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玉英 张慧春 陈晓蕾
摘 要:目前高校大学生的幸福感现状不容乐观,其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就是心态问题。如何培养大学生的正确幸福观,如何从心理的角度对其进行健康的教育,是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大学生的幸福感现状,及其心理影响因素,并从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角度进行了培育探讨。
关键词:幸福观;幸福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1-0153-02
目前高校大学生的幸福感现状不容乐观,其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就是心态问题。如何培养大学生的正确幸福观,如何从心理的角度对其进行健康的教育,是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幸福观教育,通过教育和引导帮助大学生的精神追求与幸福追求达成一致。
一、解读幸福感与幸福观
幸福是指人们在创造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条件的实践中,由于目标和理想的实现而感到精神上的满足。它是一种感受良好时的情绪反应,一种能表现出愉悦与幸福心理状态的主观情绪。主观幸福感主要是指个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整体评价。包括生活满意感和情感体验两个基本成分。
幸福观属于社会意识的一个范畴,是人生观的一部分或一个方面,是指人们对幸福的根本看法。大学生幸福观是指大学生对自身一系列幸福问题的整体思考,是大学生幸福感受中的理性部分,它影响和制约着个体的幸福感知和幸福体验,对大学生幸福感具有指引和调适作用[1]。大学生的幸福观是他们自身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的直接反映,是他们对什么是幸福和怎样获取幸福的一种人生态度的体现[2]。
从上述的分析中我们不难可以看出,幸福感是人们对幸福的感受,其强弱与否与其对幸福的看法和其人生态度等密切相关,也即幸福感与人的幸福观有着直接的、内在的联系。
二、大学生幸福感现状及影响因素
(一)调查对象
本研究选取了辽宁省某高校学生160人进行了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状况测量,量表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总体幸福感量表(GWB)修订版。回收问卷160份,剔除无效问卷,有效问卷为151份,占被试总数的94.4%。调查结果使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3]。
(二)调查结果
1.学生幸福感分析
根据修订后的总体幸福感量表(GWB)的全国常模,将男性得分为75分,女性得分为71分以上者确定为总体感觉幸福人群,此分数以下人群确定为总体感觉不幸福人群。调查结果显示,感到幸福的学生占所调查总人数的35.1%,感到不幸福的学生占所调查总人数的64.9%,具有不幸福感的学生所占比例远远大于有幸福感的学生,说明大部分学生幸福感不强。
2.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分析
经分析,学生感觉有症状,其程度为中到严重的人数比例为8.6%;学生感觉有症状,其严重程度为轻到中度,存在心理困扰者的人数比例为57.0%;学生感觉良好,心理健康者的人数为33.1%。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
3.幸福感和SCL-90两变量的相关分析
经相关分析后发现,学生的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水平存在非常显著地负相关,系数为-0.474,即SCL-90分数越高,幸福感分数就越低,说明心理问题越多,幸福感就越低。
4.不同类型学生在幸福感和SCL-90上的差异比较
(1)不同年级学生在幸福感和SCL-90上的多重比较分析。结果发现,不同年级组的学生在幸福感和SCL-90得分上均存在显著差异。一年级学生和三年级学生、一年级学生和四年级学生在幸福感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其他年级组之间不存在差异。分析其原因可能为一年级学生因为刚刚进入大学,幸福感比较强烈,而三年级和四年级学生因为即将面临就业与考研的选择以及找工作的困难和境遇,因而他们会很少体验到幸福感。在SCL-90测验上,一年级学生和二年级学生存在着显著差异,其他年级组之间不存在差异,分析其原因可能为一年级学生经历了高考的洗礼,其心理健康水平可能会稍逊于二年级学生。
(2)不同性别学生在幸福感和SCL-90上的差异比较。结果显示,不同性别的学生在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水平方面差异显著。女生比男生表现出更多的心理问题,但是女生的幸福感要比男生更加强烈,差异边缘显著。可以解释为本研究所调查的高校为一所工科院校,男生数量比较多,而女生的数量比较少,因此,女生可能会相对于男生来讲,感觉很幸福;此外,女生在主观上容易感知到幸福,会主动去思考自己关于幸福与否的问题,而男生在这方面没有女生表现得更细腻,因此,他们不会主动去思考关于幸福的问题。
(3)不同政治面貌学生在幸福感和SCL-90上的差异比较。结果显示,不同政治面貌的学生在幸福感和SCL-90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4)不同职务学生在幸福感和SCL-90上的差异比较。结果显示,不同职务的学生在幸福感和SCL-90上都存在显著差异。学生干部的幸福感要比普通学生强,心理健康水平高,且都达到了顯著性水平,具有统计学的意义。其原因可能为,身为学生干部的学生在各方面的条件都比较优越,因此自信心比较强,容易感知到幸福,且心理状态也自然达到了愉悦的境况。
