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茂祥
阅读过程既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新《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尊重孩子们的独特体验,不能以教师分析和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实践。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孩子们的个性阅读创设机会,充分发挥他们在阅读中的积极作用,打造个性激扬、灵动的阅读课堂。本文从实践的角度谈谈如何促进个性化阅读的策略。
一、基于文本,进行个性化的深入
强调个性化阅读,尊重学生主体性及个性化体验,正确处理与文本主体的关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指导孩子们深入地钻研文本,在对文本的品读中使他们获得独特的个性化体验,产生个性化的理解。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好指导作用,不能以教师指导代替孩子们的体验。
例如,学习《猫》一课,我是这样指导阅读的:“小朋友们,你们从文中读出了什么?”
生1:猫太调皮、太可爱了。它喜欢玩,它把院子里的花草折磨得乱七八糟。
生2:猫很勇敢,它会抓老鼠,它连蛇都敢斗。
…………
师:你还能结合课文,谈谈自己对猫的认识吗?
生3:猫是老鼠的天敌,我们应该保护猫。
生4:猫除了有课文中说到的特点外,我还知道它特爱吃鱼,它还会偷东西吃。
…………
在这一教学案例中,我从学生对课文阅读的体验出发,引导孩子们进行思考,再从课文的有限空间扩展到生活大舞台,引起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获得丰富的个性化体验。在这里,教师起到的是引导作用,学生的体验是建立在他们独立阅读基础上的,产生的是学生个性化的感悟。结合文本的个性化阅读,方式其实是多样的,但关键是要从文本出发,使学生产生基于他们自身的认知特点、生活经验基础上的认识,不应该过于强调解读过程中的求同性。
二、激发问题意识,进行个性化的思考
朱熹曾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个性化阅读过程中,学生会产生很多感悟,也会产生很多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多问几个为什么,敢于提问。也许他们产生的是我们认为很幼稚的问题,却是学生们独立思考的结果,需要我们耐心呵护。在教学中,教师要搭建平台,给孩子们阅读的机会,留给孩子们思考的时间,创设条件让他们提出自己的疑问。
例如,在《我盼春天的荠菜》一文中,我指导孩子们初步解读了文本后,留下时间给学生进行自主解读,拓展学生的阅读体验,鼓励他们在阅读中说说自己的看法或是发现的问题。有位同学问道:“掰一个玉米吃吃,财主用得着这么狠吗?差点要了作者的命。”这样的问题是学生建立在自己生活经验之上的,他很难理解。提出这个问题也引起了其他同学的同感。然后,我引导孩子们讨论,他们有的说财主小气,有的说财主家与她家有矛盾,有的说那时大家都很穷,等等。一个问题引起了大家讨论,在讨论中提升了对文本的认识,也丰富了他们的阅读体验。然后,教师进行点拨,在当时的社会里,地主与农民之间紧张的阶级矛盾是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
这样的个性化解读,既能拓展课堂的思维空间,延伸对文本的阅读,也能丰富学生的体验。其实,学生自主提问的环节也可以放在教师引导孩子解读前,这样他们的思维没有教师的先入为主能更加发散,对思维的培养有更积极的作用。
三、培养创新精神,个性化阅读的价值追求
新《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呼唤创新精神是时代发展对教育界提出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更应该追求让学生通过实践的途径,获得独特的体验,培养创新精神的教学方式。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我们要基于课文的基础,放手让学生开展活动,在学生主动活动的过程中,个性化地解读文本,在解读中又获得个性化的体验,实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同程度的创新。
例如,学习《田忌赛马》一文,我采用了以下的方法进行教学。孩子们先粗读课文,并在头脑中构建两次赛马的情景和结果。然后第二遍读课文,思考两次赛马分别是怎么安排赛马顺序的。接着让学生根据自己在阅读中获得的理解用课前带来的玩具马,编上号码后,摆一摆两次赛马的安排方法。在摆的过程中,学生跟组内的同学进行解说。最后每小组派出代表在班级内进行演示和交流。
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学生对客体的认识是从活动开始的,没有外部的活动,就没有儿童思维、认识内化的过程。”在以上教学案例中,孩子们通过自主阅读,获得理解,在摆赛马的过程中,实现思维的主动参与,在反复操作中,不断加深对文本的深入思考,获得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在这样的一种动口、动手、动脑的活动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了创新能力。
总之,语文是母语教学,具有非常丰富的教学资源,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丰富教学手段,激发他们阅读体验的积极性,尊重他们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省安溪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刘伟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