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才 张 森 郑娅丽 徐开丽
十堰市武当山特区医院内科,湖北十堰 442714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和主要致残因素之一,有文献[1]报道,随糖尿病病程的延长,其发病率可高达60%~90%。DPN通常是一个隐匿、渐进的过程,多为双侧同时起病,可累及感觉、运动及自主神经,以感觉神经受累较早、肢体疼痛麻木为突出特点,最终导致足部溃疡、坏疽,以致截肢,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然而,目前DPN尚缺乏特异的疗效满意的治疗方法。本科观察采用丹红注射液联合脑心通胶囊治疗DNP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选取2010年9月—2014年1月本科住院患者中诊断为DPN的患者共7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37例,其中男19例,女18例,平均年龄(51.7±7.9)岁,糖尿病病程平均为(7.9±2.6)年,DPN病程平均为(9.2±3.5)个月;观察组患者37例,其中男17例,女20例,平均年龄(50.8±8.8)岁,糖尿病病程平均为(7.6±2.7)年,DPN病程平均为(9.1±3.4)个月。两组患者在性别分布、年龄及病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参照美国糖尿病协会(ADA)于1997年发布的关于DPN的诊断标准制订:①有糖尿病病史;②持续性的肢体感觉神经病变症状,如疼痛、触觉、温觉异常等;③肢体运动神经病变症状,如步态不稳、踩棉花感等;④经肌电图测试显示运动、感觉神经传导异常;⑤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如酒精中毒、维生素B12缺乏、药物中毒、感染及营养不良等。
排除标准:①有严重心血管疾病及肝、肾功能不全者;②过敏体质或对治疗用药过敏者;③合并有急性并发症者,如严重感染、皮肤破溃等;④孕妇或哺乳期妇女。
两组患者在入院后均给予DPN常规治疗及对症处理,包括控制饮食、控制血糖、降压、降脂、健康教育等措施,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甲钴胺500 μg,肌肉注射,每日1次;观察组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加丹红注射液4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同时口服脑心通胶囊,3粒/次,每日3次。两组疗程均为1个月,治疗前后计算患者的临床症状评分及检测神经传导速度。
1.4.1 临床症状评分 参照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CSS)[2]对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进行评分。
1.4.2 神经传导速度 采用肌电图电生理检测患者的尺神经及腓神经传导速度。
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临床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临床症状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临床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症状评分比较(n=37,分,
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神经传导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神经传导速度均显著提高(P<0.05);观察组神经传导速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糖尿病患病的人数也呈现飞速增长。《中国糖尿病防病指南》中的数据表明,2型糖尿病发病率1979年仅为1%,到2002年则迅速增长至4%~5%。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和主要致残因素之一,其症状复杂,确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治疗较为棘手。一般认为高血糖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机制的主要原因,同时代谢紊乱、血管损伤、氧化应激以及自身免疫等因素均对其有影响,此外,其发病率随着病程的延长亦有增高,同时受年龄、血糖控制的程度以及局部神经营养供应等情况的影响。
祖国医学认为,DPN大致归属于中医“麻木”、“血痹”、“痛证”、“痿证”等范畴。中医古籍对该病已有初步记载,如《王旭高医案》中记载:“消渴日久,但见手足麻木,肢凉如冰”。究其病机,盖因气虚失运,或阴虚燥热,致风痰内生,阻于血脉经络,血行不畅,不能通达四肢,肌肉筋脉失于濡养所致。治疗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通络为主,而活血化瘀通络法则是治疗本病的根本法则。
丹红注射液主要由丹参和红花组成,二者均有活血化瘀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3-5]表明丹参的有效成分为丹参酚酸和丹参酮,具有降低血黏度,促进损伤细胞修复,提高微循环的功用;红花有效成分为红花苷和红花黄色素,同样能改善微循环、防止血小板凝集。脑心通胶囊是由黄芪、赤芍、丹参、红花、地龙、全蝎、水蛭等16味中药组成,具有益气活血,化瘀通络之功效,可防止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成,促进侧支循环建立,有抗缺血缺氧、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运用丹红注射液联合脑心通胶囊治疗DNP后,治疗组DPN患者的临床症状评分显著下降、神经传导速度显著提高,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表明丹红注射液联合脑心通胶囊是治疗DPN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0.
[2]刘凤,毛季萍,颜湘,等.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应用价值[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33(12):1137-1141.
[3]刘光颖,李峥.丹参现代药理研究概述[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27(5):153-156.
[4]施峰,刘焱文.红花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9):1666-1667.
[5]方坤.步长脑心通胶囊药物治疗进展[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23(6):560-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