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志琼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活动,它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探究,并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素材进行探究
中学生的生活贴近自然,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素材,设法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现象,探究其中的物理问题。例如在教学“温度计”时,设计探究活动:自制温度计。
情境:温度与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如果学生在家里显眼的位置摆放着自制的特别温度计,既实用、又显现科学智慧。
器材:输液瓶、输液管、橡皮塞等。
原理:气、液体的热胀冷缩。
步骤:用注射器向瓶内注入有颜色的水,使之达到三分之二瓶;将输液管的管头加长,使其能插入瓶口后伸到液下;将瓶管固定在一木板上。
标刻度:①用温度计测出当时的室内温度,并在这时的管内液面所在位置的木板上做一个记号并标出温度值;②把液瓶浸没入40℃的温水中10分钟,使瓶内外的温度一致,这时记下管内液面所在的位置,并标注木板上的温度值;③测出两次标记的距离,并算出一度的间距,按此间距标出其他温度值所对应的位置。
生活中诸如此类的许多现象都可作为物理上的探究素材,虽不是课本内容,但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思想。如探究物体的导热性能。我给学生一段粗铁丝、蜡烛、木棍、竹条等,要求学生探究铁丝、木棍、竹条等谁的导热性好。实验中很多同学直接做,没用控制变量法,即所用器材规格(长短、粗细)均一样。我就组织学生对研究方法进行讨论,使学生对控制变量法有较深刻的认识。
“物理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物理学科的特点决定了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物理实验探究教学中,我们只要善于架起生活与物理的桥梁,学生才能在生活中探究物理,获得物理实验探究素材,进而扩展物理实验教学,提高物理教学实效。
二、充分利用生产中的素材进行探究
生存是人的第一需要,而劳动是生存的保证,劳动素质是人必备的最基本的素质。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大部分学生都要随父母参加一些田间劳动或者在家煮饭喂养牲口,这些经历就是学生的一笔难得的财富,把这些学生熟知、亲身体验的生活,进行抽取、分析、加工、设计等,巧妙地引入到物理探究中,就能为物理探究课注入生机,使之更富有新鲜气息与特色,更好实现课程目标。例如:秧苗播种季节,要求学生做父亲的助手,帮助父亲育秧,在体验劳作艰辛的同时,指导学生观察育秧初期“调水护秧”的做法,探究其中的物理道理。
三、充分利用家庭中的素材进行探究
家庭生活每个学生亲身经历过,生活感受也最深刻,家庭中的日常生活和每个孩子密切联系,如家里住房面积、家具、物品陈设、电器、居室的空气、光线、温度等,还有洗脸、刷牙、吃饭、喝水……都包含着潜在的物理探究素材,因而每个学生的家里都存在着各种形式的能被学生利用的物理探究素材,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这些素材,为学生在家里开展物理探究活动提供支持。我启发和引导学生去发现、开发和利用更多的家庭探究素材,并加强与家长的联系,鼓励家长关心、参与孩子的物理探究活动,如探究家用电器耗电情况等。有统计显示,待机能耗约占中国城市家庭电力消耗的10%左右。家用电风扇的实际功率也是一个探究课题。电风扇有多挡,铭牌上所标的功率是哪一挡的功率?各挡的实际功率各是多少?使用哪一挡比较省电?可以据此探究一下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
四、充分利用自然现象中的素材进行探究
在自然界中的“彗星”“夕阳西下”“电闪雷鸣”“地震”“火山”“雪崩”“龙卷风”等皆为自然现象。这些现象分别与物理学中的光、声、电、热、力等现象有关,而且也与天文学、气象学、地质学等其他学科有一定的交融。要探其究竟,可设计这样的探究背景:液态的露和固态的霜都是水蒸气凝结成的。水蒸气有时候会凝结成露,有时候会凝结成霜。是什么因素影响水蒸气凝结成露还是霜?请提出一个你的猜想。设计一个实验检验你的猜想(写出主要的实验步骤)。露与霜和云、雨、雹、雪、雾一样,是大自然中水循环的具体形式,露与霜都是水蒸气遇冷形成的,但最终结果不同,是什么原因呢?问题一出便激发起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有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根据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再结合所学物理知识,容易猜想水蒸气是凝结成露还是凝结成霜与当时的环境温度有关。
总之,紧紧抓住本地实际,充分利用独特的风情和优势,挖掘探究素材,开展探究实践活动,我在教学中还积极地发掘教材中物理知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以教材知识为基础,整合教育资源,把学到的物理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作者单位:江西省宁都中学)
责任编辑:周瑜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