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城乡统筹发展”的善治理念,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被提高到新的战略位置。这一战略的核心举措是通过小城镇建设和优化乡村治理等措施来激活农村发展的潜力。美丽乡村建设的计划滥觞于此。从内涵来看,美丽乡村建设,其核心是“乡村”——要以乡村、乡镇为主体实现农村自身的内源性发展;其修饰语是“美丽”,农村发展既要以美丽作为目标,又要以美丽作为工具;其落脚点在“建设”,以建设为实现方式,实施经济推进、生活进步、环境提升、文化培育的综合工程。
【关键词】乡村建设;实践模式;经验
总的来说,美丽乡村建设体现的是生态与经济、富民与美丽的统一,它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本文试图从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实践过程和经验总结等方面对其进行探讨。
一、美丽乡村建设对于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必要性、可行性分析
1.必要性
(1)世界农业发展至今,农业仍然是弱质产业,在市场逐利中无法与二、三产业展开竞争。要实现农业发展、农民致富的目标,一方面必须走高效、集约的农业产业化道路;另一方面,要拓展和深挖当地村镇的资源要素禀赋,并引导可用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在此过程中,美丽乡村建设的意义就是在于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实践,即通过内源的、创造性的、对农业弱质本性的改变,求得新的解决之道。在这一结构体系,农民可以不离开自己的故土,而利用农村独有的优势条件,整合农村的发展资源,并享受现代的文明成果。
(2)统筹城乡发展不仅包含了城乡教育、医疗、就业等公共服务均等化,也蕴含了制度建设、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等丰富的内容。而美丽乡村建设是将新的农村发展理念、综合性的发展思路放在聚光灯下,整合了包括农业生产经营、农村土地管理、农民人居生活、农村环境保护、农村科教文卫事业等在内的农村全方位发展举措,这更加明晰有力地促进了农村整体质量的提升,最终亦能有助于在农村实现“学有所教、老有所养、劳有所得、病有所医、住有所居”的目标。
(3)浙江人多地少,资源短缺,环境承载压力大,人均耕地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长期以来,乡镇企业和农村劳动力为浙江经济的崛起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面临经济结构转型的要求,如果仍按部就班地搞农村建设,不调整农业发展思路,从长远来看,就会容易丧失自身的发展优势和机遇。新的时期要搞好城乡统筹发展,就必须在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上,改造农村环境结构,搞活农村经济,积极探索符合浙江实际的绿色发展之路。这与美丽乡村的内涵是完全一致的。
2.可行性
(1)中央提出了城乡统筹发展的明确目标,但没有统一的做法要求,这为各地因地制宜地开展工作提供了机遇。每个地方都有自己不同的区位优势、地缘优势、产业优势、历史文化优势,这就给各个乡村选择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带来了空间。农业资源可以转化为农业资本,农村的生态环境和文化渊源同样可以转化为资本。历史经验证明,如果一味依赖工业,农村难以维系健康持续的发展;相反,如果农村利用好自身资源禀赋,向开发高效农业与生态经营倾斜,这样往往能够实现农村发展的良性循环,进而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走出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
(2)浙江省人均GDP已突破1万美元,低基尼系数和健全的城乡保障制度使得浙江省的人类发展指数达到0.846,已接近发达国家标准。在二、三产业相对发达的情况下,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是历史必然选择。而且,浙江新农村建设的成果与问题并行存在:一方面,农村与社会的资金积累已经到位,足以为更高阶段、更成熟的乡村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另一方面,面临环境污染、发展低效、后劲不足等等的问题,农村发展更需要从内核层面找寻质的突破。所以,美丽乡村建设是适应于浙江发展阶段定位的现实选择。
二、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若干模式分析
浙江在经历了村庄环境整治以后,以安吉县为典型率先公布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战略计划,并提出“规划、村容、创收、乡风”的四美要求。当前,各地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因地制宜地摸索出了一套适合本地发展的工作经验,形成了以下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模式:
1.安吉模式
安吉县隶属浙江湖州市,位于浙江西北部,改革开放后,初期的发展依靠了一批污染企业,以致环境问题突出,被国务院列为太湖水污染治理的重点区域。美丽乡村建设计划启动以后,安吉尝试把全县作为一个大农村整体来进行布局规划,并按不同特点将所辖的行政村分为工业村、农业村,景观村、休闲村,在每个村设置一处景点,并形成了长效管理机制。从“安吉模式”的实践来看,有以下经验值得借鉴:
