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慧仙
2014年8月是杨绛先生处女作发表 80周年,她八十年如一日潜心文艺创作,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艺术作品和精神财富。杨绛先生是生命的“烤火者”,她早年曾翻译英国诗人蓝德的诗:“我和谁都不争, /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 /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 /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也准备走了。 ”在大自然和艺术的滋养中,杨绛的生命依然散发着蓬勃的热力和光芒。杨绛先生的创作与人格皆透着温婉而坚韧的气息,彰显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精神品格。
刘勰以为“情性所烁,陶染所凝”,艺术精神既“肇自血气”,又“功以学成”,是作者先天素养和后天培养相融合的产物。杨绛出生于辛亥革命前百日,亲历了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文革”的百年风雨历程。深厚的家学渊源、和美的家庭氛围、中西合璧的正规教育,皆是她思想品格和艺术信仰的根柢。她曾与钱锺书留学牛津大学、巴黎大学等名校,呼吸着民主科学的气息,获取文学和艺术的滋养,这一切都为她日后的文艺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她的学识和名声,更因为她人格上的魅力。杨绛拥有温婉缄默的智慧,擅长洞彻世态人情,常以坚韧豁达的态度捻花笑对人生。
她待人谦恭有礼,说话轻声细语,温婉典雅的气质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待家里的保姆更显宽容温情,“家里只我一人,如果我病了,起不了床,郭妈(保姆,笔者注)从不问一声病,从不来看我一眼。一次,她病倒了,我自己煮了粥,盛了一碗粥汤端到她床前。她惊奇得好像我做了什么怪事,从此她对我渐渐改变态度。 ”[1]
杨绛由宽裕的娘家嫁到寒素的钱家,她任劳任怨,连父亲杨荫杭都心疼女儿当了不要钱的“老妈子”。“锺书写《围城》,阿季(杨绛,笔者注)兼做灶下婢,生火、烧饭、洗衣全她一人包了。阿季跟婆婆、妯娌、小姑子们没多少共同语言只好借了架缝纫机,汗流浃背,独在蒸笼般的亭子间里缝纫她默默地学做大家庭中儿媳妇所担负的琐务,敬老抚幼,诸事忍让。 ”
[2]杨绛的温婉体贴、隐忍宽容,赢得了夫家上上下下的喜爱。这一切都源自她对丈
而亲友平素敬重杨绛的为人,不仅因夫的爱——“我了解钱锺书的价值,我愿
为他研究著述志业的成功,为充分发挥他的潜力、创造力而牺牲自己。这种爱不是盲目的,是理解,理解愈深,感情愈好。相互理解,才有自觉的相互支持。 ”[3]
钱锺书的堂弟钱锺鲁则最佩服大嫂身上的韧劲。“杨绛先生身上的坚强性格有她父亲老圃先生的传统,老圃先生豁达,并不训示子女,不过他自己的言传身教,使杨绛变得坚强乐观。 ”[4]正是这股血液里流淌的温婉与坚韧,让杨绛在百年的生命长河里,从容淡笑迎击命运的种种安排。在她身上体现了中国女性传统与现代的奇妙结合,从而彰显其个性鲜明的艺术精神。
“孤岛”时期,乘公车过租界须停车检查。一次杨绛站得比别人略晚, “日本兵觉察了,他到我面前,瞧我低头站着,就用食指在我颔下猛一抬。我登时大怒。他还没发话,我倒发话了。我不会骂人,只使劲咬着一字字大声说:‘岂有此理! 我看见日本兵对我怒目而视。我们这样相持不知多久,一秒钟比一分钟还长。那日本人终于转过身,我听他蹬着笨重的军靴一步步出去,瞥见他几次回头看我,我保持原姿态一动都不动。 ”[5]在场的人们都为她捏一把汗,愤怒之下她竟忘记害怕。流淌在血管里的都是热血,杨绛一改平素的温婉缄默,冒着生命危险维护国人的尊严,这般勇气无疑来自她内心深处不屈的信念。因为有脊梁的中国人往往视尊严和人格为生命,“像牲口一样活,像蝼蚁一样死”亦为杨绛所不耻,我们隐约可见她骨子里的坚韧。
