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网络社区的各类新型表现形式正悄然改变着信息传播的方式,在突发事件的舆情传播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突发事件的网络传播具有传播主体多样、速度快捷、破坏性强等特征,应通过官方机构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掌握校园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和引导的主动权。网络舆情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只有准确把握,才能正确引导与应对网络舆情,妥善处置突发事件。
关键词: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
基金项目: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青年基金《高校百度贴吧在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引导研究》(编号2013141004)成果。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全球被空前未有的网络文化席卷,网络成为人们获取和传播信息最快速、最便捷的途径,网络文化也成为人类有史以来最重要的文化之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相关报告指出,网络等新媒体纵深向社会渗透,成为促引国家社会发生全面变革的社会化媒体,在社会网络化与网络社会化这一大势驱引下,中国的网络等新媒体不仅在传播形态、传播方式和社会影响方面极大地超越了传统媒体,而且成长为社会渗透度、融合度极高的“社会化媒体” 。那么,大学生作为网络大军的主要用户群之一,高校网络舆论也日益成为影响其思想和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并且,网络已经超越报纸、广播等其他校园媒体成为青年大学生参与公共舆论,影响社会生活的主要平台。 从最初阶段的电子信箱、电子公告板、博客到贴吧、即时通信以及基于移动终端的微博、微信等社交性应用都是大学生参与较多的网络媒体平台。其中,高校贴吧作为特殊的虚拟区域,以其匿名性、开放性、自由性、丰富性、平等性、非即时的交互性、多向性从出现的开始就吸引了无数的参与者,成为校园网络舆情生成、发展和传播过程中更具主体地位的舆论平台,是大学生参与社会及校园事件活动最为频繁、自由的场所,特别是对于突发事件的传播和推动也有着重要影响。
1 从突发事件出发
何为突发事件?美国学者罗森豪尔特认为“突发事件是指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 在国外,“突发事件”和“危机”常联系再一起。我国虽然自古以来就有着“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危机意识,但是我国对于突发事件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有学者认为,我国现代意义上的突发事件研究是从2003 年开始的,起源于学术界对“非典危机”的反思和研究,并对突发事件进行了定义,指出“广义的突发事件泛指一切突然发生的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直接给社会造成严重后果和影响的事件”。至2007年11月,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以法律的形式对突发事件进行了界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因此,突发事件往往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引发突然性。突发事件以什么方式出现,在什么时候出现,是人们所无法把握的,突发事件的实际规模,具体态势和影响深度,是难以预测的。二是,目的明确性。大多突发事件(除自然事件外),都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欲望性,最终目标往往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三是,瞬间的聚众性。任何一类突发事件,都必然要涉及一部分人的切身利益,使其产生心理压力和变化,引起人们的关注和不安。四是,行为的破坏性。不论什么性质和规模的突发事件,都会不同程度地造成社会、政治、经济、和精神上的破坏与损失。五是,状态的失衡性。如果我们将社会的正常秩序看作是均衡状态的话,那么突发事件则使社会偏离正常发展轨道而出现了失衡。事件的发生,会使人们生活处于不稳定状态,昔日和谐安宁的社会环境会遭到破坏。
