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竹元
(安徽省繁昌县第二中学,安徽 繁昌 241200)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知识经济的发展,时代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提高,这种提高不仅是数量上的扩大,更是层次上的提升。在这种背景下,素质教育被提上了议事日程,成为我国教育界、理论界研究和探讨的热门话题。与此同时,我国各层次各类型的学校纷纷也开展了形式丰富、内容多样的素质教育,并由摸索逐步走向了成熟,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成为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但是,由于我国传统的教育重视科学教育、忽视人文教育,在我国中小学生中,仍然存在着重科技轻人文、重知识学习轻人格修养的不良倾向。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长久以来,在我国形成了“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观念,形成了思想认识上的误区。这一错误观念严重影响了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格局、构成和发展。从小学到中学,老师们都把这一观念奉为圭臬,作为信条在日常教学中自觉不自觉地影响了尚未成年的孩子们,使他们产生了错觉:以数学、物理、化学为代表的科学教育是实在的、有用的,而以历史、语文、艺术为代表的人文教育则是抽象的、无用的,进而放松了自己人文素质的学习和培养。高考这根指挥棒的作用实在是太大了,它几乎决定了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这就是典型的应试教育。在这种环境里,高考升学率的高低成为衡量一所学校最重要的指标,学习成绩的好坏成为评价一个学生最直接的标准。几乎所有的中学、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把几乎所有的精力投入到数理化的教和学中,忽视了学生全面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的养成,从而造成许多大学新生文化素质低下的局面。
此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教育的功利色彩呈加深的趋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普遍以功利性的眼光来看待教育,把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等同为“就业准备过程”和“智力投资阶段”,读大学的目的物化为在将来找一份好工作,使大学几近演变为一种“授人谋生手段的作坊”,其原本的传授心性精粹、塑造完美人格、培养高尚情操、端正生活理念的人文属性和教育意义已经渐渐淡漠乃至消失。上述现象的存在,使我国教育的功能遭到了扭曲和损害,并在客观上对当代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从“硫酸泼熊事件”到“马加爵事件”,都深刻地揭示了我国学生人文素质较为低下、人文关怀普遍缺失的严重现实,令人担忧、发人深思。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一直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而非素质的养成,不仅有失偏颇,也给国家和个人的发展留下了隐患。在新的历史时期里,切实加强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1.素质教育可以教会学生做人处世。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健康的发展,并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处世,因而在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从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我国的教育一直是以素质教育为主,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的教育家们无一例外地都极为重视学生素质的养成,从孔子到孟子,从朱熹到陶行知,莫不如此。而随着现代大工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越来越崇尚“物”的力量,教人做事的科学教育的地位日益上升,教人做人的素质教育则遭到了削弱甚至忽略。各个学校对于学生的培养,往往注重专业技术的教育,而对历史、文学、艺术、哲学等人文学科的教育则不够重视,致使学生文化底蕴浅薄、知识视野狭窄、精神层次不高的情况出现。而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和完善,一部分人又滋生了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的思想。这样一来,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就更加凸现出来。
2.素质教育可以塑造学生的审美情操。素质主要体现为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准、正确的价值取向、健康的审美意识、鲜明的个性特征和丰富的内在精神世界,它并非一般的知识教育、技能教育、操作教育,而是一种情感教育、心理教育,它是一种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的教育。进一步提高人文素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的审美意识,提高他们辨别真善美和假丑恶的能力。
3.素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一种不满足于现状、锐意改革、思变求新、积极探索、力求突破的精神,它以广博的知识为基础,科学的思维方法为武器,个性和理性的精神及求异行思维为动力。素质教育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博知识、精技艺、不守旧、不浅薄、不卤莽的新型复合型人才,从而为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能力提供条件。
4.素质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应对知识经济挑战。知识经济的核心要素是知识。在宏观层次上,它表现为各学科高度分化基础上的高度综合。大量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横断学科的涌现,正是这种高度综合的表征。从社会需求来看,知识经济需要大量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人才,是“博”与“专”的统一,是在大众通识教育基础上实行的专业培养。综观当今世界各国的教育,加强素质教育,实现人文教育和科技教育的有机融合,是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发展所呈现出的符合知识经济前进需要的历史潮流。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化学教学要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最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中学化学课程的教育教学也需要进一步的改革和创新,要以人为本、回归生活、注重发展,把课程教学和素质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
1.强化实验教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理论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的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化学实验就是中学化学课程所有教育教学环节中极其重要的一环,不同条件下产生的各种神奇变化和美妙现象能够引起学生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和应变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在进行化学实验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还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实验中探究,既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进一步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
2.深化史实阐述。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学科,化学有着极其悠久的发展历史,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历史人物和历史史料,这些历史史实既是化学学科发生发展的重要基石,也是化学课程教育教学的宝贵财富。从诺贝尔发明安全烈性炸药到门捷列夫发现化学元素周期表,从“两弹一星”到“嫦娥探月”,无不显现着包括华夏子孙在内的世界人民不断验证已知、探索未知的勇气和决心,这也是推动人类文明和社会不断前进的不竭动力的来源。一部化学史,就是人类认识自然、了解自然、改造自然的斗争史,历史经验是宝贵的,读史使人明智。化学史对人才的培养和素质的养成具有特殊的作用,能够培养学生不畏劳苦、不怕艰辛精神和奋不顾身、砥砺前行的勇气。
3.密切生活关联度。前苏联大文豪高尔基先生曾经说过:“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人文科学如此,自然科学亦然。化学就是一门与生活紧密相关的自然学科,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从衣食到住行,时时处处都离不开化学。农业耕作中广泛使用的化学肥料,工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石油煤炭,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食品添加剂,都有化学的作用和影子,都是我们可以加以利用,延伸教学内容,进行素质教育拓展的优良范例。从生活出发,科学而有效地创设化学情境,是新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紧密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能源问题、污染问题、环境保护问题等,既有助于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课程的重要性,也有助于学生学以致用,利用自己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而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
4.使用多媒体课件。近些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以其集成性、控制性、多元化、多样化等方面的突出特点,为学生们提供了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在中学化学课程中,有很多抽象的化学过程、化学反应、化学模型和化学概念等无法形象地进行阐释和介绍,这会给学生在理解问题和接受观念上带来不利的影响,而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此外,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了信息化时代,信息已然成为社会进步、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了解并掌握更多、更全面的信息,将更有利于个人的发展与成功。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可以使学生置身于音像、语音、文字的全景环境之中,减少传统教学中一些不甚必要的环节,使演示和呈现及时出现,增加了知识的含量,提供了更多的额外信息。
素质教育是一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体现时代精神的教育理念,它以学生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为着眼点,加强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前进方向。我们要以此为切入点,更好地把中小学生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的培养结合起来,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结合起来,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有用人才。
[1]扈中平.人是教育的出发点[J].教育研究,1989,(8).
[2]赵世超.高等教育应坚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J].教育研究,2002,(11).
[3]汪青松.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38.
[4]本书编写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7.
[5]张曼华.化学史与中学化学[J].六盘水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4).
[6]蔡淑田,王俊峰.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景的探究[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