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开启中国梦新篇章江

2014-08-27 04:06苏省邓小平理论研究会
唯实 2014年8期
关键词:乡镇企业苏南小康社会

小康社会思想是邓小平同志总结国际国内历史经验,运用中国古代“小康”一词,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出发提出的光辉思想。改革开放以来,江苏苏南地区践行邓小平同志的小康社会思想,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渐行渐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谱写了光辉篇章。

一、小康社会思想描绘中国梦的宏伟蓝图

邓小平最早用“小康”解释中国现代化的概念,数年后又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邓小平的小康社会思想引领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小康之家”和“小康社会”

1979年12月6日,日本大平正芳来访,向邓小平问起中国现代化蓝图构想,邓小平回答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这是邓小平第一次用“小康之家”的概念来描述中国的现代化进程。1983年春天,邓小平心中装着“翻两番”、“奔小康”这个十二大提出的目标切合不切合实际的问题,来到苏州调研,听到苏州已经实现工农业总产值人均800美元时,邓小平问道:“达到人均800美元的水平,社会上是一个什么面貌?发展的前景是什么样子?”当听到解决了人民的吃穿用问题、住房问题、就业问题、教育文化发展问题和其他公共福利事业问题,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等,邓小平由衷地赞叹:“这几条就了不起呀!”苏州的实践进一步引发了邓小平的思考。1984年,他进一步补充说:“所谓小康,就是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人均800美元。”

2.确定现代化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1987年4月,邓小平会见西班牙客人时,全面阐述了他的构想:“第一步在八十年代翻一番。……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1000美元。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第三步,在下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四千美元。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的水平,这是我们的雄心壮志。”完整的“三步走”战略就此形成。邓小平设计的“小康社会”是一个不同于任何时代的社会主义的“小康社会”。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到20世纪末,力争使全国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出发,结合邓小平1985年以来经过反复思考后得出的发展战略结论,将十二大提出的经济发展战略部署作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规定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具体为:第一步到本世纪(即20世纪)80年代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3.小康社会思想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党的十八大进一步确立了到本世纪中叶我国要实现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战略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为了实现中国梦,我们确定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是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可以说,从小康社会思想到中国梦,引领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顺利实现。

二、小康社会思想在苏南地区的成功实践

如果说30年前苏州人民的生动实践引发了邓小平同志的深层思考,丰富了“小康思想”的内涵,致使“小康社会思想”形成的话,那么30年后的今天,苏南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巨大成就正是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在苏南地区的成功实践。

1.从“异军突起”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的最好验证

在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指引下,苏南从“异军突起”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苏南人民利用双轨制中的市场调节机制,以“四千四万”的精神迅速在全国打开市场,带动了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创造了领先全国而又久盛不衰的“苏南速度”。邓小平同志将20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的蓬勃兴起形容为“异军突起”。在这一时期,苏南不仅成功地实现了百万农民的非农化转移,而且“以工建农”、“以工建镇”,出现了以“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为特征的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的独特景观。

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中期:从外向型经济到开放型经济,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提升。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央实行了沿海开放战略,苏南乡镇企业不失时机地抓住了这一历史机遇,通过外向型经济实现了第二次异军突起。1992年后,苏南及时抓住浦东开发开放的重大发展机遇,先后建立起了各类开发园区,并迅速将开发园区建成了外资高地和产业高地,形成了全面开放的态势。

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主动接受国际产业转移,打造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国际制造业基地,经济国际化水平迅速提高。新世纪以来,苏南各市以实现“两个率先”为目标,一方面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科技兴省”的重大发展战略具体转化为“科技兴市”的实际行动,以高新技术为主导,以工业园区为载体,潜心打造现代国际制造业基地;另一方面,利用承接国际产业资本大量转移的历史机遇,在经济国际化的背景下,不断强化城市的现代功能,大力加强都市圈建设,将苏南带入了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国际化互动并进的城乡一体化新时期。

2.从城乡联动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具有苏南特色的小康社会之路

在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苏南人民始终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快速发展、全面发展、协调发展,逐步探索出了一条既独具特色、又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路径。endprint

