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春胜
【摘 要】21世纪是全面实行课程改革的时间,过去的语文教学目标过分强调思想性文学性,强调知识的传授,滔滔不绝一堂课,到头来学生在语文能力培养上收效甚微。语文教学要把授知、育德、益身和益心有机结合,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变传统的封闭性为开放性,拓展教学空间和时间,面向社会生活,深入心灵,激发学生自身的创造力和潜能;课程评价标准要由单一性向多元化转变,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以激励学生的发展作为评价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关键词】课改 课堂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4.016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
一、新课改对教师角色变化的要求
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很高,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新课改的深入才不是一句空话,因此,要当好一名合格的称职的教师,应该有以下几点要求:
首先,教师应该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实践证明:教师在学生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又是全方位的,教师的言行举止、衣饰姿态等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教师不仅要积极主动地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而且应在这个过程中千方百计的通过示范作用来有效的引导学生按预定的目标发展。
其次,教师应是学生发展的评价者。新课改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做出有效的评价,以全面、具体、综合的记录学生成长的历程,达到真正开发学生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的目的。
另外,教学应是终身学习者。教师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伴随终身的过程。我们学校每次组织教研课、观摩课等,许多老师不愿参加,以各种理由推脱,这也说明教师在这一点上认识不到位,总认为站在自己的原点上,还是一个老师,但是否是一个合格的、适应新课改的老师就不一定了。
二、自主、合作、探究性课堂教学
语文的动态特征使学生的参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尤显重要。教师要充分创设条件,刺激学生动眼看、动脑读、动笔写的能力。强化学生的读写过程、听说过程、读与写、听与说的训练可以相互结合。从学生的阶段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出发,精心设计、选择导学方法与课堂结构,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最佳教学情境,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应该坚决摒弃那种“老师讲课照本宣科洋洋洒洒口干舌燥,学生听课埋头笔录手忙脚乱头昏脑胀”的局面。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对教材的感知、钻研、探讨来获取新知,变传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发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的翱翔,在探索路上奋勇的攀登。这里所说的自主学习,并不是教师上课后就撒手不管、放任自流,而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和进取意志。在我们学校前几周组织的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中,绝大部分教师都想让学生自主、和作、探究学习知识,但应用不好,有的教师把问题提出后,让学生讨论、探究,但时间太短,未给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以致让人感觉有走过场之嫌。
笔者在讲《孔乙己》这课时,我先让学生仔细朗读课文的最后一段“我好久都没见到孔乙己了,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后提问:这里的“大约”和“的确”矛盾吗?为什么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呢?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读课文,在读中自主理解。又如我在课堂上让学生把课本的情节通过学生的表演,充分的展示出来,虽然学生动作幼稚、表演的不太成熟,但这充分体现了课堂改革的精神,是非常可喜的。还有的老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扮演小记者,采访老师、采访学生,这样既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到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能力。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现呢?我认为: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提出不同要求,分层进行,循序渐进,使之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
首先,教师应在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前,根据教材中应注意和掌握的知识编制一系列问题或者提出要求,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进行有目的、有序的尝试,学生通过浏览、阅读教材、看注释、读材料、查资料、分析课文等,从中获得初步的感性知识,即最基础的知识,这也是自主学习系统的最初阶段,是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学习主动权的起点。
其次,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后,教师应进一步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知识之间的联系,训练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 可要求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从而自己解决问题。
第三,教师应引导学生应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逐渐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在活动中去体验、去总结、去归纳自己的劳动成果,把已学到的知识迁移到学习新知识的领域中去。由旧知识向新知识延伸、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由课本内向课本外延伸。在这方面,我们的老师做的不是很好。如:新课结束后,教师应让学生知识得到迁移、延伸、口头作文等。
最后,可以放手让学生自拟试题和答案,相互批改、总结,提出改进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语文课堂是实施新课改的前沿阵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个“导”字上,即导学、导问、导思、导法、导行,做一个学生学习的出色策划者、组织者,做一个导演。学生必须进行大量语言实践,这是老师的讲授哪怕是精讲所代替不了的,老师要为学生的这种实践多创造契机、提高效率。当然,素质教育是一个全新的系统工程。我们只有狠抓课堂教学,提供课堂教学的质量,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使课改落到实处。课堂教学中,我们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才能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带来一片“新天地”。当然,要寻求一个最优化的教学模式,还有待广大语文界同仁的共同努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