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利用农村语文课程资源促进学生成才

2014-08-30 17:36白梅
成才之路 2014年22期
关键词:因地制宜表达成才

白梅

摘 要: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构成了语文课程资源,课堂中的教学延伸到社会活动、文化、自然风貌等,农村语文课程的实施途径渠道更多、更广。

关键词:因地制宜;目标;表达;资源;成才

当今,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开发更多的教学资源也成为教育的辅助手段。然而,单纯依赖语文课本上的现有资源的教学活动显然已不能全面地完成这份重任。基于这一点,我们学校已经意识到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更好地实现语文教学目标,促进学生成才。在这种教学环境的指引下,我结合自己的多年农村教学实践,找到了有效开发和利用农村课程资源的途径,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更好地利用农村资源。

一、发挥农村自然资源优势

当学生融入周围世界,就可以从中学习到新的东西。对于土生土长的农村学生来说,如诗如画的淳朴自然就是孕育语文学习的基地。我经常带领学生投身到自然怀抱,看杨柳飞絮,听虫鸣鸟叫,吸清新空气,享微风徐徐;春色盎然,夏热酷暑,秋韵风姿,冬雪美景。在自然中奔跑嬉戏,当学生融入到自然界中就会享受到自然的恩赐。当学生心怀感恩时,稍加感情引导,学生便会雀跃欢呼,倾诉心中情怀,这时我会引导学生表达最真实的自我,毫无修饰地展示自己。当一些优美词语、句子自然流淌出来之后,课本上优美的散文就自然能深刻体会,学生的语言表达顺畅之后书写就变得游刃有余。一些自然的课外活动让学生提高了审美素养,培养了学生观察入微的能力,语文知识在自然界中被充分利用,写作能力得到了提升,让学生通过和自然的接触了解家乡、建设家乡、规划家乡未来美景。

二、发挥家庭资源优势

学生的身心发展离不开家庭环境的培养,学习能力的强弱取决于父母的教诲。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充分利用学生的家庭优势去教育学生。语文教学资源处处都有,只要善于发现,利用好家庭资源服务课堂,学生就会有不一样的表现。

(1)课程资源进农家,实物与课堂巧妙相结合。农村学生都是土生土长,对田间的农作物,菜园的蔬菜、瓜果等作物如数家珍,这些东西的外形特点和生长过程是非常熟悉。而书本中关于田野里的课文描述也是很多的,这样学生在家庭的熏陶中自然就能跟语文知识相结合,使得学生的认知程度加深。

(2)根据学生对周围环境的关注,让课本上的知识与切身感受相融合。家庭氛围就是特殊的课程载体,父母所打造的家庭环境就是学生最好的课堂。这时候,我们要摸清楚每个学生的家庭状况,根据不同的环境做不同的引导和利用,让学生利用各自的经验同课文的感悟结合起来发表演说。我们班级上的很多孩子,在家都有做农活的体验。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很愿意结合课本谈切身感受,从而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3)指导学生运用情感恰当表达,使课本内容与心灵交流相结合。农村生活的邻里交往特别质朴醇厚,表达也更为热烈。我们应当运用好这种纯真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注重真情实感的流露。当学生敞开心扉去理解课文的时候,会有利于心灵的升华,这样在口语练习中更具“纯净”的语境优势。

三、发挥农村人文环境优势

农村的淳朴环境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优势,与传统教学形式相比,语文资源独具优势。它以其具体话语,生动的展现形式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的各项体验,让学生得到了全面的感官刺激,充分发挥了学生参与热情,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天性,在快乐中增长内涵,培养情调,锻炼思维,养成了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这是传统的语文课堂所不能取代的。

(1)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利用语文活动引导学生参与。语文课上的授课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针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通常会将学生带出课堂,鼓励学生走进乡村。通过我的鼓励引领,利用好农村特有的教学资源。我让学生扮演课本中不同的角色,有的小学生就会以小记者、小调查员的身份去对种田大户、蔬菜果王、村官等进行采访、调查,写调查日记。当他们在实践中学会灵活处理信息后,就增强了语文表达能力。学生回课堂讲述各自遇到的经历时,大家的口语交际能力就提升更快,作文素材也就得到补充。

(2)把握住民俗节庆活动,注重情感的表述。我们学校的学生都能了解并熟悉农业生产过程,这样我们教师在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心农民、热爱土地的思想感情时,就会变得更加容易。每个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是各有千秋,这样学生就有充分的渠道去释放自己。我利用一些富有“农情”的风景鼓励学生拍照展示,多写一些“农情”日记。我们的学生对农村生活具有切身体验,因此,当阅读相关的文章时也能充分领会作者想表达的“农情味”,这样就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我国物产资源丰富,各地的人文、乡村特色等都存在着巨大的区别。比如,教学过程中遇到相关农俗,我会充分利用“节”做切入点,让学生从“节”或“俗”上面去体会。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写出家乡过节习俗,激发学生探究文化内涵,这样就充分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3)注重农谚农语的运用,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语文课堂重在知识的积累,通过多种途径、渠道去学习。农村的地方语言都非常生动活泼,寓意也是值得深究。如谚语、歇后语等,朗朗上口,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我在课堂上,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让学生搜集谚语和意思,彼此互相交流探讨。通过这种综合性的学习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积累能力,让学生增加了乡村的热爱之情。

总之,要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加强学生的语文学习,给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成才。

参考文献:

[1]杨再隋.《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学习与辅导[M].北京:

语文出版社,2001.

[2]巢宗祺.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3]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4]涂培源.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小学生展开想象[J].教育评论,

2001(2).

(甘肃省通渭县李店小学)

猜你喜欢
因地制宜表达成才
牢记“三心育人”嘱托,坚守“育残成才”使命
为更多农民工读书成才创造条件
因地制宜 张弛有度
侯俊明教授运用肝胃同治法治疗乳痛症经验
提高高中学生的英语书面表达能力之我见
试论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油画创作过程中的自我情感表达分析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宗教音乐中人文主义精神的展现与表达研究
成才先成人 雷锋好榜样
迷途知返,奋发成才的汤佩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