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群众观必须成为党员干部的必修课

2014-08-27 04:06黄正平
唯实 2014年8期
关键词:习近平

黄正平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才能真正使广大党员干部醒脑提神,思想上补课、精神上补“钙”,理想信念进一步坚定。实践充分证明,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树立贯穿时代精神的群众观就是要将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新阐述作为全体党员干部的必修课,并贯穿于活动始终,成为引领发展、面向未来的强大思想动力。

习近平群众观是历史经验的新总结。马克思曾经说过:“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毛泽东早就将党群关系形象地比成“鱼水关系”,将人民观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成为政党独特的文化基因。大革命时期,“百万工农齐踊跃”推动了势如破竹的革命进程;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人民个个同仇”动摇着反动势力的根基;解放战争时期,“百万雄师过大江”才使“人间换了天”。此后,党的群众观逐步丰富和发展,从“中国人民的儿子”邓小平的由人民来评判,到江泽民“始终代表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的立场”以及胡锦涛的“以人为本”,习近平的群众观在继承和创新中极具系统性、深刻性、时代性,更具人民性。习近平的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疾速浩荡的世界潮流面前,从苏东剧变到最近一些国家所经历的“颜色革命”表明,新的时期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对国家的兴衰存亡、执政党的前途命运尤为重要:“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挖掘出全体民众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新源头;如何有效地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克服改革发展进程中的诸多瓶颈,“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开启了各族群众更有尊严的生活、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的新时代;“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在历史传承中,习近平的群众观显示出浓厚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各国和各国人民应该共同享受尊严、应该共同享受发展成果、应该共同享受安全保障”,奏响了世界各国民众实现梦想成真的大合唱。

习近平群众观是中国理政传统的再升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的政治模式根深蒂固。在这种政治模式下,家国一体。“以民为本”,政权就有了道义上的存在,不“以民为本”就失去了存在的正当性、合法性,就意味着天命的丧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漫长的封建社会官员的使命担当,即使位高权重,依然要遵循这一文化理念。到了民国,“民本主义”演进成为“民生主义”;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本主义”成为“为人民服务”;到了今天,民本主义演变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新三民主义”。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成了每一个人民公仆的至高理念和真理追求。习近平的群众观洋溢着深厚的人民之情,将人民对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的热切盼望写在了不断发展壮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上。习近平的群众观源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始终坚持问政于民、问理于民、问改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是对传统理政模式的新认识、新突破,凝聚了人民的思想、群众的智慧、实践的结晶,增添了理论的定力、梦想的聚力、行动的伟力。到最困难的地方去,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习近平上任伊始,亲自到河北阜平访贫,从月坛西街庆丰包子铺与民众排队购餐到雨儿胡同的微笑合影,从深情追忆挚友贾大山到给患病大学生村官亲笔回信,都将浓厚的人民情写在民族复兴的坚实道路上,写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国理政蓝图中。

习近平群众观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本质的总揭示。一项制度要想在实践中取得巨大的效应,就要合民情、顺民心,脱离了人民的广泛认同、衷心拥护,制度的功效就难以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特色鲜明、富有效率的,但还不是尽善尽美、成熟定型的。制度既是宏观的路径设计,又是具体而微的实践步骤;是民族未来的部署,也是人民实践的引领。制度融入生活,才能青春勃发。全面深化改革的历程,从根本上来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一次大调整、大完善、大推进。作为国家治理的顶层设计,既是人民的事业,也关乎人民的生活。“人民是改革的主体”,习近平已经将人民观融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当中,并贯穿在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形成于上世纪90年代的经济体制,已难以适应全民创造活力的迸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凸显出最大限度让人民参与市场经济活动,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价值取向;一元的社会管理体制,是滋生腐败的温床,难以发挥民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由过去的国家管理到现在的国家治理,表明中国正借助多元主体,由人民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民本政治理念;在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文化发展不是少数人的专利,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昭示着在谱写文化强国隽永篇章的道路上,民众才是迸发文化活力的主体。当前繁多的制度设计,最终要普惠于民,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是法治中国对人民的庄严承诺,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亿万民众共享美丽中国的真实写照,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讴歌人民意气风发的时代精神定格下了人民共建文化强国的主旋律。

习近平群众观是改革开放的中国解决现实问题的新指南。当今中国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突出,这就是中国最实际的国情,也是人民最期盼解决的问题。面对现实,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只有解决问题,切实破除前进之弊,才能风清气正,迎来发展的春天。无可否认,这是一个取得巨大成就的中国,又是一个面临诸多问题的中国。今天,解决群众问题不是瞻前顾后、左思右量、畏葸不前,也不是浅尝辄止、蜻蜓点水、适可而止,更不是华而不实、急躁冒进、好大喜功,而是要以壮士断腕、抓铁有痕的决心、意志,大刀阔斧、持之以恒的气魄、干劲,下大力气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一年多来,改革开放的中国冲破重重利益固化的藩篱,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在习近平的群众观中,人民的呼声、人民的诉求、人民的期盼,就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寒门难出贵子”,不设重点学校和重点班应运而生;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严重,关乎万千民众的“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审慎酝酿并渐次推进;人命关天,安全领域发生特大事故后第一时间应急处理,尽显中国效率;腐败问题已危及执政党的根基,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席卷全国的反腐风暴不断向纵深推进。这一切表明,我们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广度、深度切实解决发展道路上人民群众反映最突出的问题,中国正以日新月异的变化来回应民众的诉求、发展的需求、时代的要求。

“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最深厚的根基蕴藏于人民之中。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认真学习习近平的群众观,将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解决好思想问题这个“总开关”和“总闸门”,就能涵养起中华民族核心的价值理念、凝聚起共同的理想信念。走过“雄关漫道真如铁”的昨天,奋斗在“人间正道是沧桑”的今天,中华民族的明天也必将“乘风破浪会有时”。

(作者系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责任库:彭安玉endprint

猜你喜欢
习近平
习近平,大国抗疫与经济重启
习近平的可持续发展之“策”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少年儿童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习近平用典
习近平的会议外交:谈问题,交朋友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知之深 爱之切
标题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