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
中图分类号:G852.9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8-038-02
摘 要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黔西北(毕节市)苗族在漫长的迁移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民族体育文化。从黔西北苗族人民的迁移和所产生的体育文化这一显著特征入手,探讨苗族人民英雄情结形成因素,有助于更加深刻地认识苗族内在本质及体育文化。
关键词 黔西北 苗族迁移 体育文化
一、黔西北苗族的迁移史与体育文化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苗语自称“蒙”,他称为“素苗”、“正苗”、“七寨苗”。毕节市(又称黔西北)苗族属于迁三苗于三危其中部分,《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名曰苗民”,这一地区的苗族操西部方言,有关专家学者研究认定,西部方言苗族也就是古三苗在历史大迁徙中的先遣部队,他们在战火纷飞中迁徙,为后来者铺路奠基,最后大部份在黔西北滇东北落脚定居。黔西北苗族现流传的大量古歌、故事乃至音乐舞蹈基本上与历史家们的研究相吻合。流传于贵州赫章的《苗族迁徒歌》追述,“古时苗族住在直米力”,直米力“传说在河北一带。”他们在直米力平原上建起许多城垣,最大的是直米力城和利磨城。此时的首领是格蚩尤老、格娄尤老,以及掌管军事的甘骚卯毕。后来,格米即皇(黄)帝派沙昭觉堵敖率大军攻打,格蚩尤老、格娄尤老率众迁到米(黎)城,又迁到小米坝,再来到黄河边;在堵击敌兵时格蚩尤老牺牲,苗族哀伤,连敌方也将他们铸成像供庙上。”三位老人的后人付出巨大代价,终于渡过黄河,斗那义慕大江,千里迢迢抵达花椒大坝子(“在湖南一带”)定居,又被逼迁到底果垒平原(“在湖南一带”),再经崩崩地即大小凉山,最后来到可以藏身的云贵高原。清徐珂《类书集成》清稗类钞记载:“黔于汉,属西南夷,明始设府州县,苗族乃日渐繁,后有自粤迁至者,亦隶属之。白苗在定龙里,低头黄晴,躯短小,红苗在铜仁府,青苗在贵阳,镇宁,黔西,修文,黑苗在都匀八寨,镇远,清江,古州,箐苗亦黑苗别种,在平远州,爷头苗为黑苗类,洞寨苗与爷头苗分寨居,花苗在贵阳,大定,广顺,黎平,……鸦雀苗在贵阳,郎慈苗在威宁州,……黑罗罗在平远,大定,黔西,威宁,……白龙家苗在大定、平远,蔡家苗在贵筑、清平、威宁、大定、修文、清镇。……六额子在大定威宁,白额子在永丰罗斛,白儿子在威宁州,黑民子在清镇大定黔西。”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由于长期的迁徙和居住地的分散,苗语分为三大方言,黔西北的苗族主要使用川黔滇方言滇东北次方言和川黔滇次方言第二土语。川黔滇次方言第二土语区苗族迁居今赫章县青山区铜厂乡沟乌块的时间较早,后分两路迁入威宁县。一路由沟乌块迁入威宁,一路由沟乌块迁今纳雍县的黑沟后,转迁威宁。元明清初,由于战乱、灾害及对苗兵的频繁征调,黔西北部分苗族迁居云南省昭通、永善等县。清代修纂的《黔西州志》记载:“曰花苗,居祟善(里)牌沙诸寨;曰白苗,居西城(里)契荣诸寨;曰青苗,居新化(里)大发诸寨。”黔西北的苗族多自称“Ad Hmaob”(阿卯)或“Hmongb”(蒙)。若按服饰划分,又可俗称为“花苗”或“大花苗”、“白苗”、“青苗。”以“花苗”居多,“花苗”据解释:因为妇女套在衣服外面的“花褡褡”像鸦鹊一朴,所以称“鸦鹊苗”;又因衣服都绣或染有花,而且几十年前男人也穿这样的衣服,所以又称“花苗。”清同治十三年编纂的《毕节县志稿》风俗篇也说:“……花苗……衣棠以花布为之,领、袖及裳皆绣五色或以红绿布为绿,故曰花苗。”
在这期间,体育文化也跟随着民族的迁移而变化,黔西北苗族的部分体育项目作为一种体育文化现象在社会学、民族学、历史学和美学等人文社会科学中具有独特的审视价值。
射弩,这一苗族民间体育活动,在黔西北有着丰富的历史,相传,它是作为作战武器和生活工具制造和使用。用于战斗和打猎使用。是毕节市苗族传统体育优势项目之一。
滚山珠,流传于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猪场苗族彝族乡,滚山珠原名“地龙滚荆”,集芦笙吹奏、舞蹈表演、体育、杂技艺术为一体[5]。滚山珠的舞蹈风格粗狂豪放,深厚的传统体育文化内涵中体现出了苗族独特的民族英雄情和坚韧顽强的民族性格。
爬花杆,流传于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黔西县苗族聚居地区。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初八,苗族人民都要到踩山坪进行踩山活动。