“三反”运动期间,全国范围内开展对所谓“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清查和批判。杨绛当时任教清华大学,尽管她极力绕开有“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嫌疑的细节,诸如男女主人公的恋爱问题,但终究难逃被“控诉”的命运。一次控诉大会上,有个她从未见过也不是她的学生的人,咬牙切齿、顿足控诉杨绛,点名道姓说: “XXX先生上课不讲工人,专谈恋爱。 “XXX先生教导我们,见了情人,应当脸皮发白,腿发软。 “XXX先生甚至于教导我们,结了婚的女人也应当谈恋爱。 ”[6]诸般断章取义、提纲上线的控诉,让杨绛成为大会的焦点和人人唾弃的“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代言人。性情温婉谦和的杨绛,生平未曾经历这般无辜无理的侮辱,但她努力平息自己的情绪,并没有采取当众的反驳和辩解,始终保持温婉典雅的风度,默默退场。每天“太阳照样升起”,杨绛一以贯之不卑不亢地坦然生活。她以为:知道我的人反正知道;不知道的,随他们怎么想去吧,人生在世,冤屈总归是难免的。[7]但这场控诉大会不但没有击垮她,反倒增加了她的坚韧和勇气,往后人生的惊涛骇浪她都能从容面对。
“文革”中,杨绛又经历了大大小小的批斗会,她始终从容地看待风云变幻和世态人心,保持着温婉而坚韧的一贯作风。派给她洗厕所的任务,她亦坦然接受:“我至少可以不‘脱离实际,而能‘为人民服务了。 ”她“把两个斑驳陆离的磁坑,一个垢污重重的洗手瓷盆和厕所的门窗板壁都擦洗得焕然一新”[8],出乎大家的意料。尤为可贵的是,她从不做落井下石昧良心的事,当钱锺书被革命群众贴大字报,她打着手电筒,在“人民群众”声称要打倒钱锺书的大字报下贴声明,澄清事实。在批斗大会上,她敢跟“革命群众”跺脚敲锣、据理力争,胆识和气量让人钦佩。她始终坚信,“打我骂我欺侮我都不足以辱我”,“我自巍然不动”。此可谓“清清淡淡的悠远,不是皎皎者易污,也非..者易折”。这“威武不屈”的坚韧背后,依稀可见杨绛温婉含泪的微笑,她从不肯低下高贵的头颅,因为这是生命尊贵的象征。
“不置可否”凝聚着另一种坚韧。“文革”的特殊背景,杨绛和一切有理智和正常情感的人们一样,对那个特定环境是有“哀”和“怨”的,尤其是面对亲人遭遇不幸。但杨绛的述说方式,不是北岛《回答》里的“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 ”的壮烈,也不是巴金《随想录》里透露出的撕心裂肺的悲愤。她更多的是温婉平静的叙述,没有声泪俱下、咬牙切齿,于不见血泪中写血泪,于不言“控诉”中说控诉:
这次送我走,只剩了阿圆一人;得一已于一月前自杀去世。得一承认自己总是‘偏右一点,可是他说,实在看不惯那伙‘过左派。他们大学里开始围剿‘五一六的时候,几个有‘五一六之嫌的‘过左派供出得一是他们的‘组织者,‘五一六的名单就在他手里。得一末了一次离开我的时候说:‘妈妈,我不能对群众态度不好,也不能顶撞宣传队;可是我决不能捏造个名单害人,我也不会撒谎。 他到校就失去自由工宣队
领导全系每天三个单元斗得一,逼他交出名单。得一就自杀了。[9]
“文革”中,不管是最亲的小妹妹杨必心脏衰竭辞世,还是女婿不堪侮辱自杀,杨绛内心深处无疑是悲痛难当。但行文中,她的情感不是山洪暴发式的一泻千里,而是经过理性的克制和沉淀,升华为温婉超脱的冷静。这既是时间积淀对她的言语启示,又是她对艺术的审美心智优长的发挥。她怀着温婉坚韧的情怀,化庄严为含泪淡笑,寄情于那个万家墨面的悲剧时代,她和我们古老的民族一齐沉默着走过了漫长严酷的寒冬。
