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开明
自从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直是当代中国当今世界使用频率高、包含内容广、影响范围大的一个概念。经过30多年实践上和理论上双向互动的不断探索和创新,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己经越来越广,已从十二大的道路开辟,十三大的理论体系初构,扩充为十四大至十七大的旗帜、道路、理论“三位一体”,十八大的旗帜、道路、理论、制度“四位一体”。后一个扩展最初体现于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讲话指出:“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面对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继续前进,开创工作新局面,赢得事业新胜利,最根本的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结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①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9页。党的十八大报告继承上述讲话的精神再次明确指出:“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②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8日。这都清楚地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理论、制度是从不同维度、层面去考察,对其特定涵义和功能所作出的把握,既有区分,又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理论、制度的内涵及其辩证关系,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个总称谓、总概念、总范畴,旗帜、道路、理论、制度,是这个总称谓、总概念、总范畴涵义上的四个维度。它们分别回答党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发展道路、理论指导和制度保障,属于不同的领域,具有不同的涵义和功能。
从政治维度看,作为当代中国实践、理论、制度的行动指南、前进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面旗帜”。其功能是解决举什么旗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伟大旗帜。旗帜集中体现出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纲领、共同理想、前进道路和核心价值,关系到党团结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道路选择、理论选择、制度选择,关系到党和人民事业的兴衰成败。旗帜问题至关重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旗帜就是全局之魂、全局之纲。有了鲜明的旗帜,我们党就有了强大的精神支柱和战斗力,我们民族就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的。从它成立的第一天起就十分重视旗帜问题。1875年恩格斯谈及他和马克思为什么要对“哥达纲领”作不妥协的斗争时指出:“一个新的纲领毕竟总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而外界就根据它来判断这个党。”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5页。列宁明确指出:“只有革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才能成为工人阶级运动的旗帜。”②《列宁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1页。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就说过:要改造中国又深又厚的坏风气,“固然要有一班刻苦励志的‘人’,尤其要有一种为大家共同信守的‘主义’,因为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来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③《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554页。邓小平在我国“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结束后,针对当时思想界对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晚年所犯错误不能明确区分的混淆状态,反复强调,“我们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④《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9、333页。,“毛泽东思想是个思想体系——我们要高举旗帜,就是要学习利运用这个思想体系。”⑤《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9、333页。江泽民在论述我们党的旗帜问题时也指出:“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郑重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经过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又郑重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写到自己的旗帜上。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经过十二大、十三大到十四大,我们党又郑重地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写到了自己的旗帜上。这是我们党付出了巨大代价获得的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党和人民进行新的历史创造的科学总结,是我们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旗帜,是我们民族振兴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在当代中国,有了这面旗帜,有了这个精神支柱,一个有五千万党员的大党才会有更加坚强的战斗力,一个有十一亿人口的大国才会有更加强大的凝聚力。”⑥《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45-446页。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⑦《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9页。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又更加明确地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贯穿党的十八大报告的一条主线。我们要抓住这条主线,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聚焦点、着力点、落脚点,只有这样,才能把党的十八大精神学习得更加深入、领会得更加透彻、贯彻得更加自觉。”⑧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页。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之所以能够在短短的30多年内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关键就在于它具有双重含义:既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双重含义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偏废。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人们对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所产生的误解或分歧,从认识根源上说,都是因为只是强调了这双重含义中的某一个方面而忽视了另一个方面,或从根本上否定了双重含义。只要我们对这两重含义做到思想上坚信不疑、行动上坚定不移,我们就一定能够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夺取“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从实践维度看,作为当代中国的实践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条道路”。其功能是解决走什么路的问题。道路的问题历来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事业兴衰成败的又一个重大问题。毛泽东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曾指出:“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在革命中未有革命党领错了路而革命不失败的。”①《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139页。后来又说:“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②《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139页。一般地说,道路走对了,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就会得到发展,赢得胜利。反之,道路走错了,就会遭受挫折,甚至失败。我们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经过两次胜利两次失败的探索,才找到毛泽东首创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伟大胜利。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经过拨乱反正、全面改革,才在实践和理论上有了一系列的创新,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此后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同志又在实践中提出了许多新的重大举措,如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拓宽了这条道路。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化国家”。③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8日。这个概括比之十七大的概括又前进了—步,有了新的丰富和发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删除了“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这句话。这是由于十八大在谈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新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专项,不必再像以前那样把制度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去说。二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后,增加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这是十八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上的—个重大创新亮点。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已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再到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扩充为今天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这是党和国家对人民生态环境关注的回应。表明我们将在实现当代人的利益的同时,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三是增加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既体现了解放全人类、实现人类解放和人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的最高价值追求,又体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关注人的价值、权益、自由和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幸福指数等现实要求。四是增加了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总起来看,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概括,更加科学全面,包括了领导核心、历史方位、基本路线、历史任务、总体布局和奋斗目标等内容。其中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总纲,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遵循;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是基本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具体展开,它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内涵认识的不断拓宽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性的认识更加深化;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们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努力目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保证。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与此同时,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还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一些具体道路,如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等。这些具体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一些领域或方面的深化和拓展,是服从并服务于总道路的。它们都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实践中,从实际出发,总结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产物和结晶。
