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视野下课堂强化技术实践比较初探

2014-08-30 17:34张凌
成才之路 2014年22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

张凌

摘 要:依据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心理学原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反应采用不同的强化物进行强化,使学习材料的刺激与教师所期望的学生反应之间建立稳固的联系,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行为,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关键词:人才培养;课堂强化;学生行为反应

“你很棒”“奖你一张贴贴纸”,类似这种强化在课堂内外随处可见。老师在有意无意间,或多或少在运用强化技术。但因为缺乏理论学习与实践指导,目前我国教师将强化技术运用于课堂中还处于凭经验阶段。而在西方一些国家和地区,上世纪心理学家对强化行为就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并形成了系统的强化理论,广泛用于教学实践。笔者随机通过采访调查等方式,获得一些不完全数据,从中可大致反映出中国教师在强化技术运用方面的现状及问题。

问题1:教师强化物运用较单一。教师多凭经验、凭习惯,了解并运用的强化技术不超过3种。鱼骨图(篇幅所限,图略)可以直观罗列各种强化技术,其中最频繁被教师有意无意运用的3种强化技术为:①言语强化中的口头语言强化,即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和表现以口头语言的形式作出针对性的肯定、表扬或批评,以达到强化目的。②非语言强化中的体态语强化,特别是点头与摇头,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或否定。③符号强化,又称标志强化,即教师用醒目的符号、色彩的对比、彩色图形或是“代币制”,使学生表现出教师期望的良好行为。

问题2:教师强化方法运用单一。年轻教师往往选择物质奖赏,回答问题奖一个贴贴纸,作业整洁还是奖一个贴贴纸,每节课的课中课后都是奖贴贴纸。对A同学的良好表现奖贴贴纸,对B同学、C同学仍然奖贴贴纸。某些教师倾向于运用自己熟知的强化方法来强化具有不同个体特征的学生的不同行为。

问题3:教师强化安排不分阶段,多采用连续强化(即对学生每次出现的理想行为反应都予以强化),即使运用间歇强化也多选择运用固定比例强化(即理想行为达到固定数量后进行的强化)和固定间隔强化(理想行为出现后按固定时间间隔进行的强化)。运用连续强化的优点是学生的理想行为建立快,缺点是减退也快,较适合于运用在教师期望学生建立良好行为的初期。课堂强化的安排(篇幅所限,图略),一般可以分为连续强化(初期)、间歇强化(长期),其中,间歇强化又分为比例强化——次数(重视结果)、间隔强化——时间(重视过程)。而比例强化包括固定比例强化、变化比例强化,间隔强化包括固定间隔强化、变化间隔强化。

问题4: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过多关注不当行为,运用消极强化过于频繁。一些教师往往像救火队员,不断在灭火,而非防患于未然。强化分为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两种。积极强化即教师使用奖赏性刺激物激起学生理想行为动力时采取的强化,可以是有形的或是物质的奖赏,也可是无形的或精神的奖赏;而消极强化是指教师通过取消不愉快的刺激物来激起学生的理想行为动力时采取的强化,如学生企图避免的刺激物,课后留下来或是其他惩罚的威胁等。

问题5:教师对强化技术运用的效果关注不够,很少跟踪观察学生行为发生的变化,然后及时、有针对性地调整;对学生的情感体验变化关注也不够,给部分学生带来不愉快的体验,有时运用强化技术过于机械化、不够人性化、缺乏爱。

正如崔允漷教授所总结的,慎重而恰当地使用强化技术,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关键是教师要学会何时、何地以及如何给予强化,以保证强化的积极成效。

笔者系统学习强化技术理论后,在英语课堂教学管理中有意识地不断尝试、比较各种技术,获得如下体会,对上述教师在强化技术运用上的问题解决想必有一定启示。

突破问题1:强化物运用要多样化。①在言语强化中,除口头语言强化外还要多运用书面语强化,即教师通过书面文字形式给予学生反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产生强化作用。英语周末常规作业有单元预习作业、整理作业、写作、背诵,笔者每次在每位学生的作业后留下一段融入希望的评语而非简单笼统的Terrific、Great、Not Bad、Try harder。一个学期下来,学生的预习更能抓住重难点,整理更全面细化,写作更具逻辑性与见解,学生在强化中逐步达到笔者对高二下学生的预设目标。②善于运用非语言强化,如面部表情、眼神运用及头、手、臂和其他身体部位组成的体态语强化。笔者常常用一个微笑、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竖大拇指的手势给予学生肯定,往往“此地无声胜有声”,比言语强化作用更大。③Robert E.Slavin在其著作Educational Psychology:Theory and Practice中,对强化物做过专门研究。他认为学生喜欢的任何东西都可以作为强化物,但需遵循基本原则:首选能起作用,但不太贵的非物质的强化物。强化物从最不物质化到最物质化排列依次为:自我强化、表扬、关注、评定和认证、家庭强化、特权、活动强化物、物质强化物和食品。笔者初上讲台时,常常会用各种糖果调动学生举手发言的积极性,效果初期很明显,但学生逐步会将注意力转移到可以得到何种糖果,如果没有糖果就不举手,对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成效并不显著。

