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月芳,金惠敏
(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浙江湖州 313000)
国内首部精神卫生法规定,精神卫生工作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预防、治疗和康复相结合的原则,实行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及家庭和单位尽力尽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综合管理机制[1]。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对提高精神疾病疗效、减轻患者病情、逐渐适应正常生活、回归社会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2]。为促进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发展,在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条件下,精神专科医院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出院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方案等信息,使患者在社区能得到持续的治疗及康复。为了解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出院后同意参加社区管理治疗的现状,笔者对本院出院的1 021例重性精神病患者的资料作统计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 对象 入组标准:诊断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诊断标准[3];在本地区居住;重性精神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双相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等六大类[4]。抽取2011年1月至12月符合入组标准的本院出院重性精神疾病患者1021例的资料。
1.2 分析方法 根据患者出院病历留存的知情同意书自行设计表格,内容包括一般资料和是否同意参加社区管理治疗。一般资料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主要诊断、居住地址。
1.3 统计学方法 所获数据输入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x2检验;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以是否知情同意为应变量(不同意=1,同意=0),以性别(男=1,女=0)、年龄(>55岁=0,25~55岁=1,<25岁=2)、地区(城市=1,农村=0)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患者一般资料 1 021例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中男449例(44.0%)、女572例(56.0%);年龄:<25岁156例(15.3%),25~55岁650例(63.7%),>55岁215例(21.0%);诊断分类:精神分裂症724例(70.9%),双相障碍269例(26.4%),其他重性精神疾病28例(2.7%);居住地:城市170例(16.7%),农村851例(83.3%)。
2.2 患者知情同意率 1 021例患者中,同意参加社区管理治疗588例,同意率为57.59%;不同意433例,不同意率为42.41%。
2.3 影响患者同意参加社区管理治疗的影响因素分析
2.3.1 影响患者同意参加社区管理治疗的单因素分析 见表1。
表1 影响患者同意参加社区管理治疗的单因素分析(例,%)
2.3.2 影响患者同意参加社区管理治疗的多因素分析 以同意与否为因变量,将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各因素为自变量进入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见表2。
表2 影响患者同意参加社区管理治疗的多因素分析
3.1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参加社区管理治疗的同意率较低 本调查显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出院后,同意参加社区管理治疗的比例为57.59%,说明本地区社区精神卫生服务虽然已覆盖所有社区,但仍有较大比例的患者出院后不愿意接受社区提供的精神卫生服务。分析其原因,可能精神卫生资源集中于专科医院[5],而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力量较薄弱,仍采用传统的服务模式,由社区医生或护士定期上门访视,由于专业知识不足[6],不能提供较高水平的服务,难以取得大多数患者及家属的信任;另外,社会对精神疾病患者存在歧视心理[7,8],部分家属因担心患者病情信息泄露,给生活及工作造成影响,因此不愿意接受社区提供的服务。
3.2 影响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同意参加社区管理治疗的因素分析 本次调查显示,影响患者同意参加社区管理治疗的因素为患者的性别、居住地区、年龄<25岁和>55岁,其中男性、<25岁及居住在城市的患者出现不同意的比例相对较高,系不同意参加社区管理治疗的独立风险因素。分析原因: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男主外、女主内”,男性的社会活动比较活跃,因担心受到社会歧视而不愿意参加社区管理治疗,而女性患者相对希望能得到他人更多的关心,因此比男性较容易同意参加社区管理治疗;<25岁的患者正处于求学、交友、婚姻或就业的关键时期,病情信息的泄露会影响患者的学习及就业等,据相关报道[9],42%精神疾病患者承认自己曾受到单位不公正对待,或受到同事、同学、邻居等歧视,并导致婚姻或恋爱失败,因此,患者及家属对病情信息保密程度就较高;居住在城市的患者到精神专科医疗机构就诊较方便,影响了患者参加社区管理治疗的积极性,同时相关调查分析显示[10],来自于城市的患者家属感知病耻感水平要高于来自农村的家属。
3.3 对策
3.3.1 改变传统的社区管理模式 对精神病患者改变传统的社区管理模式,建立由精神科医生、护士和社区医务人员及社会工作者(民政、残联、村委会)等人员组成的个案管理服务团队[11],对患者的精神症状、躯体状况、危险性、社会支持、残疾情况、经济状况等进行全方位评估,确定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制定合理的服务计划,采取积极药物治疗、集体和个别心理教育、社会功能康复训练等相关策略,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连续、综合的服务,以改善患者精神症状,降低疾病复发率,提高康复水平。
3.3.2 充分尊重患者及保护隐私 社区医生或护士为患者提供服务时,要注意方式方法,可采取门诊诊治、电话访视等多种方式,注意保护患者的疾病信息,同时建立精神卫生知识宣传普及长效机制,提高人们对精神疾病的认识,能主动与患者接触,消除歧视,为患者回归社会创造良好的环境。
3.3.3 建立精神疾病社区康复机构 建立社区康复机构,使经过住院治疗急性症状得到控制但社会功能尚未恢复的患者,在社区康复中心接受工疗、农疗、娱疗、药疗、心理健康教育等,有助于患者的全面康复、顺利回归社会。
3.3.4 加强精神疾病社区防治队伍建设 制定社区精神卫生人才培养计划,采取进修、业务培训等方式,加强精神疾病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和应付各种状态的能力,以利于提高社区精神疾病康复的效果。
3.3.5 提供个性化的社区服务 对男性、年龄<25岁或>55岁的患者重视心理干预,作好评估,针对性地采取适合于不同患者的个性化心理干预,包括认知干预、行为干预、支持性干预及教育性干预等措施,提供个性化的社区服务,增强患者对疾病的应对能力。
参考文献:
[1]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行政法室.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解读[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9-21.
[2] 朱宏敏,鲍勇.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精神卫生提供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9,25(9):624-625.
[3]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30.
[4] 卫生部.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Z].2009-10-3.
[5] 李玲.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体系未成熟[J].中国医院院长,2012,(8):62-63.
[6] 沙蓉,陈颀,付培鑫,等.慢性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J].精神医学杂志,2012,25(2):150-152.
[7] 孙丽娟,张国富,郑红丽,等.精神病患者家属病耻感的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8):917-918.
[8] 马灵亚,吴桂红,陈利军.家庭支持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院外遵医行为影响的调查与分析[J].护理与康复,2009,8(9):734-735.
[9] 高士元,费立鹏,王向群,等.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家属受歧视情况[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2):82-85.
[10] 张红彩,王凤,刘玉莲,等.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感知病耻感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12):1061-1064.
[11] 季卫东,周国权,黄佩蓉,等.发展中国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体系的思考[J].中国卫生资源,2011,14(4):245-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