会环境以及更加自由的思想空间,只有自由思想才有创意,才可能激发更多的创造灵感。开掘新文化创造的生命力还要注意关注当下百姓民生,真正融入生活的文化才有生命力。在对时代生活的感受中,文化才愈加变得开放、包容,才得以绵延发展。
第二,要加强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自觉认同。民族文化认同一般是指对本民族长期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的理性认知和感情依附,并在此基础之上对其自觉地坚守和维护。一个民族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前提是要善于认同民族文化传统。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核心内容及恒久动力恰恰是来自于本民族成员对该民族内在文化精神以及个性的文化认同。只有在民族文化自觉认同的前提下,不同文化形态间才会达成有效的理解与沟通,形成彼此的相互依赖与尊重。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理性和智慧的积淀,启迪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范导着人的生存和发展。中国文化传统所强调的“天人合一”、“贵和持中”、“自强不息”等思想不但为世界文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且也是我们今天进行文化建设、文化发展的根基与源泉。今天我们呼唤文化自觉,首当其冲的应是对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自觉认同,我们要心怀敬畏之心去反思传统文化,重估其人文价值。自觉的文化认同肩负着对自身民族文化传统的自觉反思和对新文化的主动建构的双重历史责任。
第三,培育公民健康人格、提升国民现代人文素养。文化本质是人化,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目标就是培育公民的健康人格、提升全体国人的人文素养。近代德国宗教改革思想家马丁·路德曾认为: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真正的力量之所在。的确,今天的中国在国库殷实、财政收入增长、经济大踏步发展的同时,应切实关注人的发展与进步,着力提升公民的文明素养。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提升了,国家的文化影响力才得以展现,强大的国家形象才得以产生,才会赢得世人的尊重。一个人不能只热衷于物质的占有、沉湎于感官快乐,具有健康人格的人应该是具有创造力的、超越自我的人,这应当包括正确的自我意识、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谐的人际关系、庄严的道德感、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开放的文化视野。在此意义上, 文化中国的价值内涵体现在公民健康人格和人文素养的生成,只有通过全社会的人文教化, 才能使人们步入一个道德、情感和智慧融合一致的生活境界, 进而为文化中国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为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
【注释】
①Joseph S. Nye Jr.: Bond to Lead: 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 New York: basic books, 1990.
责编/周素丽 美编/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