突破问题2:强化方法多样化。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个性特点和行为倾向来选择强化物、把握强化的时机、设计强化的程序。①根据学生身心发展阶段,适时选择一级强化物(primary reinforcers)和二级强化物(secondary reinforcers)。对于高中起始阶段的学生,用一级强化物如糖果、贴纸等不同的小玩意强化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较有效,但随着学生身心发展,更高年段学生会不屑这些物质强化,二级强化物如代币强化和活动强化会更有效。②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在教学中适时运用普雷马克原理(Premack Principle)。普雷马克通过研究发现,可以用那些更偏爱的活动来强化那些不太喜欢的活动。正如祖母常用的“祖母原理”:“你必须吃完饭才能出去玩。”A同学个性开朗、活泼,活动参与热情高,但不会合理安排时间,作业时有拖拉。一次,他非常希望申请成为学生会的一员,但其母亲不支持,怕影响孩子的期末复习。A同学很郁闷,向笔者倾诉。笔者与其母亲沟通后,达成一致,即A同学只要保证没有出现作业拖欠情况就可实现愿望。A同学就此作业按时上交,而此前各种强化方法作用均不显著。

突破问题3:逐步提高学生获得强化所需的反应比率,逐渐减少强化,防止学生对强化物的过度依赖。应综合运用固定比例强化、变化比例强化、固定间隔强化、变化间隔强化,有效抵抗学习行为的消退。①固定比例强化能够非常有效地激励个体保持已培养的良好习惯,特别是从连续强化的固定比例开始,然后再逐渐提高强化要求,变化比率,这样更能提高行为水平。以激励学生记单词为例,起初学生听写达到90分以上,后一次听写就可免听并以100分记;两个月后,听写需达到100分才可免听一次;一学期后,听写累计3次100分可免听任意3次;一学年后,听写需连续3次100分可免听任意3次。一学年半后,学生无须任何强化,80%同学可每次听写达90分以上,词汇拼写能力大大提高。②间隔强化有利于学生达到理想行为后逐步减少强化也能自觉学习。以课文背诵为例,起初学生背诵前一周布置的课文拿两个A可免背后一周课文一篇,之后学生免背课文会时不时推出,有时两周累计4个A,可免背一次,有时一个月课文背诵累计7个A可免背一次。学生每次都会认真模仿、熟练背诵以求达到A,获得间隔性的免背奖励。学生背诵能力不断提高,80%学生200个词左右的篇章一般听读10遍以内可以背诵。

突破问题4:多关注学生的成长,少用消极强化,关注学生情感体验。①多用替代强化又名榜样强化替代消极强化。当部分学生不能及时按要求订正时,笔者不是用惩罚措施或是“碎碎念”来试图改掉学生的坏习惯,而是表扬及时认真订正的同学并将他们的作业在班里传阅展示。后者,学生更乐于接受且能更快帮助学生培养好习惯而改掉坏习惯。当学生的小组课前展示不具创意时,笔者在年级里发现有课前展示很有新意的小组便安排他们利用英语早读时间到各班展示。台下的同学可获得启发,找到前进的方向,台上的同学会更花心思,突破自己。如果只是批评课前展示不理想的小组并惩罚他们再展示一次,他们的第二次展示并不会有太大的提高,而且会带来消极的强化体验。②以明确的可观察事件来说明学生被期望的行为。在学生不良行为出现前“打好预防针”,而不是放任不管,秋后算账。

突破问题5:教师应该跟踪观察学生行为发生的变化,关注强化技术运用的效果并及时、有针对性地调整;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张弛有度地运用强化技术。以A同学为例,该学生活泼开朗,但有时不很成熟,需要不断给予外部强化去调动其内部兴趣。高一学年,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我与学生共同制定了级别递进式奖励卡制度。A同学为了奖励卡,上课发言特别积极,课文背诵积极,作业相当认真,总之处处对自己高要求,以拿到最多的奖励卡,无形中培养起浓厚的英语学习兴趣并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一学年后,英语水平在班里遥遥领先,在浙江图书馆举办的英语朗读比赛中获得了好成绩。起初我担心一直靠外部强化(extrinsic reinforcers)来推动A同学,会降低其内部兴趣。在翻阅有关专著后发现,如果外部强化是对学生的不断进步以及独立性的认同时,这些强化物是积极的,非但不会降低内部兴趣,反而能增强内部兴趣。A同学就在不断强化下,越来越优秀。

笔者是一名中职英文教师,在课堂强化技术研究时主要以初中、中职英语教学实践为案例。但是,笔者认为,实践课堂强化技术在各个年段、各个学科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是相通的。只要结合有关课堂强化技术理论并自我实践,对比研究,慎重而恰当地使用课堂强化技术,即学会何时、何地以及如何给予强化,就可以保证课堂强化的积极成效,提高教学效果,特别是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维习惯方面效果更显著。希望广大教师能更关注课堂强化技术并应用于实践,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行为,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王恒.小学课堂强化行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2]崔允漷.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浙江省杭州财税会计学校)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
情景教学法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探究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从美术创作论人才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