相应地,对于高校而言,其突发事件也具有如上一些共性。然而,针对高校的特点,高校突发事件往往被认为是“在高校内部,由于自然、人为或社会政治等原因,引起并突然爆发的,对高校的教学、生活和工作秩序带来一定影响的事件”。譬如,高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此类往往因传染病或食物中毒等事件引起;公共管理突发事件,如非法集会、游行、示威、抗议等;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如因自然力量而引发的火灾、洪灾、地震,以及人为的校园暴力、人身意外伤害等。
2 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范畴与特征
网络舆情指“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对于高校网络舆情而言,因其参与主体的特殊性,使其具有自身的特点,同时也具有网络舆情的共同特征。此外,高校网络舆情作为网络舆情的一个组成部分,也不可能脱离互联网整体舆情的影响。因此,社会舆情热点和校园舆情事件,共同构成了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范畴。
高校网络舆情呈现如下特征:受关注与讨论的持续时间相对较短,随着事件的解决,关于突发事件的网络舆论会趋于平静,然而社会性的突发事件受社会整个网络舆情的影响,其持续时间相对较长,并且有不同角度的关于此话题的讨论,这也对高校的网络舆论产生了影响。对于突发事件而言,网络舆论的关注持久度、瞩目度与事件解决和真相公布的速度成正比。但是,突发事件处置结束后,并不代表舆论彻底消失了,而是走向了消退转化阶段。正如有关学者在研究舆论形态的“结束”时所提出的——舆论的“结束”是以转换形式走向消失。因为对突发事件和舆论发展状况以及事件的处置结果,大家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评判,这些理解和评判是不会随着本次突发事件舆论的消失而消失的,而是固化沉淀为新的认知,转化为一种舆情信息潜伏状态,成为新一轮舆论形成的基础。
因此,对突发事件中,大学生在网络虚拟平台中的情感表达进行分析也是正确对待、有效利用并积极引导由此而诱发的网络舆论中很重要的一环。
3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策略
在网络日益发展的今天,网民表达渠道渐宽,群众情感表达对公众对事件认知评价的导向作用。不过,与此同时也反映出对当代民众价值观的变化,人们道德关键渐渐被社会化大潮流冲淡,这种状况不免令人堪忧,因此,积极乐观的情感表达和引导尤其重要。
高校网络舆情具有突发性、情绪化、影响广、易控制等特点。大学生会直接在校园网上反映自己的所见所想。容易受到外部虚假信息的干扰和影响,产生偏激的言论。当高校突发事件發生后,要及时发布突发事件发生的基本情况,积极消除谣言和猜测对高校舆论环境的干扰,培养学生明辨是非、冷静思考的能力,促进事件处理和讨论有序进行。让网民在第一时间获知相关信息,在网民心目中树立起愿意承担责任的形象。要及时把握突发事件发生的原因,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去解决突发事件,切勿重舆情应对而轻事件本身。
社会事件往往借助社会对高校以及对大学生群体的普遍关注,成为社会舆情的焦点。高校和公众网络之间的信息隔离、网友思考方式的差异,使得舆情信息经过高校和社会的分别扩大和再加工后,再次流回社会影响社会舆论,形成舆情信息内容上不可控的发展变化,加剧舆论引导的难度。在危机处理理念方面,坚持“以学生为本”,通过细致地关怀和全面地服务实现引导、解惑。避免在舆情发生之后才进行干预,失去了化解舆情事件于未然的最佳时机。积极回应网民关切,适时通报事态进展情况,注重网络舆情反馈。因缺乏沟通而产生的谣言和恐惧是一种潜在的危险,这种危险的不断累积将产生一种不可低估的破坏力和杀伤力。加强和媒体的沟通和信息发布,能够有效地减少不必要的外部影响,争取多方理解与支持。这对高校消除因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害和负面影响、重塑学校形象和声誉具有重要意义。
如今,网络社区作为人们应用广泛的表达渠道,其与专业机构专业人士所发表的评论有所不同,低门槛、形式简单、内容较单一,也不乏一些不成熟、不理性的表达。然而,在这些言论与图片表情的互动中所展现出的也是网民真实情感的表达,借助互联网及时、互动的特性,产生更多的情感互动,吸引更多的关注,从而产生重要影响。所以,对于高校网络舆论而言,分析大学生在高校网络社区中的情感表达,更好地认识当今大学生的某些情感结构,也是有效把握高校网络舆情的重要一环。高校管理部门应当在摸清学生表达特征和表达情况的基础上,加以引导教育,积极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者简介
蒋俊佩(1987-),女,硕士研究生,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