(5)不同专业性质学生在幸福感和SCL-90上的多重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不同专业性质学生在幸福感和SCL-90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幸福感方面,工科学生的幸福感要弱于文科和艺术类学生,但理科学生的幸福感却强于艺术类学生。分析其原因可能为工科学生一般男生比较多,而文科和艺术类学生女生多,然而理科学生的幸福感却强于艺术类学生,这可能说明理科学生的幸福感知度要弱些,即很容易感知幸福。在心理健康水平方面,理科学生要强于艺术类学生,其原因可能为艺术类学生比较感性,相比理科学生来讲更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6)不同籍贯学生在幸福感和SCL-90上的差异比较。结果显示,不同籍贯学生在幸福感和SCL-90上都存在显著差异。城镇的学生要比农村的学生体验到更多的幸福,且心理健康水平要高于农村的学生。其原因可能为家住城镇的学生要比农村的学生在生活等方面有优越感,自然会容易感知到幸福,而且心理健康水平也要高些。
三、影响大学生幸福观形成的心理因素
从以上的调查中发现,目前大学生的幸福感普遍偏低,主要是因为其未建立正确的幸福观,不知道如何去评价和感知幸福。而幸福观及幸福感的形成,其影响因素众多,心理因素是重要的一个。
作为社会心理体系一个部分的幸福感,受到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心理因素有民族性格、自尊程度、生活态度、个性特征、成就动机等。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邢占军就从知足充裕体验、心理健康体验、社会信心体验、成长进步体验、目标价值体验、自我接受体验、身体健康体验、心态平衡体验、人际适应体验、家庭氛围体验10个方面对我国居民的幸福感加以度量[4],其中大多数方面都属于人的心理因素的内容,此外还把“心理健康体验”单独提了出来,这更显示了人的心理因素对于幸福感及幸福观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造成目前大学生幸福感低的原因除了上述调查结果中的不同学生类型造成的差异之外,从心理层面上的原因有比较心理、没有目标、消极心态、不知道奉献和过于焦虑等。
四、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幸福观培育中的路径探析
(一)加强低年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应该包含职业理想规划、职业选择规划和学习目标规划。大学低年级学生的主要任务更多的是尽快融入新的集体,适应大学生活,抓好基础课的学习。因而要大力加强低年级学生的职业生涯,包括职业理想的规划、职业选择的规划和学习目标的规划。
(二)加强高年级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
大学高年级的学生因为会直接面临着考研与就业的选择,以及如何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因而此时的学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态问题,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首先,让学生秉承正确的就业观念非常重要。其次,让学生有一个健康的就业心理准备。最后,让学生学会选择。
(三)加强对普通学生的幸福观引导
从以上的研究中发现,作為学生干部要比普通学生的幸福感要高,因此要加大对普通学生的幸福观教育。首先可以通过沟通交流或者通过对学生的幸福感采用自陈量表的形式进行评估,分析出学生本身对幸福的认识,总结出学生出现错误幸福观的结点,针对这一结点进行心理辅导[5]。
(四)加强对于特殊群体的幸福观教育
通过研究结果得知,农村群体的学生幸福感较低,因此应该加大对以上特殊群体学生的幸福观教育。首先,应通过多种渠道如心理行为训练等建立他们的自信心。其次,多与特殊群体学生进行谈心、鼓励其多参加课外活动、给予其积极关注等。此外,还可以通过量表测验加分析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估和指正,从而对其进行幸福观教育。
(五)塑造大学生的积极人格特质
积极心理学家赛里格曼等人研究发现,有六种美德和二十四种积极人格特质普遍存在于每一个个体身上。六种美德是智慧、勇敢、仁慈、公正、律己、卓越,二十四种积极人格特质是创造力、好奇心、开明、好学、洞察力、诚实、英勇、坚持、热情、善良、爱心、善于交际、公平、领导才能、团队协作、宽容、谦虚、谨慎、自律、鉴赏、感恩、希望、幽默、虔诚。这些积极人格特质在不同年龄的人身上表现会有所侧重,但是这些积极人格特质对提高人们生活的满意度很有帮助[6]。大学生群体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应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活动等形式帮助学生形成以上的人格,从而为大学生的人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彭永东.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实践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40-144.
[2]李嘉美.交往理性在高校幸福观教育中的作用[J].现代教育管理,2013(4):112-116.
[3]杨晓明.SPSS在教育统计中的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72-286.
[4]邢占军.城乡居民主观生活质量比较研究初探[J].社会,2006(1):130-141.
[5]李慧.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生幸福观[J].科教纵横,2011(4):212.
[6]陈伟.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桂林:桂林理工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