苗族祭鼓节,又称为吃牯脏。是苗旌同胞祭祀祖先的传统节日,常在秋收后举行。 祭鼓仪式的重要庆祝活动“斗牛”和“盛装歌舞”。每个苗族村寨都喂养一条专用于比赛的大水牯牛。斗牛经过精心打扮,威武雄壮。斗牛时,铁炮震天,锣鼓齐鸣。获胜一方的村民要给水牛披红挂彩,以示庆贺。斗牛以后,即行祭鼓各寨将早已备好的作为祭奠的牛当场宰杀,由主持人诵念祭祀祖先恩德的唱词,然后礼邀亲朋和过路行人、观光客人一同享用酒肉。盛装歌舞的场面热闹壮观,延 续好几天,是祭鼓节的高潮。
二、苗族的英雄情结
英雄情结是苗族具有的独特而显著的精神特征。“英雄”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指:“才能勇武过人的人。”人类早期对英雄的认识一是精神上的无所畏惧,二是生理体魄上的强悍勇健[1]。《简明古汉语词典》:“聪明秀出称英,胆力过人称雄”。“情结”则是指被意识压抑而持续在无意识中活动的、以本能冲动为核心的愿望。西方心理学家荣格认为:“情结是意识无法控制的心理内涵。它们和意识分裂,在潜意识中过着个别的生活,时时刻刻准备去阻挡或支援意识意象的需要[2]。”荣格还认为,情结“是自主的,有自己的驱力,而且可以强有力到控制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它们可能往往就是灵感和动力的源泉,而这对于事业上取得显著成就是十分重要的[3]。”把二者概括起来,英雄情结是潜藏于个人或民族内心深处的、时时强有力地支配其思想和行为的、指向精神和体魄上杰出人物的特定的心理状态。
三、黔西北苗族英雄情结来源
苗族先民在古老的史诗中塑造的形象首先是个头大、力量强的大力士,除了体型大、力气大的形象塑造外,还塑造了大量本身富有神秘力量的形象,这类形象的力量不完全来自自身硕大的体形,也与苗族生活中一些力气大的动物不存在类比关系,但是他们同样具有超自然的力量,关键是在可改变人的命运,甚至自然的形态。这些个头大、力量强的形象能不畏艰险、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用自己的智慧和技艺为民族做出贡献的英雄。这类作品的代表作有:《则嘎老》、《则嘎老直米利地战火起》、《格乌列擦、格乌列帮歌》、《格耶爷老格蚩爷老》、《阿秀王》、《斗勒造反》、《独戈王》等。如则嘎老塑造的是苗部族首领则嘎老教人们开荒种植的形象,“则嘎老教人们开垦荒地,则嘎老叫人们开辟良田,则嘎老放水牛开水田,则嘎老用牛来耕耘,用骆驼驮物,则嘎老在旱地栽种高粱毛稗,在水田种植稻谷,把麦种撒在火地,则嘎老用拐杖挖野草尝,尝了一种又尝一种,用草药来医治有病的人”。体现了则嘎老这样一位为了本民族的发展而敢于奉献和牺牲自己的英雄形象,而对这些英雄人物的长久传唱,促使苗族人民不断发展自己、提升自己、解放自己、弘扬苗族人民最优秀本质力量的需要。体现了苗族人民求生的共同生命意志。
在危机面前能挺身而出,捍卫苗族人民利益的英雄人物。如《三位老人之歌》则传唱格炎爷老、格池爷老、嘎梭卯丙三个老人同心协力、抵抗沙召觉地望的侵犯,因战败被迫南迁。歌中对三位老人奋力抗击敌人时作了这样的描述:“世界上最出色的弩箭手,我们的祖先格炎爷老啊!用脚蹬开千斤弓弦,抽剑搭在弦上,嗖嗖嗖一阵响,利箭飞进敌阵,射得敌人排排倒,敌将沙召觉地望,中箭也倒在地上。冲锋陷阵最勇敢的英雄,我们的祖先格池爷老啊!大喝一声震山响,闯入敌阵横冲直闯,杀得敌人尸横遍野,杀得敌人鬼哭狼嚎……[4]”
四、结语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苗族在漫长的融合、迁徙、发展过程中,积淀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作为主要使用川黔滇方言滇东北次方言和川黔滇次方言第二土语的黔西北苗族在迁移、体育文化以及社会历史文化发展中存留下来的传统文化蕴涵着苗族人民的迁徙历史、宗教信仰、伦理道德、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
参考文献:
[1] 孙绍先.英雄之死与美人迟暮[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3.
[2] 荣格.探索心灵奥秘的现代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74.
[3] [英]霍尔等.荣格心理学入门[M].北京:三联书店.1987:36-37.
[4] 龙厚华等.毕节地区苗族百年实录[M].毕节地区求实彩印厂.2007.11:466-467.
[5] 敖怀建等.黔西苗族百年[M].贵阳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