城乡联动的工业化之路。苏南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工业化为引擎,而苏南的工业化道路是一条以农村工业加速发展为特征、城乡工业联动发展的工业化之路。苏南的工业经济实际上包括在近近民族工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工业和20世纪80年代之后蓬勃兴起的农村工业两个部分。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农村工业已经超过了苏南工业的半壁江山。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无论是城市工业还是农村工业都进入了以产权变革为核心的企业改制、以引进外资为核心的外向化带动、以技术变革产品更新为核心的产业结构调整的新阶段。随着乡镇企业的改制改组工作的顺利推进,农村工业已经基本实现了民营化、股份化、外向化,同时农村工业逐步向城镇集中、向园区集中,农村工业和城市工业融合发展。与此同时,苏南的城市工业也在国有工业改革改组的过程中实现了产权多元化,为国有企业的发展和城市工业的振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目前,苏南已从改革开放前的工业化前期阶段提升到了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

以外促内、内外互动的经济国际化之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苏南抓住中央开放沿海城市的机遇,把对外开放从市扩大到县、镇乃至村范围,以扩大出口为主要目标,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20世纪90年代初期,上海浦东开发开放,苏南加强了开发区的建设和管理,以引进外资为目标,着力打造“开放型经济”。到了21世纪初,苏南主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以建设国际制造业基地为目标,努力实现“经济国际化”。可以说,从以资本积累为发端的乡镇企业的腾飞,到以扩大出口为导向的“外向型经济”,到以引进外资为导向的“开放型经济”,再到接受产业转移为导向的“经济国际化”,苏南经济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及时把握了机遇,做足了“外”的文章,以外力拉动走上了经济国际化的崭新道路,外资已经成为拉动苏南经济的引擎,大大推动了本地区经济全面、快速、持续增长。可以说,苏南地区是实施外向带动战略的成功典范。

以园区为载体的产业集聚之路。多年来的发展表明,苏南的各级各类开发园区不仅是苏南改革开放的窗口、开放型经济的载体,更是苏南经济国际化的引擎。外资企业大量进驻,使得园区成为苏南发展的外资高地;各类企业集约化经营、规模化发展,使得园区成为苏南发展的产业高地;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使得园区成为苏南新型工业化的先行区;以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制造中心大量入驻为标志的国际产业转移和产业链的逐步形成,使得园区正在成为现代国际制造业基地的核心区域。蓬勃发展的各类园区已经成为集中展示苏南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国际化互动并进、协调发展最新成果的重要窗口。

以创新为动力、竞相发展的县域经济之路。苏南的县域经济是独具活力和特色的,他们在创新中竞争,在竞争中发展,在发展中协调,形成了一条以创新为动力、竞相发展的县域经济之路。

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心2013年12月公布的“第十二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中,在前10位中苏南就占了6席,依次是:江阴、昆山、张家港、常熟、太仓、宜兴,而且江阴、昆山、张家港、常熟、太仓稳居前5位。江阴、昆山、张家港、常熟被称为各具特色的“苏南四小龙”,其经济特色和发展经验分别被誉为“江阴现象”、常熟“富民兴市”、张家港“赶超经济”和“昆山之路”。

以人为本、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富民之路。苏南不仅一直保持着经济发展的高速度,而且各项社会事业也得到了同步发展。苏南的经济发展已经步入创新驱动发展的新阶段。目前苏南五市均为国家级创新型城市,有8个国家级高新区,47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有107所高等院校、130万在校大学生、82位两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高层次人才数量超过全国1/10,7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研发机构,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超2.5%。2013年,苏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7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8万元。城乡协调发展,以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已经成为苏南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理念。与此同时,苏南的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也全面推进,在终身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养老服务等方面实现“均等化”。此外,常住人口全覆盖”、“15分钟就业社保服务圈”、“15分钟健康服务圈”、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农村社区2公里管理服务圈、城市“15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里文化圈”等,无一例外地凸显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路径。