(1)坚持生产先行,实现“创业增收美”。农产品精加工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杆。安吉的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提高农业产品的综合利用,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扩容和效益提升。安吉从当地传统优势农业的发展视角出发,力图深挖“竹子、白茶、蚕桑”的农业产业化经济潜力,完善从生产到加工再到收购的产业链,同时借助县域经济整体品牌的优势,将这些零散的农业资源整合成高效的农业资本,从而谋取在市场推广环节的定价主动权以提高利润,实现农业生产上的跨越发展。
(2)坚持生态同步战略,率先提出生态产业化工作思路。由于区域内植被覆盖率高,且早期的粗放型发展被及时遏止,故县域内的空气、水土等均是优良等级,这就为提升农村品质和开发生态资源铺就了平台。环境治理和保护本身就匹配于美丽乡村建设的主题,在建设过程中,安吉力争使大部分村的生态指标都达到优秀,这不仅提升了农村人居环境,同时如养生疗养、农家乐旅游等绿色GDP项目也得以顺利开展,生态产业化的道路已经初见成效。
(3)坚持发展“乡村人文美”的战略,内促外延,以文化践行美丽。中华文明,浩浩汤汤纳千派,安吉凭借底蕴深厚的文化,立足于文化消费的历史性和民族性,通过不断挖掘与传承,一方面培育村民对于本村文化的认同感;另一方面,以文化吸引外来的消费。安吉经过几年的发展,已涌现出了书画村、畲族文化村、生态屋、山民博物馆等各具魅力的文化景观和文化现象,[2]有力推进了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
2.桐庐模式
桐庐县位于杭州西南部,境内多为低山丘陵,经济发展水平位于全省中游水平。近年来,该县按照全域景区化和村美民富的新要求,以普惠为基础,精品为引领,分层分类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打造了城乡统筹示范区、美丽乡村先导区、现代农村样板区、综合改革示范区。从“桐庐模式”的实践来看,有以下经验值得借鉴:
(1)从源头和细节上做好农村环境的治理工作,为美丽乡村建设打好地基。具体来看,桐庐着力于农村住房改造、清洁桐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项目,涌现出了清莲环溪、画中芦茨等一批“美丽乡村”。同时,桐庐按照城乡环境一体化的要求,完善“村收集、镇中转、县处置”的垃圾一体化处置模式,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置。此外,县城实现了污水处理厂、乡镇污水处理厂(站)、行政村、农家乐和所有景区的污水治理工程全覆盖,县、乡、村三级联动的生活污水处理体系实现常态运行。
(2)以“全域景区”概念规划全县。该县率先提出了全域景区化的美丽乡村建设新理念,即依托桐庐独特的山水自然资源和人文禀赋,以景区的理念规划整个桐庐,以景点的要求建设每个镇村。桐庐全域按照“县城—中心镇—特色镇—中心村—特色村”的空间结构体系。
(3)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乡村旅游相结合。一方面,该县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原则,积极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农产品深加工业;另一方面,根据“宜游则游”的原则,该县精心了设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积极营造色彩农业景观带,通过农村节庆和品牌营销相结合,推动农家乐、季节性度假养老产业快速发展。增强农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
(4)把美丽乡村建设与村民的自我发展和完善相结合。桐庐在大部分的行政村都设置了村级老年大学,为老年人免费提供教学课程,满足农村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许多村庄鼓励农村选出若干当地有表率作用的道德模范和生产模范,以培育优良的乡风。此外,村两委还定期组织村民开展结对帮扶志愿活动。诸如此类的美丽村民的实践项目,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当前美丽乡村建设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1.前期规划与后期保护乏力
规划在新农村建设中居于龙头地位,改善和整治环境是美丽乡村的建设的第一步,而保护是使前期成果得以维系的重要环节。然而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些重建设、轻规划轻保护的问题,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规划滞后,规划与参与审定的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深入调研,造成规划偏离实际。二是上级在检查工作中对实施方案提出不同意见,影响了实施进度。三是由于村级经济薄弱和责权不明晰等原因,农村基础设施的管理保护效率很低。村中的公共设施(如绿地、乡村道路)常常出现有人建设、有人使用,却没有人管理的情况。
2.重外表、轻产业的问题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些地区搞建设急于求成。一些村庄枉顾规划方案,仅着眼于村庄设施的改善,把修广场、建祠堂、粉刷房屋立面作为主要工作,这显然过于肤浅。像这样重外表、轻产业的美丽乡村建设方式根本无法提升当地的发展水平,更不能完成农村自我“造血”的目标,这显然违背了美丽农村建设的初衷。
3.多政府投入、少民间参与的问题
