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养“文心”

2014-08-27 22:29周秀红
江西教育C 2014年4期
关键词:课文文本情感

周秀红

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以读代讲”,“以读带讲”能把课堂还给学生,它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通过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达到让学生提高发展的目的。

一、教师范读

教师如能在范读中“读之以情”,学生就会“感之以趣”。因此,范读是文本理解的一个重要导航。教师对文本的朗读处理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范读后让学生读,他们会把教师的语气、语调、表情模仿得惟妙惟肖,特别是一年级的孩子刚接触朗读,培养兴趣尤为重要。一位教师在教《小壁虎借尾巴》这篇课文时,她给书中每一个角色的语言在声音上化了妆,读得声情并茂。小鱼姐姐的声音细声细气,天真活泼,老牛的声音浑厚低沉,不紧不慢;燕子阿姨清脆甜美,玲珑可爱;壁虎妈妈慈祥温和,还有小壁虎自己的难过、请求、开心,都通过教师的范读生动地呈现出来,学生听老师范读以后,朗读起来特别动情。

二、情感诵读

一位专家曾经说过:诵读可以加快、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与作者进行深层次的对话,直至熟读成诵,烂熟于心。情感诵读可以将内在的情感投射到所诵读的内容中去,与作品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交融、达到人书一体,同喜同悲。这个过程,是“阅读—思考—表达”的思维过程,是“吸收—转化—输出”的信息传导过程,也是“投射—共鸣—融合”的移情过程。是读者与文本进行深层次对话,塑造文学心灵的过程。但在朗读训练中,教师切不可盲目贪多,面面俱到,笔者认为,课堂教学中情感诵读的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诵读内容选择要“准”

小语教材中的课文大都具有情意性、形象性、韵律性等特点,在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时,如果能善于抓住这几个特点,就会取得以点带面、事半功倍的效果。寻找文章的情意点,把握文章的朗读基调。小学阶段的每篇课文都会集中反映作者的一份情感,教师指导学生朗读,需找准文章中作者的情意点进行训练。这样既节约时间,又指导到位,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如在进行《桥》的教学时,环境描写语句不多,却非常重要,像课文中以下这些话:

⑴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雨像一瓢瓢似的从天上直泼下来,接着又像一盆盆似的倒了下来。

⑵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⑶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这些采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句子,深入了解环境的险恶。品味这些语言,深刻感受老汉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自己扛起来的人格与精神。

(二)朗读方法要“变”

不加变化的诵读,既提不起学生的诵读兴趣,也就无法保证诵读质量。朗读教学的创新,读的方法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必须挖掘文本的丰富内涵,发挥文本的潜在功能,力求在读的方法上有所创新,或重读,或轻吟;或激越,或悲壮;或深沉,或高昂。这些都是从语调上产生变化,让学生读出作品的不同风格。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朗读方法变化更能体现出阅读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和学生“主体”地位,彰显朗读教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1.减词读

对于文本中句子,教师作缩句似的减词读句,让学生读原文,并把教师漏读的词语读重音,感悟文本的精彩之处。

2.加词读

在诵读文本重要句子时,教师在句子前添加一些引导性的语言,引导学生读原文,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3.回声读

教师读文,学生对句子的部分作回声式的应读,从语调上、语气上对文本做相应的处理,读出相应的情感和理解。

这样的“以读代讲”与“以读带讲”,减少了迂回曲折、费时低效的讲解,以读为本,师生默契配合,读法富有变化,学生却与文本融为一体,理解就更不成问题。

(三)朗读指导要“精”

在朗读训练中,教师的指导要“精”。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教师的精心指导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①对朗读内容,选取指导的训练点要精当;②训练要求细致、精要,每次训练应有一个侧重点,不可贪多求全;③训练的过程需精心设计,尽量避免朗读的随意性。教师每一次指导学生朗读,都要考虑到朗读训练的要求、指导方法、读后如何进行评价等。学生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基本上把握了朗读的方法、技能,就应把读书的权利还给学生,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练习。教师精心指导训练有法,学生勤奋练习领悟得法,朗读水平一定提高很快。

明确文本阅读目标的归属,确定文本阅读目的,研究文本语言的言语、声音、形态等特点,明了“在何处读”,“读什么”,就能引导学生从文本中走出一条“读出什么”的路径来。(作者单位:江西省横峰县第二小学)

责任编辑:曾维平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文文本情感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背课文的小偷
失落的情感
情感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