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慧 涂鑫琪
【摘 要】上世纪60年代日本经济曾被成为神话,美国甚至一度出现过“日本威胁论”。但是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整个日本经济进入“平成萧条”期。世界舆论也由之前的褒扬变成批评。诚然日本经济曾经被夸大,但是也不能因为失败而否定它当中的精华。本文将从企业行动论方面解释日本企业战后高速发展的秘密,以及这一理论对中国经济的启示。
【关键词】企业能动论;经营战略;人事政策
企业行动论即Corporate Behavior最早出现在西方,但本文介绍的是流行于日本企业间的企业行动论。企业行动主要包括经营战略和人事政策两方面。经营战略是指企业的竞争策略,人事政策是指企业在人事调配方面的方针政策。日本企业最被人所熟知的便是其年功序列制和终身雇佣制,这两样制度是日本社会与文化相互影响形成的,充分体现了日本人的集团主义和竖型社会关系。成员将企业当成家,对上级如同家长,表现在语言使用上便是严格的商务敬语体系。(日本是个敬语极其发达的国家,主要分为尊他语、自谦语和礼貌语。其中最典型的自谦语是通过降低被表达事物中的动作主体的手段,从而达到抬高被表达事物中动作对象的目的而实现的。)而企业也要为成员的终生负责这样的理念。这一理念充分贯彻在日企人事政策的方方面面。由此可见日本的人事调配政策并不使用于中国。下面本文将重点从企业的经营战略剖析日本的企业行动论。
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必须通过市场与其他产品进行竞争。竞争的胜负直接影响着产品的销量。然而企业间的竞争并不仅仅包括狭义的市场环境,还包括社会的、政府的条件变化。石井耕在《现代日本企业的经营者》一书中将日企的经营战略归为三类,包括:障碍战略、利基战略和差别化战略。
所谓障碍战略即阻止市场外的竞争企业进入的战略,主要可分为参入障碍、技术障碍和资金障碍。①参入障碍中最重要的便是国家政策。例如,在日本,电力公司很长一段时间占据着全国主导地位。这与该公司拥有政府政策倾向从而加强了其自身的地域独占权,有效阻止其他对手的进入有很大关系。但是随着日本企业的规制缓和政策和民营化的进展,参入规制已经越来越难以的到认可,其自身的垄断嫌疑也越来越大。②技术障碍。顾名思义是一个产品中所包含的技术。对于在市场上已经形成规模的大企业,技术垄断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全世界有名的日本富士胶卷便是因为其独一无二的核心技术而独占日本胶卷产业。但是在技术革命的今天,并没有所谓的绝对先进技术。即使目前拥有较为领先的技术,也要投入大量资金在新技术的攻坚方面。③资金障碍主要出现在冶炼、通信等大型企业中。这些企业的启动资金往往就上千亿,是很多小型企业无法企及的。
利基一词来源于英语的niche,是指企业为了避免在市场上与强大的竞争对手正面冲突而受其攻击,而采取的一种利用自身特有的条件和优势,选取竞争对手力量薄弱甚至忽视的一小块市场作为其专门服务对象,全力满足该市场的各种实际需求,以达到牢固地占领该市场的目的。这种方法非常适用于中小型企业。企业在确定利基市场后往往是用更加专业化的经营来获取最大限度的收益,以此为手段在强大的市场夹缝中寻求自己的出路。如日本有名的大和运输就是占据了个人市场配送的“宅急送”这一小块市场,从而打开了公司的营销路线。随着个人市场配送发展到一定规模,“宅急送”也已经在这一领域占尽先机。可以说利基战略成功的关键便是如何在强者争霸的局面下发现微小的隐形市场。
差别化战略主要应用于大企业间的竞争,主要是指产品的差别化战略。这里的产品不仅仅是物质产品,还包括服务产业及产品售后等等。在产品的差别化过程中,有很多因素值得注意,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价格。价格这一因素与销量有着直接关系,但是单纯的价格差别容易导致恶性竞争。而且价格只是商品差别性之一,并不能完全左右销量。消费者对商品的性能、设计的要求以及对广告或品牌的诉求,也会成为产品差别性的要素。那么判断差别性的基准是什么呢?首先,应该明确消费者的需求。据调查,消费者最敏感的产品因素前四位分别是价格、产品本身(性能、设计等)、售后和品牌印象。很多大型企业在价格战的同时不忘打造自身的品牌印象也是出于这个原因。简单来说,就是要明确自己的产品是要取悦哪一类消费者,而这类消费者通常会看中怎样的产品因素。其次,是要明确自己的竞争对手是谁,也就是通常说的知己知彼。为了与目标企业竞争,产品的价格、设计、品质等也会自然而然形成自己的特色也对方相抗衡。这一过程也被称为市场范围的确定。
综上所述,在这三种竞争战略中,障碍战略是阻碍潜在对手进入竞争领域;利基战略是帮助中小型企业在大型企业的压力下寻找商机;差别化战略解释了大企业间的产品竞争形势。如今中国经济异彩纷呈,民营化愈来愈明显。不同领域间的竞争,不同企业间的竞争甚至不同国家间的竞争都是企业行动论的不同体现。面对比我们技术先进的美国,面对印度越南低价劳动力的竞争,面对欧洲的贸易壁垒,中国应采取的相应的竞争战略。这是日本经济发展给我们的经验和启示,也是增加中国经济整体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石井耕.现代日本企业的经营者,1996
[2]小池和男.仕事的经济学,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