建设美丽乡村,需要大量要素资源的投入,单凭政府的力量无法完成如此庞杂的建设工程。我们发现许多村庄由于大额的前期投入而导致了数百万甚至数千万的资金缺口。面对如此大的资金缺口,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广泛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中去很有必要。但实际上,广大农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都没有被调动起来。
4.文化建设流于表面的问题
乡村的外在美主要体现在山美、水美、田美、房屋美等方面,但外在美的创造与维护却要靠农民素质的提升和乡风文明的进步,这实际上是乡村的另一种美——内在美。[3]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美丽乡村的文化建设许多只停留在表面层次,很多村庄的历史文化挖掘多流于书面形式,所谓的“乡风民俗”更多的是存在于材料和文件之中。另一方面,村两委对于美丽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存在一定程度的忽视,农民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往往被置于边缘位置。
四、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一个全面的、综合的、统领新农村建设工作全局的系统工程,其政策要求严、利益关系多、推进标准高。因此,在建设推进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各方面的问题。
1.美丽乡村建设要实现与城乡统筹发展相对接,须重视规划和保护的基础性、统领性作用
县域内的美丽乡村建设要在全局性上做到全域规划理念,统筹精品点、精品线和精品区块布局;建设规划也要突出差异性,因地制宜,彰显地域特色和个性之美,避免千村一面。规划者要深入调研,避免走过场,撑场面的形式主义,努力把握好各类规划的定位和深度;美丽乡村建设的阶段性成果的维护,必须被视作与开发同样重要的地位。
2.推进城乡统筹任务的完成,根本在于创收富民
所以美丽乡村建设在环境、外表提升的同时,要从符合农民意愿、带给农民实惠、得到农民拥护的实事入手,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在建设过程中,要着力把各村所具备的生态环境、乡土文化的优势转化为发展的显势,树立经营村庄的理念,坚持开发与经营并重,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村新型产业培育坚持结合起来。
3.建设美丽乡村,政府主要职责是组织和引导,真正的主体应是农民
如果仅靠政府的投入、靠几个大小项目来出成果,那就明显忽视了农民的主体性地位,也会影响建设的效果。事实上,农民有效参与可以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人力和软件的保障。因此,把美丽乡村建设的主动权交到农民手中,确保农民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引导农民利用村级重大事项民主决策机制等平台,达到投工投劳、出资出智共建美好家园的目的,并实现自我管理的意义很大。
美丽乡村建设还应充分利用社会的力量参与建设,广泛动员和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其中。如桐庐县桐君街道君山村首创“自己的家园自己建、自己的家园自己管”,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君山模式”,在全县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吸引了大量社会资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另外,可在各类民间组织经过评估申请后,由政府向购买服务项目,此举将有利于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村社会发育相辅相成,政府主导与群众主体有机结合。
4.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的现代化建设中,都是一体两面的重要内容
任何一个乡村的人文内涵只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深厚,要提升农民的个人精神面貌与文化层次,最便利的资源就是村庄资源。对于美丽乡村的人文资源利用,首先应突出抓好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工作,大到民宅祠堂,小到一草一木,都要加以修缮保护。第二步就是深入挖掘、整理、总结乡村的人文典故、地域风情、民俗文化等特色文化遗产,以各种形式加以编存。在此基础上着手深化推进农村人文资源的开发,对村内进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对外进行积旅游宣传。
总的来说,美丽乡村建设既是一项大战略,也是具体的农村发展实施规划,只有动员各方面力量,转变固有的发展理念,在统筹城乡的发展道路上我们才能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中共杭州市委.中共杭州市政府:加大统筹城乡力度 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政策瞭望,2012年第3期
[2]柯福艳,张社梅,徐红玳.生态立县背景下山区跨越式新农村建设路径研究——以安吉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为例.生态经济,2011年第5期
[3]张宗海.文化视域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作者简介:
王潇(1978—),男,汉族,浙江桐庐人,硕士研究生,高级讲师,研究方向:政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