而对于生平“唯一的杰作”——女儿钱瑗的病逝,杨绛也极少正面描写哀痛,而采用梦境的方式,梦与现实交织,虚实难分,但情感流露却真挚动人。《我们仨》中,杨绛仿佛变成一个个沉重的梦,追随着女儿的踪迹,偎依在女儿身边。女儿病重,杨绛 “心上像给捅了一下,绽出一个血泡老人的眼睛是干枯的,只会在心里绽出血泡添泪眼。 ”当得知女儿去世,杨绛心痛欲裂——“我的手撑在树上,我的头枕在手上,胸中的热泪直往上涌,直涌到喉头。我使劲咽住,但是我使的劲儿太大,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只听得噼嗒一声,地下石片上掉落了一堆血肉模糊的东西。 ”
[10]杨绛的情感含蓄内敛,不哭天抢地、悲痛欲绝,仿佛波澜不惊的平缓溪流,字里行间却隐约汹涌着一个汪洋的强烈震撼。她在貌似平和的满纸温婉中,展示了一个含泪淡笑的芬芳世界。
杨绛一向隐忍淡泊、与世无争,但她曾说“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 ”[11]2013年,京城某拍卖行宣布将举办“钱锺书的书信手稿专场”拍卖会。由于书信中不少涉及对历史和学人的批判,有钱锺书认为“不能公开说的话”,故温婉低调的杨绛两次发表紧急公开声明,“我不明白,完全是朋友之间的私人书信,本是最为私密的个人交往,怎么可以公开拍卖?个人隐私、人与人之间的信赖、多年的感情,都可以成为商品去交易吗?年逾百岁的我,思想上完全无法接受。 ”[12]她果断地采取法律手段“叫停”了拍卖,让我们感觉到她温婉而坚韧的强大内心,人们也受到百岁老人良心的拷问和捶打。
此外,杨绛的小说《洗澡》《倒影集》等都是“哀而不伤,怨而不怒”(胡乔木语)的好文字,描绘世态人情皆温婉、贴切、有韧性。钱锺书和钱瑗相继去世后,年近九旬时杨绛殚精竭虑地整理钱锺书天书般的笔记 7万余页,并做全面细致的编排,出版了 3卷《容安堂馆札记》,20卷《钱锺书手稿集 ·中文笔记》,178册外文笔记,贡献卓越; 92岁时,她完成可媲美《追忆似水年华》的温馨文字——《我们仨》;96岁高龄时出版了人生哲思录《走到人生边上》,并完成口述传记《听杨绛谈往事》,至今仍有散文作品见诸报刊。她温婉而坚韧的叙述中,闪烁着动人的艺术辉光。
杨绛先生温婉而坚韧的艺术精神,带给这个喧嚣浮躁时代温润的慰藉,而她高贵、深湛的灵魂引领我们永恒上升。
注释:
[1]杨绛 .走到人生边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43.
[2]吴学昭.听杨绛谈往事[M].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008.141-142.
[3]周毅.坐在人生的边上——杨绛先生百岁答问[N] .文汇报.2011-7-17.
[4]王恺.百岁杨绛:尊严和信仰[M].北京:三联生活周刊[J].2011(31).
[5]杨绛.闯祸的边缘.杨绛文集[A].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2):346.[6][7]杨绛:控诉大会,杨绛文集[A].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2):242-244.
[8]杨绛.丙午丁未年纪事.杨绛文集[A].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2.):171-172.
[9]杨绛.干校六记.杨绛文集[A].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2):10.
[10]杨绛.我们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155-158.
[11]杨绛.走到人生边上[M].北京:商务印书局,2007.80.
[12]王贺健、张雷.书信遭拍卖杨绛很受伤.法制晚报[N] .2013-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