3.从小城镇崛起到新型城镇化,是小康社会思想在新时期的新实践

苏南的城市化是以工业化为根基的城市化。苏南的城市化进程经历了从小城镇崛起到城乡一体化、城市现代化等几个渐进式的发展阶段。

20世纪80年代,苏南乡镇企业的发展带动了农村小城镇建设,作为乡镇企业的载体,小城镇的建设又进一步推动了乡镇企业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开始,以园区为载体的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城乡壁垒逐渐打破,苏南地区分散的乡镇企业开始向工业园区集中,出现了新的城市化趋势。一是城乡经济一体化趋势:城市企业办到农村,乡镇企业由“围城”转入园区;二是城乡企业联合趋势:在一体化的过程中,城市企业进入乡镇企业集团,乡镇企业进入城市企业集团,城乡企业的界限已明显淡化。苏南目前相当多的乡镇企业在规模、技术装备程度、产品质量等方面并不比城市企业差。在这种情况下,乡镇企业总部及其营销中心逐步进入城市,利用城市市场中心,利用城市第三产业,利用城市厂商集聚效应,降低交易成本。

苏南城市化是以发展工业为基础、以工业化为根基的城市化,不是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的城市化。苏南城市化的另一个特点是开发区和城市改造相结合,逐步实现城市功能的战略性调整及布局形态的科学化演变,增强中心城区的集聚和辐射功能,推进城乡一体化,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老城区工业外迁,实施城市产业转换,并按新的城市功能区划调整城市布局,减轻老城区过于沉重的生态环境压力,合理利用城市环境资源,为城市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提供良好的空间。endprint

21世纪初以来,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旧格局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随着《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苏南地区已经迈进了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阶段。按照规划所制订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区域现代化,成为全国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到2030年,全面实现区域现代化。

三、小康社会思想续写中国梦的新篇章

深入研究苏南经验,不仅可以理解小康社会思想的精髓,而且能够在小康社会思想的引领下续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篇章。

1.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不断探索体制机制的创新演进

苏南地区每前进一步,都是以解放思想为先导的。第一是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束缚,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第二是冲破计划经济的束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推进;第三是冲破了姓“社”姓“资”的束缚,开创了外向型经济的新局面;第四是冲破了姓“公”姓“私”的束缚,取得了经济结构和所有制结构调整、走混合所有制经济之路的重大突破。

2.聚焦目标,狠抓发展,以人民群众的富足安康作为改革开放的第一要务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发展是硬道理,这是小平同志的一贯思想。苏南人深刻理解邓小平关于“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内涵和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构想,把率先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导向,认真捕捉每一个发展空间和发展机遇,从而赢得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在苏南,“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最困难”这三句话,几乎人人耳熟能详。他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不管东西南北风,咬定发展不放松”,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以贯之地将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他们先后抓住了率先发展乡镇企业、浦东开发开放、国际产业转移三次重大战略机遇,从而实现了农村工业化、城乡一体化、经济国际化的跨越式发展。

3.四化同步,协调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一系列调查和分析表明,苏南的发展不单是城市的发展,而是城乡一体化基础上的协调发展;不只是个别地区的发展,而是整个苏南各县域经济的全面竞相发展;不仅是经济的发展,而是各项社会事业的同步发展。苏南的经验还表明,只有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种发展才是可持续的;只有在对外开放中将国外生产要素和国际市场与本地的经济特点与产业优势相结合,才能真正促进本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值得一提的是,苏南在发展工业的同时没有放弃农业,在城市扩张的同时没有忘记农村,在社会繁荣的同时没有忘记农民。早在20世纪80年代,苏南就率先提出了“以工补农、以工建农”的口号。进入新世纪以来,苏南率先在县域范围内第一个建立了城乡一体化的就业体制、第一个在农村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苏南加快发展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他们在实践中创建各具特色的生态城市,推行绿色行政,发展循环经济,积累了很多有益的经验。

〔课题主持人:王霞林(江苏省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会长);报告执笔人:曹宝明(南京财经大学教授);课题组成员:顾松年、沈立人、何干强、汪兴国、廖进、徐元明、高峰、冒名芳、征汉文、徐洹〕

责任编辑:彭安玉endprint

猜你喜欢
乡镇企业苏南小康社会
地方乡镇企业公关业务形态分析
路先生,我错了
乡镇企业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浅析乡镇企业环境污染问题及整改措施
乡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浅析
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
图说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树立发展信心 培育增长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