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小学数学“你知道吗”栏目的教学策略

2014-08-27 04:44张仕凯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4年5期
关键词:评析人教版平行四边形

张仕凯

(瑞安市塘下镇下林小学,浙江 瑞安 325205)

例谈小学数学“你知道吗”栏目的教学策略

张仕凯

(瑞安市塘下镇下林小学,浙江 瑞安 325205)

出于对数学文化的关注,人教版教材专门编排了“你知道吗”这一栏目,用来传播数学文化。但在实际教学中,对于教师来说这部分内容是全新的,他们缺乏相应的知识准备和教学经验,特别是缺少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的可操作的实例。针对这一问题,结合教学实践,着重从操作层面来思考,并提出一些实用的教学策略。

你知道吗;数学文化;阅读材料

目前,由于教学要求的不明确和考试评价的原因,相当数量的教师对于“你知道吗”的内容往往要么干脆不讲,要么一带而过。难得有一部分教师有想教这些内容的意愿,但是在权威的小学数学教学专著甚至是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中却找不到相关的教学建议,在操作层面上更是缺乏可借鉴的实用案例。针对这一教学难题,笔者将结合一些具体的教学案例,来分析“你知道吗”的教学策略。

一、新课开场时引入,让“你知道吗”巧作铺垫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一堂课的导入环节能为后面新知的学习作好铺垫,涵盖教学重点,就能为顺利达成教学目标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我们可以挖掘一些“你知道吗”的具体内涵,把它们创设成导入情境,为后续的学习打好基础。

【案例一】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导入片段:

师:同学们,你们一定喜欢看动画片!老师今天也带来了一段精彩的动画,咱们一起来瞧瞧!

多媒体播放《曹冲称象》的动画视频。

师:称一头大象的重量可不容易啊!曹冲很会动脑筋,他把大象的重量替换成了什么的重量呀?

生:石头。

师:其实曹冲的做法蕴含了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转化。就是把本来不容易解决的问题,通过转化,变成容易解决的问题。

师:希望同学们也能在遇到新问题的时候,把它转化成我们已经处理过了的问题来解决,好吗?

生:好!

[评析:《曹冲称象》原本是三年级上册《吨的认识》之后紧跟的“你知道吗”内容,编排意图是丰富学生对质量单位“吨”的认识。可遗憾的是,《曹冲称象》蕴藏的更有价值的转化思想并没有被挖掘出来。笔者认为最能发挥这一材料功能的做法是用作《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新课导入,学生通过这一有趣的故事,获得由此及彼的感悟,为接下来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转化为长方形的面积来计算作好铺垫。]

二、知识探究时契入,让“你知道吗”深拓思路

新课程的教学观着重指出:“教学重结论更重过程。”只有拓宽知识形成的过程,放大探究活动中多种思维过程的呈现,才能让学生获得不仅能应付现在,更能应对将来的基本思想和活动经验。对于“你知道吗”中涉及的知识形成过程的内容,要根据材料的难易程度,适当把握呈现的时机,把它作为新授知识的一种有益补充。

【案例二】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三角形的面积》探究片段: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你们是怎么把三角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的?

生1: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生2:可以沿着三角形两边中点的连线剪开,再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生3:还可以沿三角形两边中点向底边作垂线再剪下来,拼成一个长方形……

师:同学们可真会思考!用不同的方法将三角形转化成了我们已经学过的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其实方法三正是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曾用过的,他把这种剪拼的方法称为“出入相补”原理。

师:刘徽用自己提出的出入相补原理,还创造出了另一种将三角形剪拼成长方形的做法。我们现在就一起来领略一番数学大家的智慧。(课件展示下图)

评析:把三角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教材只呈现了拼组的方法,其原因可能是这种方式学生很好理解。但实际上,由于学生刚学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积累了把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的活动经验,所以他们首先想到的转化方法还是剪拼。由此可见,教学不应该只局限于拼组这一方法,同样需要对剪拼转化的几种情况给予关注。“你知道吗”的剪拼过程比较烦琐,学生可能不容易想到,所以直接展示是比较恰当的做法,凸显了探究活动中思维过程的多样化。

三、巩固练习时介入,让“你知道吗”妙添题源

“你知道吗”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是经过教材编写者精心推敲、反复修改,并与之前编排的教学内容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深入钻研“你知道吗”的某些材料,可以根据对应课时的教学目标,对其作适当的调整、组合、补充,将其改编成习题,这不仅给纯粹的练习赋予了鲜活的情境,而且也在无形中介绍了阅读材料。

【案例三】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习题设计:

[评析:将《世界上最大、最小鸟的认识》这一图文并茂的材料改编成习题,远比只让学生阅读更能发挥它的潜在价值。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一直是这节课学生感到困惑的一种题型。将这一材料灵活穿插在练习环节,一方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也将原先用来介绍它的时间用于突破教学难点,有利于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四、课末小结时插入,让“你知道吗”余音回响

“你知道吗”的某些材料并不是与教学内容直接关联的,而是对所学内容的深化和延伸。出于对教学设计要围绕教学目标的考虑,加之课堂时间的有限性,教师不能把它展开讲授。但这不代表要弃之不用,教师可以根据“你知道吗”的相关内容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问题,在结课时抛给学生,以达到“余音绕梁”的效果。学生的认知兴趣被激起后,会急于想知道答案,因此将“你知道吗”延伸至课后的这一意图也就实现了。

【案例四】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简便计算》结课片段:

师: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这节课就快结束了!大家现在都是小学生,可是你们知道吗,数学王子高斯在像你们这么小的时候,他的数学老师上课时出了这样一道题:1+2+3+……+100=?

师:就在其他同学一个加一个拼命埋头苦算的时候,高斯却一下子报出了正确的答案。

生很惊讶。

师:你们能又快又对地算出这道难题的结果吗?下课后自己试一试!

师:看谁最会动脑筋!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评析:把高斯巧算求和的运算在课尾设置成问题抛出,一石激起千层浪,唤起了学生的好奇心,诱使学生产生思考并尝试的冲动。这种冲动不是老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学生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内在需要,所以他们对探究高斯算法会更感兴趣,并参与到攻克这一运算难题的计算中。这样结尾,课虽尽而意无穷。把课内向课外延伸,既呈现了“你知道吗”,也深化和拓展了简便计算的,为这节课画上了点睛之笔。]

迄今为止,专门研究“你知道吗”栏目的刊物文章较为少见,特别是对它怎样有效融入教学的实用策略的研究就更少。“你知道吗”给一线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施展才能和智慧的舞台。随着越来越多的教师关注“你知道吗”,相信它将不再只是一种摆设,而能真正彰显出其内在的教学价值。

[1]王九红.“你知道吗”的教学问题及建议[J].小学数学教师,2011(1).

[2]姚新付.“你知道吗”你用好了吗[J].小学教学(数学版),2012(1).

[3]李海东.“你知道吗”教学方法谈[J].小学教学研究,2006(11).

(责任编辑:李雪虹)

猜你喜欢
评析人教版平行四边形
恰巧而妙 情切致美——张名河词作评析
评析复数创新题
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人教版11.1功-教学设计
“平行四边形”创新题
对一道平行四边形题的反思
判定平行四边形的三个疑惑
食品安全公共管理制度的缺失与完善评析
基于历史中“人”的历史叙事——以人教版《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为例
人教版选修七核心词汇闯关