从理论维度看,作为当代中国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和升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理论体系”。其功能是解决以什么理论作指导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问题。理论带有根本性,实践路径和制度建设中遇到的诸多问题,最终都要靠理论来解决。理论的成熟是党成熟的根本标志,其地位和作用更加不可忽视。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的历史证明,能够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指导思想的,只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而不能是任何别的什么主义。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90多年的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成功和失败经验的基础上,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胜利的有中国特色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并在革命胜利后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形成了被实践证明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我国经验和研究国际形势的基础上,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形成了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实践中不断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产物和结晶。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8日。这个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其中邓小平理论是这一理论体系的开创和奠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科学发展观成功在新的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者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三者相承的“脉”,是都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相同的理论渊源;都以在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中国,巩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相同的理论主题;都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为相同的理论品格和思想路线;都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平和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为相同的理论基点;都以以人为本,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化国家,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相同的理论目标。三者与时俱进的“进”,是都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注重解决改革开放不同发展阶段上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都作出了阶段性的独特贡献。将上述诸点归结起来就是三者都体现了继往与开来的结合、阶段性成果和发展性要求的内在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可从纵向的阶段性理论成果去界定,还可以从横向的理论内容构成去界定。从横向的理论内容构成去界定,理论界多数同志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四个层面:一是精髓,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二是主题,可以表述为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或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是核心,即以人为本;四是基本内容,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以下十五个方面:时代问题、根本任务、发展阶段、发展动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民族和宗教问题、国防和军队建设、“一国两制”与祖国和平统一、外交与国际战略、依靠力量、领导核心等。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从制度维度看,作为当代中国制度样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制度”。其功能是解决用什么样的制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制度的设计、安排与运行,直接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和政治稳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的根本保障。其地位和作用正如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所指出的,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页。制度属于上层建筑范畴,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是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无论是实践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固化下来,都要成为制度才能做到,才好落实。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②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8日。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经历了两次历史进程。第一次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大地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经济制度方面较多的是学习苏联,如纯粹公有制、单一的按劳分配、计划经济等;在政治制度方面更多的是自己的独创,如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第二次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和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自觉地对过去的制度进行自我改革、自我完善,作调整和转型。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们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形成的—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这些制度体系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条件下,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制定的。它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具有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五个有利于”: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的特点和优势。但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时间不长,又曾遭受了“左”的冲击,出现过曲折。故而在具有特色鲜明,富有效率的同时,又不是尽善尽美、成熟成型,还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中不断完善。当前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深水区,尤其要突出地把制度建设摆在首位。2013年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己经对此作出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做出了总动员总部署,明确了改革的路线图,决定了改革的时间表,要求按照“六个紧紧围绕”的基本要求,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划、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这就不仅和党提出的分“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相衔接,而且和邓小平上个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③《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2页。战略任务相衔接。我们坚信,在《决定》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将取得具有阶段性标志的完善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理论、制度,尽管如上所述,由于考察的维度不同,因而涵义、功能有别,有其各自存在的理由,不能相互替代。但又由于它们在本质的属性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多个方面的共同性,又使得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贯通,构成为一个相辅相成内在统一体。
从本质的属性看,四者相同。都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理论基础;都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具体实践相结合,依据长远目标和阶段性特征,制订出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并为实现这些纲领而服务;都始终坚持无产阶级政党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真心实意地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福祉。
从探索的立足点和肩负的历史使命看,四者相同。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我国现在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出发,采取适合自身国情和时代特征的好政策,充分调动广大人民发展社会主义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探索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巩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从形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及其探索和回答的问题看,四者相同。都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实践中,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艰难而又成功地创造性探索和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这个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把马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实现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伟大觉醒,孕育出从实践到理论的伟大创造。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还贯穿着党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荣传统,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民族传统与文化传统之中,使得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具有无比深厚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基因。
从取得成就看,四者相同。都是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指导力量。30多年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用铁一般的事实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理论和制度,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梦,做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强大思想武器,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在这个统一体中,旗帜是方向,是形象,居于统领地位;道路、理论、制度是旗帜在实践和理论上的选择、体现、展开和成果。旗帜以道路、理论、制度为支撑和保障;道路、理论、制度以旗帜为指引和标志。道路的坚持和拓展、理论的坚持和丰富、制度的坚持和完善,又补充丰富了旗帜的内涵和外延,使之越举越高,越举越鲜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理论、制度之所以是内在的统一体,归根结底是由于它们都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是它们得以统一的基础和前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来说,两者的关系实质上是实践和理论互存互动互补互羸的关系。道路是以实践的形态接受理论的指导,体现理论的要求,检验和丰富发展理论。理论体系是以理论的形态反映实践的要求,升华实践的经验,体现实践成果中的认识结晶。而道路与理论体系的综合和统一又熔铸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形成、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故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理论、制度的统一,就要求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既在实践中从实际出发,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道路越走越宽广、制度越来越完善和定型;又在理论上不断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的实践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其越来越符合发展了的客观需要和人民要求。故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理论、制度又是互为论证、互为表现的内在统一体。用唯物辩证的方法来看待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应该看到它们既有区分,又有统一,是不可分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